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哈耶克的中立货币思想
1931年,哈耶克出版了《物价与生产》一书,在魏克塞尔以生产结构失衡为特征的累积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强调银行信用膨胀对经济波动与危机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利率的职能不仅在于调节货币量,而且通过货币量变化进一步调节不同生产部门间生产要素的分配,给生产结构的变动乃至整个经济的波动带来直接的影响。故在经济学说史上,哈耶克的货币中立论又称作“货币投资过多”的经济周期论。
哈耶克认为,经济均衡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哈耶克称作:“生产结构”)的稳定,即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间比例协调。而生产结构的稳定受商品相对价格体系制约,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数量和方向。因此,保持一个稳定的相对价格体系是经济均衡的首要条件,哈耶克将此称之曰:“价格的期间均衡体系”。货币数量变动必然会对此“价格的期间均衡体系”产生影响。在货币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自然利率(均衡利率)一致时,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生产结构也不变。于是经济均衡,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一旦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必然产生货币供给超过人们自愿储蓄的信用膨胀。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刺激生产者扩大投资,使大量生产资源从消费品生产部门向投资品生产部门转移,消费品生产缩减,供给减少,价格上涨。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则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人们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势必扩大消费支出,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生产者利用银行扩大信用而发放的货币资本扩大投资,使资本品生产资源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生产资源价格上涨,生产资源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这无疑又增大了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使消费品供需矛盾突出,价格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大量货币收入用于增加消费,使储蓄不能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地增长。银行体系超过人们自愿储蓄的货币供给必然受到限制,靠信用膨胀所支撑的投资膨胀最终将会因货币供给不足而停顿,产品滞销,价格下跌,这就是危机。哈耶克认为,要避免危机,银行必须继续提供信用以增加对生产品的需求,货币数量还得增加。这同样又陷入了另一个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
于是哈耶克认为,要使生产结构稳定,经济均衡,必须排除货币对生产的影响。应该使货币数量不变,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为此,他竭力反对弹性通货制度,认为弹性通货制无法保持货币量的稳定和货币的中立性;反对所谓货币国家化,认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是造成通货膨胀与危机的根本原因。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改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为私人银行竞争性发行,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以确保货币对经济的中立。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仅仅归结为货币因素的作用,完全否认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弊病。认为只要货币保持中立,资本主义自身就可使经济均衡发展。其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哈耶克的理论是根本错误的,其主张也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