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畜禽病害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各种牲畜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猖獗,危害十分严重。1949年冬春季死亡牲畜149万头(只),占年初存栏数的13.7%。
据1989年新疆动物疫病普查资料,从1949—1989年的41年,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畜禽疫病共有109种,其中,多种动物共患疫病27种,牛羊疫病29种,马疫病13种,猪疫病18种,禽疫病22种。
新疆共发现畜禽寄生虫670种,其中原虫60种,吸虫37种,绦虫蚴37种,线虫209种,棘头虫5种,蜱、螨37种,昆虫249种。
1949年以后,经40多年的牲畜疫病防治,新疆大多数急烈性牲畜疫病相继得到控制,流行态势趋缓,但许多过去在新疆未曾记载的牲畜疫病不断被发现,寄生虫病,慢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幼畜病危害突出。
牲畜疫病流行,除新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外,造成新疆牲畜疫病流行的其他因素主要是:
(1)饲养管理粗放。圈舍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冬春季缺草少料,牲畜抗寒保暖条件差,畜体抵抗力较弱,是牲畜寄生虫病、大肠杆菌病、羊梭菌病、马腺疫、布鲁氏杆菌病、羊衣原体病等发病死亡的高峰季节。
(2)某些疫病免疫密度不够。有些疫病免疫密度差,存在一定数量的敏感畜群。而病原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强,形成顽固的疫源地,造成牲畜疫病不断发生流行。
(3)兽医检疫措施贯彻不力。染疫牲畜及畜产品经交易流通而四处扩散,造成疫病传播蔓延。
(4)牲畜及其产品生产、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科普、法规知识宣传教育不够,群众的兽医卫生意识较差,加之落后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而导致牲畜疫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