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貌地形分区
1. 四川盆地区。四川盆地,是一个近似于菱形的盆地。其范围大致以雅安—广元—奉节—叙永四点连线为界。海拔200—750米,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总面积的30%左右。盆地内,农业地貌以丘陵、平原(平坝)为主,少部分为低山和台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盆地南缘,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长江谷地最低。
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18℃;沿长江河谷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以上。无霜期300天左右,热量丰富,四季宜种。盆地内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 000—1 200毫米,特别是西缘青衣江流域,年降雨量达1 200—1 500毫米以上,雅安年降雨量高达1 600—1 800毫米。
有利的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四川盆地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垦殖系数和复种指数高,多数地区垦殖系数达40%—50%以上,盆西平原(成都平原)高达60%—70%左右;复种指数平均200%以上,盆底和南部高达250%。不但适种范围广,而且农业、工业、交通发达,城镇密集,是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2.盆周山地区。该区紧靠四川盆地外围,包括绵阳、广元、达县、重庆、万县、黔江、涪陵、宜宾、乐山、雅安等市、地的46个市县。该区是典型的山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气候、植被的垂直差异比较明显。在1 400米以下,宜农、林、牧、经综合发展;1 400米以上,以林、牧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田较少。低山、河谷的旱地,一年可两熟,且多套、间作。低中山区的旱地一年一熟,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等。
3.川西南山地区。该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全部,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乐山两地、市的部分地区。面积5.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41%,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甘蔗、烤烟、热带作物产区。
该区为山地地貌,是云贵高原与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的过渡地带。地貌、气候、土壤以及土地利用,都具有过渡地带复杂多样的特征。北部坡陡谷深,中部有宽阔的谷地与盆地,东部则主要是山原。耕地主要分布在1 300—2 500米之间,山地多,丘陵与平坝少。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但因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南北差异大。在安宁河下游和金沙江河谷地带,长夏无冬,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宝地。可开发土地资源集中成片,潜力很大。但要加强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农田保灌面积,进行农林牧综合开发、立体开发。
4.川西高山峡谷区。该区包括阿坝州东南部、甘孜州南部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属全国三大自然区域中青藏高寒区域的边缘地带,面积占全省的21.78%。人口只占全省的1%,有汉、藏、羌、回等多种民族,是四川省面积最大、人口较少、民族杂居的一个林、牧业区。
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中游和岷江上游,属横断山区的北段。境内绝大部分地面海拔超过3 000米,大雪山、邛崃山、岷山等高山自北向南延伸,各大河流与之相间排列并强烈下切,岭谷上下高差达1 000—3 000米,形成了十分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只在局部河谷的条形阶地和主支流汇合处的洪积扇形地上,有相对集中的耕地分布,其余地方的耕垦条件很差。林、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梅花鹿等珍贵动物。
5.川西北高原区。该区包括甘孜州大部分和阿坝州一部分县,面积占全省的20.51%,人口只占全省的0.45%。是四川省面积较大,人口最少,藏族聚居的一个牧业区。
该区海拔多在3 000—4 000米之间,不少峰岭超过5 000米,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区内北部为丘状高原和平坦高原,高原面宽广,谷地开阔,坡地平缓。由于山高、天寒、风大,林木不易生长。而牧草繁茂,宜于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