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玄辞典︱序1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玄辞典︱序1
  • 位置: 首页/附录库/郑玄辞典

序1


 漢儒經學, 至鄭玄而集今古文之大成。范曄謂: “鄭玄囊括大典, 網羅衆家, 删裁繁誣, 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厥功偉矣哉! 迄乎有清, 乾嘉大師提倡樸學, 殆無不張鄭氏之幟而發皇之者, 抑可謂盛矣。戴東原氏之言曰: “鄭康成之學盡在《三禮注》,當與《春秋》 三傳并重。” 段玉裁與劉台拱書亦云: “余注 《説文解字》爲讀鄭之階級, 讀此注而知許鄭之异, 方知許鄭之同。” 其受學人重視如此, 豈無故哉?余謂鄭氏破除家法, 廣羅衆説,遍注群經,其所包之宏富, 當世殆無其匹。 即以訓詁而言, 亦多獨創, 可資稱説。王引之《經義述聞》述其父念孫之言曰:“ 《詩·殷武》 ‘裒荆之旅’, 毛訓裒爲聚, 聚荆之旅, 未見戰勝之義。 鄭曰‘俘虜其士衆’, 則是讀裒爲俘也。於義爲勝。” 至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而鄭義殆無不明者。 雖有虞翻訂違義百六十七事, 及獻尊解爲鳳舞之失, 此在全書, 猶微末不足齒數。 唐文同志早年畢業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治小學訓詁有奇悟。旋來南京師範學院進修古漢語高級課程, 與余晨夕相共, 商量舊學, 而業以益進。君撰《論章系歸端》 一文, 考證詳盡, 即其精心之作也。1981年, 余與君同隸中國訓詁學研究會, 事屬草創,余有籌劃, 輒以語君, 君亦練達有爲,强毅不舍, 故勞績昭著, 將永志不諼。 近年君研讀余杭章先生《國故論衡》, 上卷爲小學論述, 陳義精要, 因撰爲《〈國故論衡〉小學部注譯》 一書, 余友黄焯、 陸宗達、殷孟倫三教授爲之序,勉其善承章黄之緒, 而有所恢拓, 所以屬望之者深矣。 去年暑中, 余在吴門講學, 君以所撰《鄭玄辭典》稿本示余, 裒然巨帙, 總一百萬言,條例秩如, 嘆爲觀止。余謂之曰: 許鄭之學, 爲經義之淵藪, 亦即語學之鈐鍵也。時至今日, 許氏《説文解字》 獨辟蹊徑, 爲世顯學,而鄭學浩繁, 治之者稀, 訓詁學會提倡樸學, 可不先務乎?鄭君作注,創爲“當爲”、“讀爲”、“讀如”、“讀曰”諸説,余友洪誠教授《訓詁學》“讀注”一章已詳言之,語甚審諦,賢者可自求之。至其説“聲訓”、“今語”、“方俗語”, 亦皆有軌轍可循,依次敷陳如下。


 鄭氏爲注, 多説“聲訓”, 其“讀如” 各例, 不再贅述。論其“某之言某也”, 或直云“某也”, 皆以聲取義, 推見物類得名之源,實開劉熙《釋名》專書之先河。并列《三禮》各例於下:
 1. 《周禮》例
 《天官·叙官·膳夫》 注: “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
 《腊人》 注: “腊之言夕也。”
 《寺人》 注: “寺之言侍也。”
 《大宰》 注: “柄, 所秉執以起事者也。”
 《庖人》 注: “庖之言苞也。 裹肉曰苞苴。”
 《女祝》 注: “除災灾害曰禬, 禬猶刮去也; 命變異曰禳, 禳,攘也。”
 《地官·叙官·黨正》 注: “正之言政也; 師之言帥也。”
 《媒氏》 注: “媒之言謀也, 謀合異類使和成者。”
