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经济作物科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经济作物科研

(二)经济作物科研

1.烤烟及香料烟。烟草是云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云南烤烟科研工作始于30~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到80年代初,全省烤烟科研机构体系已基本建立。据统计1978—1995年烤烟科研成果共获奖46项,其中,国家级2项,国务院部委级2项,省级42项。省烟科所共获奖11项。云南烤烟的发展,首先得力于良种的引进、选育与推广。早在4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大金元”品种因其优异的品质,适应性和丰产性,逐步取代了其他品种,种植时间长达20多年,1965年定名为“云烟1号”。60年代初,路南县烤烟农户从“大金元”中选出天然变异植株,后经有关科技人员进一步组织试验.培育出新的品种“红花大金元”,其农艺性状、适应性更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80年代中期占全省总播面积的60%以上。70年代省烟科所引进选育出的“G28”,成为全省主栽良种之一。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云烟2号”品种,曾一度推广种植达6.7万公顷,因品质不适应卷烟工业需要,而停止推广种植。1985年从美国引进的K-326、G80等15个品种试种选择,证明K-326品种的各项农艺性状烟叶品质均较优,1988年通过省品种审定,逐步成为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栽培品种。《K-326引种示范推广及配套技术研究》获1992年省星火二等奖,1993年国家星火二等奖。进入90年代省烟科所又选育出“云烟85”、“317”、“V-2”等优良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其次,省、地烟科所对烤烟种植栽培技术进行了长期试验研究,并应用于生产,促使云南烤烟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省烟科所在良种鉴定及籽种的统一生产供种方面的研究应用获1983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昭通烟科所用营养袋假植育苗技术,是对传统育苗技术的改革,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烟科所与外省合作的《全国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省烟科所主持的《主料烟综合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对主料烟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研究和使用,使烟叶质量大幅度提高,上等烟的比例达54.8%,上中等烟合计达95%,创造了国内大面积烟叶质量最好水平,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料烟是生产混合型卷烟不可缺少的原料。从1988年开始,在省科委及有关部门支持下,由省烟草公司组织省、地、县有关烟草科技部门,进行“优质香料烟开发研究”,经10年攻关研究和开发,已在保山地区建成优质香料烟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年产香料烟叶500万千克以上,70%出口;烟叶品质跃居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茶。大叶茶的故乡在云南。1951年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建省茶叶试验站,后改名为茶叶科学研究所。80年代后,临沧、思茅、保山等地区相继建立地区级的茶科所及茶树良种场,开展有计划的科研工作。1978—1995年,茶叶科研成果共获奖25项,其中国务院部委级奖3项,省级奖22项。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地方品种很多,50年代茶试站主要进行了地方品种调查选择,向全省各茶区推荐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双江勐库种、凤庆种、勐海种、景谷种、元江糯茶等大叶茶种,还有昭通苔茶、昆明十里香小叶茶种。60年代选出凤庆长叶、勐海大叶、景谷大白茶、景东大叶茶、勐库大叶茶、澜沧大叶绿芽茶、元江糯茶等优良品种。1984年勐库种、勐海大叶茶和凤庆长叶被认定为全国优良品种。80年代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和长叶白毫,1986年经省评审为云南地方良种,其中“云抗10号、14号”经中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全国良种,向省内外供种。80年代省茶科所建成了国家级大叶茶种质资源圃。省茶科所在1959—1984年完成的《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使新植茶园定植3年,亩产达250千克,在全省推广5.4万公顷,获农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省茶科所的《园林化复合茶园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在勐海南糯山和景洪攸乐山建立示范区,上层林木,中层茶叶,下层绿肥的三层种植结构获得成功,在全省茶叶综示区进行推广示范。茶树历来靠茶籽繁殖,省茶科所进行了扦插试验,历时20余年,总结出大叶茶短穗带半叶扦插繁殖技术获得成功,为茶树无性系繁殖开辟了途径。
