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
1. 绿化号召。广东林业遭受1958年、1968年、1978年三次乱砍滥伐的严重破坏,至1985年,全省仅有森林463. 7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26%,而荒山荒坡却有386万公顷,光山秃岭到处可见,生态条件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到1985年共达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1984年在阳江,1985年在新会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各地市县对此反映十分强烈。面对穷山恶水,山区人民感到温饱不保,致富无门。严峻的现实摆在各级领导和全省人民面前。1985年在韶关召开的全省山区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感到幅员辽阔的山区资源贫缺,广东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山区优势得不到发挥,山区群众无法脱贫。山区不富,全省难富。振兴山区经济出路何在?这个问题成为议论的焦点。1985年,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发展山区经济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山区要致富,必须先治山,造林绿化是治理山区的最根本途径,提出了“消灭荒山、绿化广东”的设想。1985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造林步伐,尽快绿化全省的决定》向全省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号召。自此,全民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伟大实践在南粤大地上全面地展开。
2. 政策措施。
❶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造就全党办林业,全社会搞绿化的局面。为使“十年绿化广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先后7次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和两次县委书记会议,每年还召开1—2次造林绿化电话会议,都突出消灭荒山、造林绿化的议题,不断地把造林绿化工作引向深入;每次山区工作会议都总结宣扬一批治山致富的典型,借以坚定全省全面开展治山致富信心。与此同时,各新闻、宣传、广播、电视、电影部门和单位自始至终开足马力,大造声势,形式多样地为绿化广东鸣锣开道。1986—1991年期间,中央、省、市报刊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共刊登或播放广东林业新闻(含新闻照片)5 630篇;摄制播放电影片一部,制作并播放电视录像专题片131部,其中省电视台播放30部。全省共举办各种影视专场7 428场次,专题文艺晚会97场次,专题体育运动会30场次,摄影图片展览21期,出版图书9种共18 700册,印发宣传资料170万份。出动季节性宣传车宣传3 000多辆次,举办造林绿化知识讲座3 689次,直接听众163万人,举办各类型培训班9期,学员599人,建立省、市、县三级通讯网,通讯员195人。强大的宣传发动,为五年完成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❷ 各级领导干部造林办点,身体力行。1986年3月,省委、省府正式作出决定,全省各县县委书记、农委主任、林业局长必须选择一个困难大、荒山多的村办造林绿化点,要求在一年内把“点”上所有宜林荒山都种上树,实行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思想发动与办点实践相结合,从“点”上取得突破,摸索经验,指导全县,推动全省。省委书记林若、副书记郭荣昌,抓林业的副省长凌伯棠,率先办起自己的造林绿化点,全省362位“三长”立即行动起来,并如数办起了自己的造林点。接着,全省各市、县、乡(镇),以及市、县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纷纷仿效,下乡办造林绿化点。据统计,全省各级主要领导办点517个,点上造林种果9. 93万公顷,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办点1. 19万个,造林种果56.4万公顷。这些星罗棋布的点,造林种果的质量比较好,仅一年就绿树成荫,对群众性造林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点上造林绿化后,又把点上的生产建设引向深层次开发,不少造林绿化点后来办成效益较高的绿色企业。
❸ 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了确保“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把造林绿化的重任交给各级党政领导第一把手,建立县级领导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由省统一制定检查和奖惩办法,每年检查一次,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差的给予批评,提醒注意或出示“黄牌”警告,并将检查情况登报公布于众。从1986年到1992年,省委、省政府已组织了7次全省林业检查,给予22个县的29位县委书记或县长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给15个县(区)提醒注意,对一个县级区特别提醒注意,对一个县级市出示了“黄牌”警告。各县对乡、村也建立责任制,有检查、有奖罚。这样做有压力也有动力,有力地推进了造林绿化进程。
❹ 广集资金,解决造林绿化经费。全面铺开造林绿化,资金紧缺十分突出,特别是21个有百万亩荒山的县困难更大。省委、省政府认为,造林绿化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也应由全社会共同负担。决定在全省实行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即靠国家扶持一点,银行贷一点,省财政拿一点,市县财政安排一点,乡镇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群众自筹点等“七个一点”广集资金。1986—1990年五年共筹集造林资金13亿元。同时,全省群众共投入3亿个劳动工日,用于造林种果,实现劳动积累10亿多元。此外,还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吸引外商投资造林。广集资金和大量的劳力投入,不仅减轻国家负担,并且真正使广大群众体会到造林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更加自觉地爱林护林。
❺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制订方针政策,及时而恰当地指导工作。1985年冬,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造林种果,治山致富”的指导思想,并总结介绍了一批治山致富的典型。1988年全省第三次山区工作会议提出了开发山区、促进林业上三个台阶的构思,即:第一是造林种果,消灭荒山,这是山区赖以发展的基础。第二是把造林种果引导到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各具特色的林果商品生产基地。第三是走资源、技术、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发展山区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1989年,根据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荒山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1990年造林绿化工作重点从前四年的以造林种树,消灭荒山为中心转移到以加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提高绿化水平上来,实行“五个为主”的方针,即:以绿化达标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来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以改造疏残林为主,全面彻底消灭宜林荒山和林中空地,并全面完成沿海防护林和平原造林绿化;以营造阔叶林、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为主,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强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以护林为主,继续搞好改燃节柴,严格砍伐制度,落实森林“三防”措施;以集约经营,发展绿色企业为主,发展林业产业。