 《大司徒》 注: “壤亦土也, 以萬物自生, 則言土, 土猶吐也。”
 《小司徒》 注: “甸之言乘也。讀如 ‘衷甸’ 之甸。”
 《稍人》 注: “丘乘, 四丘爲甸, 甸讀與 ‘維禹敶之’ 之敶同,其訓曰乘, 由是改云。”
 《稻人》 注: “謂之稼者, 有似嫁女相生。” 按: 稼謂耕種。
 “列, 田之畦㽟也。” 按: 㽟, 同埒。
 《卝人》 注: “卝之言礦也, 金玉未成器曰礦。” 按:卝古音如關。
 《春官·叙官·墓大夫》 注: “墓, 冢塋之地, 孝子所思慕之處。”
 《眂祲》 注: “祲, 陰陽氣相侵, 漸成祥者。”
 《大宗伯》 注: “禋之言烟, 周人尚臭, 烟, 氣之臭聞者。” “裸之言灌, 灌以鬰鬯,謂始獻尸求神時也。 ……祭必先灌, 乃後薦腥薦熟。”
 “覲之言勤也, 欲其勤王之事。”
 《夏官·司勳》 注: “銘之言名也。”
 《司弓矢》 注: “鍭之言候也。” “茀之言刜也。”
 《考工記·廬人》 注: “柲, 猶柄也。”
 《匠人》 注: “伐之言發也。”
 2. 《儀禮》例
 《士冠禮》 注: “阼猶酢也。 東階所以答酢賓客也。”
 “絇之言拘也, 以爲行戒, 狀如刀衣鼻, 在屨頭。”
 “弁, 名出於槃, 槃, 大也。”
 “奠, 停也。”
 《士相見禮》 注: “贄, 所執以至者。 君子見於所尊敬, 必執贄以將其厚意也。” 按: 《禮記·曲禮下》 注亦云: “贄之言至也。 所執以自致也。”
 《鄉飲酒禮》 注: “酬之言周。 忠信爲周。”
 《鄉射禮》 注: “福, 猶幅也, 所以承笴齊矢者。”
 《大射儀》 注: “笙之言生也。”
 “鵠之言較, 較,直也。 射者所以直己也。”
 《喪服傳》 注: “嫂者, 尊嚴之稱。嫂猶叟也, 叟, 老人稱也。”
 “麻在首在要皆曰絰。 絰之言實也。 明孝子有忠實之心, 故爲制此服焉。”
 《既夕禮》 注: “賻之言補也, 助也。”
 “側, 眣也。謂過中之時。”
 “翭猶候也。 候物而射之矢也。”
 《士虞禮》 注: “禫之言澹澹然, 平安意也。”
 3. 《禮記》 例
 《曲禮下》 注: “死之言澌也, 精神澌盡也。”
 “妣之言媲也, 媲於考也。”
 “婦之言服也。”
 “妻之言齊也。”
 “婢之言卑也。”
 “富之言備也。”
 “柩之言究也。”
 《王制》 注: “藉之言借也。”
 “合先君之主於祖廟而祭之, 謂之袷。”
 《月令》 注: “翳, 射者所以自隱也。”
 “變媒言禖, 神之也。”
 “雩, 吁嗟求雨之祭也。”
 “征之言正也。”
 “戊之言茂也, 己之言起也。”
 “庚之言更也, 辛之言新也。”
 “壬之言任也, 癸之言揆也。”
 《曾子問》 注: “誄, 累也。 累列生時行迹, 誄之以作謚。”
 《禮運》 注: “福之言備也。” 按: 此用 《祭統》 文。
 《禮器》 注: “祊, 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 於廟門之旁,因名焉。”
 “倫之言顺也。”
 “羲之言宜也。 人道之宜。”
 《郊特牲》 注: “澤, 澤宫也。 所以擇賢之宫也。”
 《内則》 注: “妾之言接也。”
 《玉藻》 注: “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
 “移之言靡迆也。”
 “綬者, 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
 “韍之言蔽也。”
 《明堂位》 注: “頖之言班也。於以班政教也。”
 “庠之言詳也。於以考禮詳事也。”
