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机糖厂建设的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机糖厂的建设是随着糖料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发展起来的。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按照糖料甘蔗的布局建起了一批机糖厂,打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原来兴建的机糖厂已初具规模,着重抓好对老企业的挖潜改造,并在新开发糖料甘蔗集中产区新建一些糖厂。广西各个时期建设机糖厂发展情况见表3-3-2。
广西到1992/1993年榨季,累计建设糖厂总投资28.94亿元,共建成机糖厂(含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梧州糖厂)115间,总日榨能力16.08万吨,除了拆迁、停产、转产淘汰的16间糖厂,减少日榨能力3 500吨外,实有机糖厂99间,总日榨能力15.73万吨。其中日榨5 000吨以上的大型一类糖厂2间,日榨能力共1.3万吨,占8.27%;日榨4 000吨以上、不足5 000吨的大型二类糖厂4间,日榨能力共1.65万吨,占10.49%;日榨2 000吨以上、不足4 000吨的中型一类糖厂25间,日榨能力共5.94万吨,占37.14%;日榨1 000吨以上、不足2 000吨的中型二类糖厂37间,日榨能力共5.03万吨,占31.99%;日榨能力不足1 000吨的小型糖厂31间,日榨能力共1.81万吨,占11.51%。
表3-3-2
时 期 | 建设机糖 厂总投资 (万元) | 间 次 | 新建糖厂 日榨能力 (吨) | 间 次 | 扩建糖厂 新增日榨能力 (吨) | 间 次 | 累计建成糖厂 日榨能力 (吨) | 备 考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 | 117.50 | 1 | 200 | 1 | 20 | 2 | 250 | 含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梧州市糖 厂30吨日 |
“一五”时期 (1953—1957) | 4 095 | 5 | 2 600 | 2 | 50 | 7 | 2 900 | |
“二五”时期 (1958—1962) | 6 092 | 9 | 6 450 | 1 | 100 | 15 | 9 250 | 1960年拆迁独山糖厂1间,减 少日榨能力200吨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63—1965) | 1 640 | 4 | 1 700 | 1 | 150 | 19 | 11 100 | |
“三五”时期 (1966—1970) | 3 640 | 14 | 4 000 | 4 | 500 | 33 | 15 600 | |
“四五”时期 (1971—1975) | 7 272 | 27 | 5 100 | 13 | 2 350 | 57 | 22 900 | 1975年底停产马山、大新、宁 明3间日榨50吨糖厂,共减少日 榨能力150吨 |
“五五”时期 (1976—1980) | 17 649 | 17 | 11 000 | 17 | 5 200 | 71 | 38 950 | 1979年和1980年停产濑湍、 隆林和龙州一等3间日榨50吨 糖厂,共减少日榨能力150吨 |
“六五”时期 (1981—1985) | 42 123 | 21 | 12 450 | 72 | 21 300 | 85 | 71 350 | 1981年停产天等50吨/日, 1982年停产上林50吨/日,拆迁 北海旧车间150吨/日,1983年 停产钟山,西林各50吨/日和扶 绥、亚山各150吨/日,报废信都 旧车间350吨/日,1985年停产 洛雏350吨/日 |
“七五”时期 (1986—1990) | 138 876 | 14 | 12 750 | 93 | 48 300 | 97 | 131 750 | 1987年停产忻城150吨/日糖 厂,1988年停产梧州市500吨/ 日糖厂 |
“八五”时期头两年 (1991—1992) | 67 924 | 2 | 3 000 | 43 | 23 500 | 99 | 157 250 | 1991年报废宁明糖厂旧车间 1000吨/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