❻“造、封、管、节”综合治理。绿化广东用“造、封、管、节”四管齐下的办法。
造:科学造林,强调提高营林质量。以县为单位,凡是需要造林植树的地方都做了周密的规划,制定操作方案,推广良种良法,在保证种苗供应的基础上,实行工程造林与一般造林相结合;人工造林与飞播造林相结合;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人造林种树一齐上,党、政、军、民总动员。全社会搞绿化,确保了五年种上树的任务如期完成。
封:封山育林,是消灭荒山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勘查,选择土质较好、每亩有80—149株幼树的山地全封禁4至5年,不准放牧,不准割草,不准打枝,并制订乡规民约,固定专人管护,每年每公顷由省投入3元,各级也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封山育林。全省第一期封山育林70万公顷,经1990年抽查,90%以上达到成林要求。
管:从严管护,确保成林。“山上山下一起管,生产流通一起管”,主要措施是山上防火防盗伐和防治病虫为害,山下管住砍伐计划和木材流通。建立严格的采伐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建立健全资源林政管理网,实行法规政令与乡规民约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通过林业公安的执法和林业站护林员的巡管,保护造林成果。
节:改燃节柴,这是“十年绿化广东”的配套措施。广东历来燃料严重短缺,燃料耗费木材数量惊人。1985年全省森林资源总消耗量为1447万立方米,其中薪材消耗占705万立方米。这个“无底洞”不堵住,绿化广东难于奏效。为此,省政府1986年11月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县召开了由全省各县长、林业局长、煤炭公司经理等有关领导参加的改燃节柴现场会议,总结和推广南雄县的改燃节柴经验,要求全省城镇居民和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厂、机关企业食堂和饮食行业必须在半年至一年内停止烧木柴,改为烧煤或其它燃料;农村必须把大灶改为节柴灶,尽量改烧柴为烧草。各县在实施改燃节柴中,组织上做到有领导,有机构人员;工作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财政上有资金渠道;城镇有燃料供应网点;在管理上有严格的政策规定。省府把这项工作列为每年林业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抓,反复抓。据1990年7月全省林业大检查统计,全省5.1万个窑、炉、厂,改燃的达96%;集体食堂和饮食行业5. 4万个,改燃的达95%; 219万户城镇居民,改燃的达94%;大多数农户改用节柴灶,改全烧柴为主要烧草或烧农作物的剩余物,少部分农户改烧煤或烧石油气、沼气。据匡算,由于实行改燃节柴,全省一年从炉膛中夺回森林资源逾400万立方米。
3.绿化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广东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❶环境生态向良性方面转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由于荒山种上树和封山育林,恢复了林相;严格控制木材砍伐,落实护林防火措施,保住森林,山青林绿,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1985年相比,现在山塘水库的水多了,河水逐渐变清,农业抗灾能力增强了,山区综合开发和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这次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是广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治理最有效的一次,不但把水土流失扩展势头遏制住,而且原有崩岗冲刷沟都种上树栽上草,有的还建筑保水保土工程,旱涝灾害相对减少。全省50个山区县(区)的粮食总产量从1985年的722.4万吨增至1992年的868.59万吨,增长20%。梅州市1985年水土流失面积2 556平方公里,五年全部种上树,有1.3万多公顷的重点地段还加上种草,同时兴建了一批水土保持工程,有1 8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经治理后有明显成效,现在全市8条主要河流的河床都开始下降。
❷ 森林资源“扭亏为盈”消灭了森林“赤字”。通过五年“造林、封山、管护、节柴”综合治理,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1992年与1985年相比,全省森林年生长量从1 064万立方米增到1 576万立方米,增长49%;资源年消耗量从1447万立方米减少到800万立方米以下,下降44%。1986年全省森林活立木年生长量与年消耗量持平,从1987年至今,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森林资源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❸ 山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绿化广东的工程,一开始就注意把造林种果、绿化荒山与发展山区经济结合起来,造林种果、多种经营,同振兴山区经济的目标紧紧相扣。五年全省种果46. 7万公顷,部分山区在短短的五年中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山区开始走上了致富道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办起了上百万个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小药园和“小山庄”,发展多种经营。山区形成了“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果种竹,山脚养禽放牧”的立体开发、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生产格局。1992年,50个山区县国民收入374. 6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13. 26亿元(按1990年价计),比1985年113. 1亿元增长2. 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72元,比1985年200元增长4. 36倍。粤东山区的梅县、利用山坡地共发展8 000公顷沙田柚,1990年产果2万吨,收入达4 000多万元。
广东自1986年实施十年绿化广东的宏伟工程以来,到1992年全省实现达标的县78个,占全省有达标任务的107个单位的73%。其中38个平原县已全部实现绿化达标。广东提出从90年代起,把全省林业工作重点从五年的消灭荒山为主转移到以绿化达标为中心,大力培育和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的方面来。在市场经济中初步实现“优化环境,富山富民富行业”的发展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