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玉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年聪敏好学,既长,两应进士举,不第,即弃举事业,钻研儒学经典,通六经,尤精于《春秋》。从学者众,所居不能容,学者相与即其地构师山学院。人称师山先生。元文宗至顺(1330—1333)初,随父游京师,当时名流巨公见其文,交相称赞,欲荐之于朝,玉奉亲南归,绝意仕进,而勤于著述教学。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征拜翰林待制,以疾辞。至正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军攻破徽州,迫其出仕。玉曰:“吾岂事二姓者耶?”自缢死。其论义理宗朱熹之学,又调和陆九渊与朱熹之说,不抱门户之见。为文不事雕琢,雅洁无枝蔓,严而有法,为虞集、揭傒斯、欧阳玄所称赏。其诗多吟咏山水,有闲适隐逸之趣,能以淡雅的笔调描绘出如画一般的风光。其诗七言胜过五言。著有《师山集》。《元史》卷一九六有传。 ☚ 李孝光 卢琦 ☛ 郑玉1298—1357元学者。字子美。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年轻时在父亲为官处淳安(今属浙江)拜师交友,结识了吴暾等陆学信奉者,深受陆学影响。后随父回到徽州,又读朱子之书,便信奉朱学。他绝意仕进,托病谢辞朝廷官职,勤于著书、授徒,讲学于师山书院,人称师山先生。明军攻入徽州时,拒绝归附,被拘囚,后自缢而死。著有《师山文集》18卷,有明刊附济美录本,清补刊明嘉靖本。其伦理思想“继草庐(吴澄)而和会朱、陆之学”,偏重朱学。认为“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集其大成,使吾道如青天白日”(《师山文集·与王真卿》)。但并不因此而反对陆学。他说:“陆子静高明不及明道,缜密不及晦庵,然其简易光明之说,亦未始为无见之言也,故其徒传之久远”。因此,他反对“宗朱则毁陆,党陆则非朱”,主张“学者自当学朱子之学,然亦不必谤象山也。”(同上书)认为朱、陆本旨相同,提倡“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哉?况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同以天理为公,同以人欲为私,大本达道,无有不同者乎?”(《师山文集·送葛子熙之武昌学录序》)在道德修养上,他主张首先应采取“居敬穷理”的方法,“以敬为主,以谨独为要”(同上书,《与王真卿》);因为“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秦汉至唐所以无真儒,就在于“不知用力于此,而溺于训诂词章之习”(同上书,《王居敬字序》)。同时,又主张内省自求,说“心者,《易》之太极也”;“近取诸身,《易》无不尽”(同上书,《周易大传附注序》)。穷理、内省必须通过日用进行,只有“以此淑身,以此治民,以此觉后”(《行状》),才能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使帝王之治可复,成为古代圣贤式的理想人格。 郑玉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幼敏悟嗜学,既长,博通六经,尤精《春秋》,教授于乡,门人甚众,学者称师山先生。至正间,征拜翰林待制、奏议大夫,辞疾不起,日以著述为事。明兵至,自经死。郑玉学术醇厚,发而为文,则雅洁不支,严而有法,颇得时人推重。有《师山文集》存世。 ☚ 贡师泰 汪克宽 ☛ 郑玉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幼聪敏好学,博通六经,尤精《春秋》。不乐仕进,勤于授业讲学,门生众多。建师山书院,作讲学之所。元至正十四年(1354)授以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之职,辞不就。十七年,明军攻入徽州,欲招之为官,亦不就。次年,以一身不事二姓自缢。为学崇朱熹,主张朱(熹)陆(九渊)合一,强调知吾之性,行吾之道,而“反求诸身”。著有《师山文集》8卷、《遗文》5卷。 ☚ 唐元 程国儒 ☛ 郑玉1298—1358元经学家。字子美,号师山。歙(今安徽歙县)人。博究六经,以《春秋》教授于乡,门人甚众。称师山先生。至正间征拜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后因病辞职,以著述为业。明兵至,自杀。著有《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疑》、《师山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