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发展趋势
20世纪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都必须时时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统一加以考虑。在资本国际化的背景下,既可使低储蓄率国家补充资本之不足,又可使资本饱和国家方便地找到投资场所。但国际之间债务链的纵横交错,不时出现困扰大批国家的地区性债务危机,如80年代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至于经济发展的金融化和信息化趋势确实提高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对一些虽然实行了开放体制但存在经济结构性缺陷及宏观政策尚不成熟的国家,也增大了遭受外部剧烈而又突然冲击的概率。从近年来频繁爆发的有世界性影响的金融风暴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轨迹。
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也是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金融创新通常指由金融微观主体在一定的制度或监管政策背景下能动地改善金融活动方式的行为;而金融自由化则是由当局倡导的以放松管制、提高效率为基调的金融改革行为。从实践经验看,金融创新活动总是与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相联系,因此,不管某一具体微观主体的创新动机如何,金融创新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金融自由化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改革举措。什么样的国家可以搞,什么样的国家暂时不能搞,必须分辨清楚;自由化的进度及市场开放步骤,需要预作准备的基础条件及配套政策等等,同样必须进行缜密周到的设计。一个盲动的、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金融改革,常常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从世界一些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看,即使是内容大体相同的改革,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实施的结果可能不同;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大体相近,但由于自由化改革的各种政策措施有所不同,其改革的经济社会后果也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世界舆论看,简单鼓吹自由化的倾向已经逐步转到强调需要作具体分析的审慎思路。那就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以稳定发展为前提,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安排可行的改革时间表。
电子货币是20世纪金融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发明。目前这种货币形态表现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贮值卡和网络货币两种具体形式。尽管其应用范围还有待开拓,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需加以解决,但它对传统的货币交易和支付方式,对货币当局的金融监管,乃至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可能提出的挑战,却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面对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货币经济学”假说,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传统记账方式和支付系统的冲击及其对金融理论观念的影响。一些提出这一假说的经济学家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使得记账单位和支付手段这两个传统上紧密相连的货币职能逐渐分离,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将随之消亡,自由放任下的经济将具有物物交换的特征,金融活动也不再对价格水平及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未来的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能否被新货币经济学家言中,这只能在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不断实践中给予肯定或否定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