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f·哈耶克的强迫储蓄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F·哈耶克的强迫储蓄理论

F·哈耶克的强迫储蓄理论

1930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一书中,把强迫储蓄现象同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相结合,创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强迫储蓄理论,并把它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谓迂回生产是指先用原始的生产资料生产出中间产品,然后再由中间产品生产出消费品的间接性生产。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迂回生产。迂回生产由原始生产资料的投入、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生产等阶段组成。中间产品是指介于原始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两者之间的生产资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与消费品的生产阶段的互相比例关系叫生产结构。经济发展与经济波动的实质是生产结构的变更。经济发展为生产阶段的增多,经济波动为生产阶段的伸缩变化,经济危机为生产阶段的骤然减少。而生产阶段的变化又起因于储蓄来源性质。
哈耶克把储蓄按性质划分为自愿储蓄和强迫储蓄。所谓自愿储蓄是指人们自愿节约,将所获收入中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哈耶克认为,如果在自愿储蓄行为未发生之前,经济是处于均衡状态,即以货币计算的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协调比例关系是1:2。在这个比例下中间产品是4个生产阶段,消费品是1个生产阶段。当自愿储蓄发生后,消费者自愿减少消费需求使总的消费需求下降。从全社会看,此时货币数量并没有增加,只是货币流向发生了变化。流向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资料的货币增加了,流向消费品的货币减少了。结果消费品与中间产品比例从1:2变成1:3,这个1:3的比例关系能使经济自动建立均衡。另一方面,流向中间产品的大量货币,还会导致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由4个增加为6个。整个经济因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增加了2个而得到发展。同时,由于自愿储蓄是人们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自愿地作出牺牲的结果,当生产规模扩大后,人们收入增加部分不会再投向消费品,这样已经建立的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1:3的比例关系具有稳定性。不会因人们增加消费品需求使这个新的1:3的比例重新回复到自愿储蓄未发生之前的原有1:2的比例上去。可见这时自愿储蓄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过哈耶克反复强调这个结果的产生是以货币数量不变为前提的。
哈耶克接着指出:如果允许货币数量变动,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资金不是来源于自愿储蓄,而是来源于银行提供的信用产生的强迫储蓄,情况就不是如此了。在银行信用增加后,大量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必然会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这时消费者支付与过去同样的货币,所得到的消费品数量却减少了。这种强迫性的节约为中间产品的增加提供了可能。在生产规模扩大时,强迫储蓄引起生产结构的变化正好也与自愿储蓄情况一样: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比例从1:2变成1:3;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从4个变成6个。唯一明显的区别是此时以货币表示的各个生产阶段的价值与自愿储蓄时的价值相比,增长1/3。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在生产规模扩大后,这个新建的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1:3的比例会因消费需求的增加而被破坏,恢复到强迫储蓄未发生之前原有比例1:2上去。与此同时,中间产品生产阶段也会由6个恢复为原有的4个。这是因为中间产品生产规模或生产阶段的扩大所需的生产资料,是靠缩减人们的现行消费获得的。这种消费的牺牲不是人们自愿的行为。遭受这种牺牲的一般消费者本身并不想减少消费,而是由于他们用货币收入所取得的货物减少了。毫无疑问,当生产规模扩大后,人们货币收入增加了,他们就会马上把消费增长到他们平常的比例。从而使生产阶段突然减少,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见,强迫储蓄作用的结果不是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危机。(哈耶克《物价与生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8~50页)

☚ C·克拉克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利率论   F·哈耶克的中立货币思想 ☛
000022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