3.甘蔗。1956年在开远建立云南省甘蔗试验站,后改甘蔗研究所。甘科所自建立以来,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新品种引进选育,栽培技术改进研究与植保科研的工作,并大力开发利用科研成果促使云南蔗糖生产迅速发展。1978—1995年,甘蔗科研成果共获奖39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国务院部委级奖1项,省级奖36项。《蔗种资源采集研究》项目获198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甘蔗栽培从50年代开始引种试种。1957年从广东引入“印度419”等15个品种,经试种、示范、推广,至1965年实现全省第一次甘蔗良种换代,全省2.4万公顷蔗田中“台糖134”等良种占80%以上。70年代末又引进评选出“川蔗13”、“选蔗3号”、“桂糖5号”、“闽糖70-611”和“桂糖11号”等良种,推广种植。甘蔗的有性杂交育种工作始于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先后育出供生产上应用的早、中、晚熟甘蔗杂交良种10余个,其中“云蔗71-388”品种1980年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内陆蔗有性杂交育种探索》科研成果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甘蔗种植制度改革方面,推广了宿根蔗、秋植蔗和冬植蔗、蔗田间作制等技术,既发展甘蔗生产,又提高蔗田综合经济效益。地膜覆盖栽培法对育苗和抗旱均获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使用。对甘蔗眼斑病、黄螟防治、蔗田草害及防霜技术的研究成果都广泛应用于生产,黄螟防治成果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果树、蔬菜、花卉。1978—1995年,果树、蔬菜、花卉的科研成果共获奖74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国务院部委级奖3项,省级奖69项。
果树研究在50~60年代主要是对地方品种资源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开展地方品种的利用与引种工作。70年代后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及果实贮藏的研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云南柑橘资源调查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1991年调查整理了100多个县的果树品种及砧木资源,收集了大量的资源材料,在省园艺所内建立了8公顷的云南特有果树砧木圃。《国家果树种质资源云南特有果树砧木圃》项目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开始,云南的苹果、梨发展很快,除利用引进良种外,也有自育的良种“云红”等苹果品种投入生产。70年代末期建立起云南梨的育种基地,省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昆明市科委引进砀山酥、晋酥、雪花梨优良品种试种成功,并帮助昆明市周边几县大面积发展梨园,培训农户对老梨园(树)进行多头高接换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香蕉、芒果、菠萝是云南外销量较大的热带水果,在良种引进、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在水果的开发、水果的贮藏、香蕉的防腐保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促进了热带水果的生产发展。
云南具有四季种植蔬菜的优越生态环境,蔬菜发展的潜力巨大。蔬菜科研从50年代开始,先后对大头菜、大白芸豆、黑籽南瓜、版纳黄瓜、涮辣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研究,并编写出《昆明蔬菜品种志》、《云南名特优稀蔬菜选编》等书。80年代初开始了蔬菜的三系杂交选配及培育工作。在市场大宗蔬菜品种上也自选出一些品种。在开发利用方面,冬春反季蔬菜有突破性进展。1980年由省科委下达的《冬春季外销蔬菜良种引进、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经10年的开发应用,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冬春蔬菜主要有18个菜种,尤以洋葱、大蒜、蒜薹、番茄、青椒的上市量最大,到1990年云南冬早春外销蔬菜已形成一大产业,居全国南菜北运量的第3位,据1991—1992年统计,外销138个大中城市,数量9.5亿千克,总产值2.6亿元,获省星火科技一等奖。大蒜低温处理提早抽薹技术,由云南省农业大学研究成功并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不仅产量高,所产的“独头蒜”个大质优,远销东南亚,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南花卉资源举世瞩目。花卉研究主要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园林研究所承担。新中国成立后,对云南八大名花(茶花、杜鹃、兰花、木兰、百合、报春、绿绒蒿、龙胆)及野生花卉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一批资源保存圃,对云南山茶、玉兰、杜鹃等高山花卉进行了专题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专著。80年代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兴起及市场对花卉的需求,科研部门展开了不同层次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开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风景名胜园林及产业基地建设,收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解决了部分名贵花种及大宗商品花种的种苗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供种苗,对发展花卉生产发挥重大作用。90年代花卉科技开发已列为云南省“18生物工程”的项目之一。

☚ (一)粮食作物科研   (三)林业科研 ☛
000005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