(四) 多渠道筹集资金
60—70年代,江苏省依靠集体经济积累和国家办机械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当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农民投资积极性受到影响,苏北集体经济薄弱地区农机化发展缓慢。80年代初,农民办机械化积极性高涨,投入大量增加,但国家和集体资金投入又有所下降。1980—1983年,财政支农款用于农机方面的投资由3 700万元降到20余万元,农机化基本建设投资下降80%以上。国有投资减少,致使农机化科技教育发展滞后,新技术、新机具开发推广跟不上需要。1985年起,江苏从国家下拨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及其他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机化建设,市、县地区政府也根据自己的财力拿出资金,对乡村集体和农民购机给予鼓励。农业机械化发展走上了国家投资引导,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轨道。以苏州市为例,“八五”期间,农机化资金投入38 56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3 494万元,占9%;乡村集体投入24 465万元,占63%;农民个体投资6 305万元,占16%;银行贷款4 390万元,占12%,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