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林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林业

(五)林业

1.林粮间作。泰来县1954年在林地空垄上混种豆类等矮棵作物和蔬菜, 既保证抚育幼林, 又增加了收入。1956年该县街基社老年专业队在林地混种42公顷豆类、蔬菜和经济作物, 收入1.1万元。1958年发展到80公顷。同年10月, 全省推广“林粮混种”。1960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委《关于迅速地开展春季造林运动的指示》 中指出: 在林地空垅混种豆类、蔬菜、瓜果、药材等矮棵作物, 是以短养长, 长短结合的最好方法, 既有当前收益, 又能及时抚育幼林。此后, 全省平原地区的造林地普遍实行了林粮间作。
2.采育兼顾伐。1951—1955年对原始森林皆伐比重仅占2%左右, 1957年上升到50.1%, 1959年增加到53.4%, 1961年猛到95.6%, 小兴安岭林区大面积皆伐最多, 采后搬家, 有些集材道变成了冲刷沟。1964年10月东北林业总局在东风、新青林业局召开“采育兼顾伐和采育双包经验”现场会。同年林业部颁布《关于试验推广采育兼顾伐的若干规定》。黑龙江省认真执行采育兼顾伐的措施,林区皆伐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1963年为91.3%, 1965—1972年下降到15%, 1973—1976年下降到10%左右。
3.保土防冻更新法。又称窄缝栽植。保土防冻更新法, 是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首创。这种方法的技术要领是: 栽植时外面不露根 (地表不露须根), 里边不拳腿 (不窝根), 消灭马蹄穴 (穴面平整), 防止吊死鬼 (苗根不悬空)。1967年, 新青、大海林林业局先后应用。到1982年, 新青林业局用此法更新2.67万公顷, 保存1.47万公顷, 保存率为55%。省森工总局1985年统计, 全省森工系统用 “保土防冻法”更新造林4.47万公顷, 占当年更新造林面积27%。
4. 油锯。1951—1958年, 先后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引进油锯试用, 1959年在带岭、铁力、友好等16个林业局有334台投入生产, 提高了伐木效率。1958年国产的051油锯 (柳州产) 投产, 全省油锯量急剧增加, 1960年全省森工系统有1 045台, 1964年2 989台, 1977年3 421台。每台油锯年采伐量全省平均为4 727立方米。全省林区普遍使用油锯伐木造材,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安全伐木法。1950年使用弯把锯伐木时, 推广铁力森工局老伐木工马永顺(全国劳动模范) “安全伐木法”。1957年马永顺提出使用长把的楔子掌握树倒方向的经验。1961年5月在采伐能手孟兆贵使用油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平、稳、大、狠”操作法。这些有利于安全的操作经验推广后,减少了伤亡。
6.拖拉机集材。集材是把木材从砍伐点运到装车点的工序。50年代, 林区基本是用畜力集材, 也叫马套子集材。1960年哈尔滨松江拖拉机制造厂生产出集材-50拖拉机, 林区普遍推广使用。到1966年末全省森工企业有集材拖拉机2 455台, 机械集材比重由1955年的11.7%增加到83.4%。到1985年全省用于集材的各种类型拖拉机2 981台, 实现了集材机械化。
7.冰雪滑道集材。山河屯林业局红旗林场1950年冬运时采用。1959—1963年全省普遍推行这种方法。冰雪滑道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着作业中木材损失大, 生产不安全, 引起水土冲刷等弊端。以后随着机械集运量的逐年增加, 冰雪滑集材量很快下降, 到70年代末期仅占集材总量的1%左右。
8.枝丫材利用。黑龙江省50年代初就提倡枝丫材——采代剩余物 (树枝、稍头木、摔断木、木杆、被砸坏的小径木、倒木、非目的树种有利用价值的木材) 的生产和利用。1957年全省森工企业运出丫材9 933立方米, 占木材总量的0.1%。1965年从芬兰、日本进口两台轮式削片机, 在柴河、五营 (现丰林)林业局进行枝丫削片试点。1970年扩大试点。1971年和1972年双丰林业局共生产枝丫木片6 700立方米。1973年全省有绥棱、乌马河等5个林业局生产枝丫木片, 年产量达23 700立方米, 1974年达33 700立方米。随着木材综合利用的发展和烧材改革, 枝丫材生产在全省普及。1980年全省拣集和运出枝丫材556万立方米, 为木材总产量的5.1%。1981年以后, 把枝丫材生产列入企业年度计划。
9.贮木场机械化。1953年前, 贮木场的卸车、选材、归楞、装车均为人力操作, 生产效率低。1954年推广带岭林业实验局兜卸法卸车。到1985年57个贮木场75%采用此法卸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0.套材下料工艺。1952年推广锯木车间内部运输机械化、流水作业线, 解脱人抬肩扛的重体力劳动。1954年推广 “锯材集中”合理下锯经验, 找出了一条合理利用低等级原木生产高等级锯材的新路。1964年总结推广 “套材下料工艺设计”经验, 获得良好效果。1985年全省森工企业所属制材厂一等品达到84.3%。
11.造林六项基本技术。黑龙江省认真推行1959年1月林业部造林司和中国林业科学院提出的造林六项基本技术: 采用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适当密植、抚育保护、改革工具, 以及可能的灌木施肥等技术措施。全省森工企业1962—1969年人工更新造林51.28万公顷, 保存22.89万公顷, 保存率为44.6%, 比1950—1957年保存率提高12.7%。1964年218处国营林场造林平均成活率76%, 比1963年以前提高11%。1978—1992年这项技术纳入国家 “三北”防护林区的龙江、泰来等28个县 (市) 的防护林建设, 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15年共造林129万公顷, 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15%。
12.混交林。50—70年代初期, 全省山区、半山区大面积营造落叶松纯林; 平原区普遍营造杨树纯林。1976年资源清查统计, 混交林仅占人工林面积的1%。1964年省造林研究所 (现为省防护林研究所)在依安县上游林场、克东县东兴林场进行人工混交林试验研究, 采用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黄波萝以及胡枝子等树种构成5种混交类型, 与纯林相比,林分生长量一般提高10%~20%, 蓄积增加8.7%~12.9%, 而且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1979年9月省营林局 (现林业厅) 在佳木斯召开全省营造红松林、混交林现场经验交流会 (不含森工), 以混交林研究成果为模式, 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广工作。1982—1988年间完成10.2万公顷, 为计划3.8万公顷的2.68倍。混交林占同期人工造林面积的30.7%, 是1981年以前混交林保存面积的3.6倍。
13.农田防护林新技术。从1981年到1987年共推广农田防护林新技术18.33万公顷, 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30年间营造农田防护林总面积的4倍,占庇护农田总面积的71.4%。
14.杨树速生丰产林推广。1982—1990年共推广2.95万公顷, 为科学栽培杨树, 提高杨树生产力, 探讨杨树优良品系的适生区, 制定杨树人工速生丰产林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全省各县市杨树人工速生丰产林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15.杞柳栽植及其利用。1988—1990年共推广344.6公顷, 产条2.8亿株, 建立编制厂6处, 生产工艺品152.12万件, 安排农村劳力400人, 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联邦德国, 是黑龙江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 出口创汇的项目。
16.薪炭林培育管理技术推广。采用新品种、新栽培技术, 提高薪炭林产量, 延长更新年限, 解决农村烧柴短缺问题,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四)水产   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 ☛
000074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