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1.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河南水产养殖是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形成水库养殖水面)、农村旧坑塘的改造利用和建设连片商品鱼基地而发展起来的。1952年,全省养殖水面3.7万公顷,为捕捞水面的1/3,其中池塘2.76万公顷,湖泊0.37万公顷,水库0.57万公顷。到1965年,全省养殖水面增加到11.02万公顷,其中池塘5.9万公顷,水库4.6万公顷。水产养殖产量也随着水面的增加和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普及大幅度增加。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34万吨,超过当年捕捞量的1倍,1966—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群众渔业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一一被割掉,12年间,虽后期有所恢复,养殖面积也仅增加2万公顷,养殖产量增加1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水产业创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水产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及时地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培育资源,整顿秩序,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上来。
❶坚定不移地抓农村渔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从而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渔业的积极性。到1985年,全省各类承包户达30多万户,经济联合体5.7万多个,承包利用水面6.67万公顷。信阳地区39 000个村,90%的村把水面承包下去,并发放了塘权使用证。
❷坚持不懈地抓大、中型水库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在强调加强库区水产业秩序管理的同时,积极组织大规格鱼种投放。渔业资源迅速得到恢复,鱼产量逐年提高。1981—1984年,全省水库年均鱼产量4.7万公斤,1985年增至562万公斤。
❸始终抓住商品鱼基地建设这个龙头不放松。河南商品鱼基地建设起步于城郊养鱼,由于其立足当地资源,就近开发鱼塘,既解决了大中城市吃鱼问题,又使一部分渔农先富起来。在沿黄水产业综合开发的带动下,宜渔荒水,荒滩和低洼易涝地的开发逐步加快,1979—1992年,全省新开发鱼塘1.09万公顷,形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稳产高产高效商品鱼基地, “南鱼北调”局面得到改观。此后到1995年的三年间,全省又新开发鱼塘1万公顷。1995年末,全省利用养殖水面17.43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4.31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8.1万吨,比1978年的2.5万吨,增加6.2倍。渔业从业农民达到62.6万人,渔业人口年纯收入2 143元。
2.种植水面的开发利用。河南水生经济植物种植,长期处于群众自发利用状态。直至1985年,全省利用种植水面1.29万公顷,仅占可种植水面的35%。其中芦苇0.97万公顷,占75%;莲藕0.23万公顷,占17.5%,其余芡实、菱、茭白、荸荠、蒲等占7.5%,从其种植品种构成看,经济价值较高的莲、藕、芡实、荸荠等占比重过小。进入90年代,水产主管部门逐步将水生经济植物种植的发展纳入水产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了开发利用的组织领导,到1995年末,全省水生经济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38万公顷(自然生长的芦苇除外)。其中藕种植面积1.5万公顷,产量11.8万吨;莲籽0.46万公顷,产量3.2万吨;菱0.11万公顷,产量5 520吨;其他如荸荠、茭白等0.31万公顷,产量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