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肉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肉禽

(二) 肉禽

1.现状。肉禽, 包括肉鸡和肉鸭, 是上海畜牧业结构中重要产业之一。1996年, 全市共上市肉禽18 446万羽。与1978年比较, 肉禽数量增加了10.647倍。
2.历史回顾。上海农村饲养肉禽已有很久历史。品种有芦花鸡、狼山鸡、肖山鸡等。郊区地方优良品种为“浦东鸡”, 以体型硕大 (九斤黄)、肉质鲜美著称,19世纪中期曾输出到美国。90%以上的农户均养少量的鸡, 作为家庭副业。苗鸡, 多系抱窝母鸡自孵, 一窝10~15羽, 出壳后由母鸡带领觅食, 或向小贩买进。白天放养于宅前舍后, 傍晚喂以碎米、糠麸。长大后多数供自食, 少量上市。农民养鸭也自古有之, 品种大多为娄门鸭。清代以来, 松江、青浦、川沙、南汇、奉贤等县出现有一定规模的养鸭户, 属于商品性生产。如清道光十二年 (公元1832年) 奉贤四团邵家宅因养鸭而得名称 “鸭滩渡”, 到1926年, 有20户农民养鸭, 平均每户养鸭4 000余羽。宝山的长兴、横沙得名 “鸭窝沙”。川沙的王港、张桥及南汇的横沔、盐仓, 松江的佘山均有养肉鸭的习惯, 每年饲养二三批。因而商品肉鸭饲养量比肉鸡要多。但是, 由于多数农民饲养肉禽只是作为家庭副业, 属于自然经济, 商品量比较小。
3. 1949—1977年生产状况。1950年, 郊区肉禽上市只有4.67万羽, 只占市区总销量的0.48%。农业合作化过程中, 集体鸭棚有所发展。1957年, 全市肉禽上市354万羽。1964年, 为了增加上海市场供应, 郊区积极发展集约化肉鸡饲养, 在公社、大队、生产队建成了集体经营的肉鸡平养鸡场132个, 饲养规模一次投苗千羽以上。品种以白洛克为主。1965年,上海建成第一个规模达12万羽的机械化鸡场,后来因亏本而关闭。1966年, 肉鸡生产继续扩大到1100个场, 上市肉鸡100多万羽。70年代, 在外贸部门提供饲料和提高收购价格的情况下,1976年, 出口肉鸡1 189万羽, 内销肉禽332.36万羽。
4. 1978—1996年生产状况。1978年4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发展养猪养禽大会, 第一次把禽蛋生产提到与养猪并重的地位, 动员乡、村发展养禽场。同时, 实行 “以料换禽” 的政策, 使饲料供应有了保障。养鸡场发展到7 007个, 共生产肉鸡2 000万羽,其中出口鸡1 597.5万羽。1986年, 禽蛋购销政策逐步放开。当年, 郊区肉禽上市量为5 070.8万羽。1985年, 上海吸收外资, 组建上海大江有限公司, 发展肉鸡出口。品种是AA鸡。1988年, 上海按照 “菜篮子工程”规划, 又投资建成10万羽以上肉鸡场35个。市农科院经过杂交选育, 培育成 “新浦东鸡”。先后还从国外引进和更新国外良种肉鸡品种如星波罗、红波罗、迪高、宝星、海佩科、安卡红等。同时, 推广应用全价饲料和网上笼养新技术, 使肉鸡饲养周期从65天缩短到45天, 料肉比从5:1降到2.1:1。1996年, 上市肉鸡的数量达到1.8亿多羽。
肉鸭,50年代, 上海郊区农民大都饲养娄门麻鸭。1958年后, 逐步改养北京白鸭、青浦白鸭、狄高鸭。上市量从1965年起得到发展。1965年, 上市肉鸭124万羽。1983年上市416.1万羽, 比1965年增长2.3倍。“菜篮子工程” 中又建成肉鸭基地场39个。80年代相继引进瘦肉型的樱桃谷鸭,实现了种禽的良种化。青浦县利用地域优势, 组建大盈总公司, 自己培育雏苗, 交农户饲养, 公司负责防疫, 指导饲养, 公司还负责收购、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 每年加工肉鸭400多万羽, 上市肉鸭830万羽, 占全市上市肉鸭总量的50%左右,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到1995年,肉鸭上市量达到1 967万羽,比1983年增长3.7倍。

☚ (一) 肉猪   (三) 鲜蛋 ☛
000095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