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闽台交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闽台交往

(二)闽台交往

早在宋代,台湾的北港(今台湾云林县)就是漳州、泉州人过往贸易登陆的港口。到了元朝,台湾和澎湖与福建之间在经济上的关系比唐宋时期更为密切,每年有几十艘船只来往于澎湖和福建之间,澎湖还被称为“泉州外府”。
明清两代,福建泉州与台湾鹿港每日都有商船往来。福建运去台湾的有陶瓷器、茶叶、中药材、纸张、米粉、线面等,从台湾运来福建的有大米、食糖、水果、藤器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泉州南门仅经营台湾米的商行就有几十家。福建闽南一带还从台湾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如“台湾蔗”、“台湾蕉”、“台湾菠萝”、“台湾芒果”、“台湾柚子”等等。台湾也从福建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如乌龙茶、芦柑、甘薯等。闽台两地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1956年,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各级党政军有关部门会议,就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住在大陆的台胞、去台人员家属和亲友工作的指示作了研究和部署,强调不能因家中有人在台湾就看成可疑分子,台属与在台家人有通信自由、来往自由,他们可让去台人员回来久住或暂住;强调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1961年,再次重申中央有关指示精神,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这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
70年代初以来,台湾渔民冒着风险来闽探亲访友日趋频繁。对于这种正常的交往活动,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驻闽人民解放军及其所属各级组织一贯予以支持和促进。1975年,福建省有关部门专门颁发了《关于接待渔民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台湾省与福建物品来往的试行管理办法》,放宽了对到大陆探亲访友的台湾同胞携带物品的限制,并给予免税优待。福建省各有关部门还积极鼓励和教育全省渔民以统一祖国大局为重,与台湾渔民和睦相处,当发生海难时要互相救援。1975年夏天,台湾基隆市一渔轮不慎拖坏了福建一渔船的渔网,台湾渔民积极帮助修补,福建渔民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台轮上的11位渔民到霞浦三沙作客,并陪同他们到福州参观游览。1976年1月,台湾渔轮“财成二号”在平潭附近起网作业时出事,船身失控,随风飘流,十分危险。平潭渔民王金福等闻讯赶来相救,冒着凛冽寒风,30多次潜入水中,经过8小时努力,排除了故障,使台轮转危为安。多年来,此类感人事迹常在两省渔民中传为美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福建省把落实台胞和去台人员亲属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0年发出了《关于做好福建台籍同胞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批转了有关部门《关于落实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政策的请示报告》,及时作出部署,并进行检查督促。经过中共各级组织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于1985年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因“台湾关系”造成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私房被挤占或拆迁的也得到了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根据对台胞“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和对台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政策,先后安排了1 820名台籍青年就业,保送和协助部分台胞子女上中学、大学和参军,解决了835户台胞的住房困难问题;对于生活达不到当地中等水平的台胞,省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专款共72万元予以补助; 对1972年以来因“台湾关系”影响而未能转正的1 138名长期临时工、常年代课教员和民办教员等都办了转正手续。同时,政府还拨出专款,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生前在连江县青芝寺建造的 “藏骨塔”。
台胞、台属政策的落实,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台胞、台属为福建建设和统一祖国出力的热情,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亲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从1979年起,中共福建省委、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多次向台湾各界人士发出倡议,共同为促进“三通”和进行经济、科学文化交流,共谋海峡两岸经济繁荣、骨肉同胞早日团聚作贡献。全省各民主党派和省台联、工商联、妇联等人民团体也纷纷发出函电,邀请台湾各界人士来闽与亲戚朋友团聚、观光旅游、洽谈贸易、投资办厂和进行学术交流。省邮电系统制订了随时准备和台湾通邮、通电的具体措施;省民航、海运系统也分别作了与台湾通航的准备。
随着台湾海峡局势的逐渐缓和,尤其是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邓小平倡导的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9月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此后,台湾当局开始放宽了某些限制, 使两岸亲人交往不断增多。闽台民间贸易额增长迅速,仅小额贸易, 1982年为100多万美元, 1985年猛增至3 000万美元,近年来仍在发展。
为了广泛联络省内外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加强团结,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作贡献,1981年4月,在福州召开福建省台湾省籍同胞代表会议, 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组成的人民团体——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此后又成立了台湾大专院校校友会。1985年成立了黄埔同学会福建省分会和金门同胞联谊会。海内外学者还就统一祖国等问题开展了研讨和交流。1981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举办“台湾问题”学术讨论会,大陆和海外学者及有关人士分别就台湾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学术探讨。1985年,在厦门鼓浪屿举行第二届“台湾之将来”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台湾学者与福建、北京、上海等地学者相聚一堂,就“一国两制”和中国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切磋。
两岸同胞之间交往急剧增加, 是天伦亲情被人为久隔以后出现的必然现象, 反映了两岸同胞向往祖国统一、渴望亲人团聚和共同振兴中华的强烈要求,受到福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接待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台胞的接待安置工作。自1978年起,先后在平潭、东山、惠安、霞浦三沙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市建立了台胞接待站,使全省沿海接待机构逐步配套完善。福鼎秦屿、霞浦三沙、福州马尾、长乐松下、平潭东沃、莆田秀屿和文甲、湄州岛宫下、惠安崇武、泉州后渚、晋江梅林、厦门沙坡尾和东渡、漳浦旧镇、东山城关、诏安宫口、龙海浮宫、连江琯头和云霄礁美19个港口,被指定为台湾渔船停泊点;霞浦牙城、晋江祥芝、漳浦佛昙和六敖4个港口为台湾渔船避风点。接待站、停泊点和避风点的开设大大方便了台湾同胞, 来访台胞与日俱增。
为推动台胞投资,福建省于80年代规定,台湾同胞在经济特区兴办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凡经营期在7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四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五年至第九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还规定独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用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生产的产品,凡属国内市场有销路又需要进口的、或者投资提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允许有30%的产品内销;企业建设期间和投产后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费。优惠政策引来了台资的大量涌入,其中投往农村、农业的占很大的比重。至1995年底,已有1 000多家台商投资福建农业,涉及资金数亿美元。1995年7月,“’95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市召开,台湾多位农业专家、学者与会, 为进一步发展闽台农业合作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目前, 福建已成为台商投资内地农业最多的省份,也是两岸农业交流最频繁、合作最广的地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工商界人士正为促使闽台两地的农村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贡献。
在闽台经济交往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互引。地处闽南的漳州市利用靠近台湾、两地交往频繁等优势,从台湾引进了许多农作物良种,并建成全省最大的对台引种园。至1995年底,已从台湾引进名优水果、优质蔬菜、稀贵花木和水产良种数百个品种,经筛选推广成功的有几十个品种,生产面积不断扩大。

☚ (一)闽台历史渊源   第三节 农业投入与农村金融保险 ☛
000082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