 “負之言背也。”
 “嶡之言[XCHAR[R200912006.007.25.4]]也。謂中足爲横距之象。”
 “椇之言枳椇也, 謂曲撓之也。”
 《學記》 注:“興之言喜也,歆也。”
 “謏之言小也。”
 《樂記》 注: “池之言施也。”
 “韶之言紹也。 言舜能繼紹堯之德。”
 “密之言閉也。”
 《雜記上》 注: “輤, 載柩將殯之車飾也。輤,取名於櫬歟?輤,
 讀如‘蒨旆’ 之蒨。櫬, 棺也。蒨, 染赤色者也。”
 《喪大記》 注: “子姓,謂衆子孫也。姓之言生也。”
 《祭法》 注: “禜之言營也。”
 “壇之言坦也。”
 “鬼之言歸也。”
 “廟之言貌也。”
 “宗廟者, 先祖之尊貌也。”
 “祧之言超也。超, 上去意也。”
 “雩之言吁嗟也。”
 《祭義》 注: “數之言速也。”
 “頒之言分也。”
 《祭統》 注: “士之言事也。”
 《射義》 注: “畫曰正, 棲皮曰鵲。 正之言正也。 鵠之言梏也,梏, 直也, 言人正直乃能中也。”
 《喪服四制》 注: “禮之言體也。”


 鄭氏注經, 多標今語爲某,學者譽爲有時代觀念。後郭璞撰注,多效之焉。仍舉《三禮注》爲例。
 1. 《周禮》例
 《天官·叙官·酒人》 注: “奄, 精氣閉藏者, 今謂之宦人。”
 《小宰》 注: “傅别、 質劑, 皆今之券書也。”
 《亨人》 注: “爨, 今之竈。”
 《酒正》 注: “泛者, 成而滓浮泛泛然, 如今宜成醪矣; 醴猶體也, 成而汁滓相將, 如今恬酒矣; 盎猶翁也, 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鄼白矣; 緹者, 成而紅赤, 如今下酒矣; 沈者, 成而滓沈, 如今造清矣。”
 “漿, 今之酨漿也。”
 “酏, 今之粥。”
 《漿人》 注: “凉, 今寒粥, 若糗飯雜水也。”
 《鹽人》 注: “飴鹽, 鹽之恬者, 今戎鹽有焉。”
 《追師》 注: “副之言覆, 所以覆首爲之飾, 其遺象若今步繇(摇) 矣。”
 “編, 編列發爲一, 其遺象若今假紒矣。”
 《地官·叙官·囿人》 注: “囿, 今之苑。”
 《大司徒》 注: “寬疾, 若今癃。”
 《牛人》 注: “互, 若今屠家縣 (懸) 肉格。”
 《遺人》 注: “廬, 若今野候, 徒庌也; 宿, 可止宿, 若今亭有室矣。”
 《司市》 注: “璽節, 印章, 如今斗檢封矣, 使人執之以通商。”
 “質劑, 謂兩書一札而别之也, 若今下手書, 言保物要還矣。”
 《司關》 注: “傳, 如今移過所文書。” 按: 過所, 過關津時的憑證。
 《春官·叙官·鞮鞻氏》 注: “今時倡踏鼓沓行者, 自有屝。”
 《司几筵》 注: “繅席, 削蒲蒻展之, 編以五采, 若今合歡矣。”
 《旄人》 注: “散樂, 野人爲樂之善者, 若今黄門倡矣, 自有舞。”
 《司巫》 注: “蒩之言藉也, 祭食有當藉者; 館, 所以承蒩, 謂若今筐也。”
 《巾車》 注: “鞶, 馬大帶也; 纓, 今馬鞅也。”
 《夏官·叙官·司甲》 注: “甲, 今之鎧也。”
 《司戈盾》 注: “戈, 今時勾牙戟也。”
 《大司馬》 注: “軍門曰和, 今謂之壘, 門立兩旌以爲之。”
 《秋官·大司寇》 注: “劑, 今券書也。”
 《司民》 注: “版, 今户籍也。”
 《職金》 注: “今時之書, 有所標識,謂之楬橥。”
 《掌戮》 注: “斬以鐵鈇, 若今腰斬也;殺以刀刃, 若今棄市也。”
 《行夫》 注: “傳遽, 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
