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宝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宝钞 宝钞钞,纸币。宝钞,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名称。元中统元年 (公元1260年) 印制发行 ‘中统元宝宝钞’。面额自10文至2贯,共10种。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 发行 ‘至元通行宝钞’ 自5文至2贯共11种。明代洪武八年 (公元1375年) 发行 ‘大明通行宝钞’ 流通100多年。清代咸丰三年 (公元1853年) 发行 ‘大清宝钞’。” ☚ 宝泉 宝元元宝 ☛ 宝钞 宝钞中国古代纸币的统称。元、明、清政府所发行。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面额自五文至二贯共计11种。明初,沿袭前朝币制,推行钞法,于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流通一百多年。这是明朝唯一的以宝钞命名纸币。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军费,也曾发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 ☚ 至正交钞 大明宝钞 ☛ 宝钞 宝钞明、清二代政府发行的纸币。钞法始于唐代主要作为汇兑券使用的飞钱。宋初继承唐制,产生了诸如“交”、“引”、“关”、“钞”之类名称的有价证券。真正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的纸钞是北宋真宗年间出现的回川交子。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改交子名为“钱引” , 普遍流行于闽、浙、湖广以外诸路。南宋时在首都临安发行会子, 有“湖会”、“淮会”、“东南会子”等种种名称。元主忽必烈即位后, 沿袭金之交钞法,于中统元年(1260)冬十月发行“中统元宝”钞, 建立元代钞法。“中统元宝”的发行, 以金银为发行准备,持钞人如需用硬币, 随时可依法定比价换银或金, 兑换机关为 “平准库”。由于纸钞可以兑换金银, 币值稳定。中统以后,不能继续维持,至元(1264—1294)晚期所发行的“至元钞”, 缺乏金银准备, 物价因而腾贵。至正(1341—1370)交钞不能兑现,物价飞涨, 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明朝建立后, 洪武七年(1374)设宝钞提举司, 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 通行民间。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自洪武七年到弘治十六年(1503), 流通了120余年, 终因难以维持而让位于铸币。清初曾短期发行钞票, 咸丰二年(1852)因写费筹措困难, 户部决定发行官票、宝钞以济眉急。官票为银两票, 分一两至五十两五级。宝钞为钱票, 分五百文至百千文即十万文八级。由于没有准备金设置,钞票一发出即难以推行, 以后钞值日益下跌, 至咸丰十一年, 官票已不通行, 宝钞每千文只值制钱二十余文至五十余文。 ☚ 制钱 海𧵅 ☛ 宝钞 宝钞元、明、清政府发行的纸币。蒙古忽必烈即位后,沿袭金之交钞法,于中统元年 (1260年) 10月发行“中统元宝”纱,以金银为发行准备,持钞人如需用硬币,随时可到平准库依法定比价换银或金,币值稳定。中统以后,不能继续维持兑现。至元 (1264—1294年) 晚期和至正 (1341—1370年)年间发行的钞,缺乏金银准备,物价因而腾贵,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明洪武七年 (1374年) 设宝钞提举司,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同时使用。到弘治十六年 (1503年),因难以维持而让位于铸币。清初曾短期发行钞票,咸丰二年 (1852年) 因军费筹措困难,户部决定发行官票、宝钞。官票为银两票,分1两至50两等5级。宝钞为钱票,分150文至10万文等8级。由于没有准备金,钞票一发出即难以推行,钞值下跌,至咸丰十一年,官票已不通行,宝钞每1000文只值制钱20—50余文。 ☚ 制钱 洋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