 《考工記·輪人》 注: “今人謂蒲本在水中者爲弱。” 按: 弱即蒻字。
 《匠人》 注: “四阿, 若今四注屋。”
 “古者耜一金, 兩人并發之。今之耜, 岐頭兩金, 象古之耦也。”
 2. 《儀禮》例
 《士冠禮》 注: “匴, 竹器也。 今之冠箱也。”
 “今時藏矢弓者, 謂之韇丸。”
 “纚, 今之幘梁也。”
 “緇布冠, 今小吏冠其遺象也。”
 《士昏禮》 注: “姆, 婦人年五十無子, 出而不復嫁, 能以婦道教人者,若今時乳母。”
 “卿大夫之妻刺黼以爲領, 如今偃領矣。”
 《大射儀》 注: “次, 若今時更衣處, 帳幃席爲之。”
 《聘禮》 注: “名, 書文也。今謂之字。”
 《公食大夫禮》 注: “膷、 臐、膮, 今時臛也。”
 《覲禮》 注: “依,如今綈素屏風也, 有綉斧文, 所以示威也。”
 《喪服》 注: “繩菲, 今時不借也。” 按: 不借, 漢時稱麻製或草製的鞋。
 “凡布細而疏者謂之繐。今南陽有鄧繐。”
 《士喪禮》 注: “敦有足, 則敦之形如今酒敦。”
 《既夕》 注: “隸人, 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
 “中帶, 若今褌襂。”
 “一染謂之縓, 今紅也。”
 “棜, 今之輿也。”
 《特牲饋食禮》 注: “個, 猶枚也。今俗言物數有若干個者, 此讀然。”
 3. 《禮記》例
 《曲禮上》 注: “安車, 坐乘, 若今小車也。”
 “梜, 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爲梜提。”
 《檀弓上》 注: “墓謂兆域, 今之封塋也。”
 “夏屋, 今之門廡也。其形旁廣而卑。”
 “壓冠, 今喪冠。”
 《王制》 注: “億,今十萬。”
 “庖, 今之厨也。”
 《月令》 注: “囹圄, 所以禁守系者, 若今别獄矣。”
 “甬, 今斛也。”
 《曾子問》 注: “公館,若今具官宫也。”
 《禮器》 注: “大夫用斯禁, 士用棜禁, 如今方案隋長局足, 高三寸。”
 《内則》 注: “熬, 於火上爲之也。今之大脯是矣。”
 《玉藻》 注: “纊, 謂今之新綿也。”
 《明堂位》 注: “副, 首飾也。今之步摇是也。”
 “屏謂之樹, 今桴思也。 刻之爲雲氣蟲獸, 如今闕上爲之矣。”
 “漢祭天, 乘殷之路也。 今謂之桑根車也。”
 《雜記上》 注: “素沙, 若今紗縠之帛也。”
 《雜記下》 注: “紃, 施諸縫中, 若今時絛也。”
 《喪大記》 注: “盛,謂今時杯杅也。”
 “紞, 以組類爲之, 綴之領側, 若今被識矣。”
 《祭法》 注: “大夫不得特立社, 與民族居, 百家以上則共立一社, 今時里社是也。”
 《中庸》 注: “栽, 猶殖也。今時人名草木之殖曰栽。”
 《緇衣》 注: “綸, 今有秩, 嗇夫所佩也。”
 《間傳》 注: “芐, 今之蒲萍也。”
 《深衣》 注: “古者方領, 如今小兒衣領。”
 “鈎邊, 若今曲裾也。”


 鄭氏注中多説方俗語, 系承自揚雄《方言》。清杭世駿、戴東原均纂輯《續方言》, 亦有取於鄭氏。録《三禮》 各説, 亦考證之資也。
 1. 《周禮》例
 《天官·籩人》 注: “今河間以北, 煮穜麥賣之, 名曰逢。”
 《地官·叙官·媒氏》 注: “今齊人名曲[XCHAR[R200912006.011.23.20]]曰媒。”
 《春官·司尊彝》 注: “脩, 讀如滌濯之滌。 滌酌, 以水和而泲之。 今齊人命浩酒曰滌。”
 《秋官·蟈氏》 注: “齊魯之間謂蛙爲蟈。”
 《考工記·畫繪》 注: “齊人謂麋爲獐。”
 《廬人》 注: “齊人謂柯斧柄爲椑。椑, 隋圜也。”
 《弓人》 注: “校, 讀如 ‘齊人名手足腕爲骹’ 之骹。”
 2. 《儀禮》例
 《士冠禮》 注: “今齊人名蒨爲韎韐。”
 “滕薛名蔮爲[XCHAR[R200912006.012.1.6]]。”
 《大射》 注: “齊魯之間, 名题肩爲正。”
 《士喪禮》 注“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聘禮》 注: “秉, 十六斛, 今江淮之間, 量名有籔者。”
 “筥, 穧名也。 若今萊陽之間, 刈稻聚把有名爲筥者。”
 《士虞禮》 注: “下祭曰墮。齊魯之間謂祭爲墮。”
 “乾肉,牲體之脯也。如今凉州烏翅矣。”
 《有司徹》 注: “挑謂之歃, 讀如 ‘或舂或抌’之抌。字或作挑, 秦人語也。”
 3. 《禮記》例
 《月令》 注: “征鳥, 题肩也。 齊人謂之擊征, 或名曰鷹, 仲春化爲鳩。”
 《内則》 注: “紛悦, 拭物之巾也。 今齊人有言紛者。”
 “乙, 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 在目旁, 狀如象乙, 食之鯁人不可出。”
 “紀、 莒之間, 名諸爲濫。” 按: 陸德明釋文: “乾桃、 乾梅皆曰諸。”
 《明堂位》 注: “齊人謂無發爲秃楬。”
 《樂記》 注: “相, 即拊也。 亦以節樂。 拊者, 以韋爲表, 裝之以糠, 糠, 一名相, 因以名焉。 今齊人或謂糠爲相。”
 “殈, 裂也。今齊人語有殈者。”
 《雜記上》 注: “委武, 冠卷也。秦人曰委, 齊東曰武。”
 《坊記》 注: “葑, 蔓菁也。 陳、 宋之間謂之葑。”


 上三事者, 尚可闡明, 以觀其會通。如: 《儀禮·大射》: “鵠之言較,較, 直也。” 《禮記·射義》則作“鵠之言梏也”。古音較與梏近,故同訓直矣。又如: 《禮記·祭法》: “雩之言吁嗟也。” 《月令》 則益之爲“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吁同從虧聲。段玉裁《説文注》 云: “以祈甘雨,故字從雨; 以於嗟而求,故從虧。”此聲訓之易明者也。舉此二例, 以概其餘, 學者研習, 當自得之。近張舜徽教授著《鄭雅》一編,鈎稽全書,類分件系,發明鄭義, 沾溉無窮。唐君所爲《鄭玄辭典》 則戛戛獨造, 具有匠心,檢一詞而衆義畢備,貫串生發, 纖悉無遺。手此一編, 奚啻南面坐擁, 勝讀十年書耶?其書十義以上, 則有“復”、 “祖” 列十一義項, “辟”、“將”列十二義項, “會”、 “興” 列十三義項, 最多“齊” 有十五義項,經訓該備, 無與倫比, 此余所以擊節稱賞者也。
 唐君爲余言: 此書搜集至廣, 凡《玉函山房輯佚書》、 《漢學堂叢書》、《鄭氏佚書》、 《通德堂經解》、 《高密遺書》,無不羅致, 以及敦煌唐寫本《論語》鄭注、 卜天壽寫本殘卷《論語》鄭注等共六十八種, 文字讎校, 擇善而從, 剖析毫芒, 多有心得, 可謂集鄭學之大成矣。
 唐君從余問故, 好學不倦, 其爲《辭典》, 纂述至勤, 雖祁寒暑雨, 未嘗輟業, 卒底於成, 可爲世法。余嘉其能彰明古學, 由鄭學而得其聲音之理, 以知其所以然。 進而發明新義, 成一家言, 則其所届, 必有度越前修者矣。 因爲序以貽之。

1987年11月作
 徐復

☚ 郑玄辞典︱前言   郑玄辞典︱序2 ☛
000132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