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人民开展了大量水土保持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几起几落,直至1982年,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之后,才逐步走上正轨。
1.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安徽水土流失状况,确定将皖西大别山五大水库上游、大沙河上游和歙县南乡三大片作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采取的治理措施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包括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草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沟坝地等)和耕作措施等。到1994年底,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800千公顷,经济林果176.5千公顷,修建水平梯田247.3千公顷,建成沟坝地120.7千公顷;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103条,控制面积达3100平方公里。凡经过治理的地方,水土流失均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好转,经济效益显著,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金寨县黄榜小流域位于梅山水库上游,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在安徽布设的第一条试点小流域。总面积19.76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积1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群众长期处在“山光、水恶、地瘦、人穷”的困难环境中。从1983年开始到1987年的5年中,共营造水土保持林655公顷,经济林361.6公顷,薪炭林230.6公顷,封坡育草67.5公顷,封山育林166.7公顷,兴建谷坊24道、塘坝堰60道,改造水平梯田100公顷,共完成治理面积1 566.7公顷,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初期的44%上升到85%。同时,该流域还加强经营管理,形成了山场林草化、坡面梯田化、沟河台川化三大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减缓了地表径流速度,每年可拦蓄径流21万立方米,拦截泥沙7.5万立方米,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 952吨/平方公里减少到1 5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梅山水库上游推广小流域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长岭冲小流域是水利部长江委员会在安徽布设的试点小流域。它位于大别山南坡的太湖县花凉亭水库上游九田乡,典型的风化花岗片麻岩地区。全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26.5平方公里,年流失泥沙13.2万吨。从1988年开始,建立“保、改、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工程,即通过保护和增强植被生态工程体系和改变地坡与改良土壤的农田工程体系治坡,通过建设防冲拦蓄水利工程体系治沟,自山上到山下形成具有群体作用的防护体系,增强了地表抗蚀抗冲能力,涵养了水源,恢复了地力。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期间,共封山育林1 933.3公顷,陡坡退耕246.7公顷,荒山造林249.3公顷,板栗经济林40公顷,建省柴灶1 000台,实施坡改梯155.1公顷,砌排洪沟42条4 000米,扩建山塘47口。通过治理,该流域林草覆盖率由50%提高到78%,基本上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粮食自给,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8倍。
2.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监督执法试点。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屯溪、歙县、绩溪、岳西、贵池、舒城、金寨、霍山、休宁、广德、太湖等县(市)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潜山、石台、黄山区、泾县、黟县作为省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
❶加强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认识,强化了领导;
❷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法规,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
❸建立健全了试点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保持监督执法网络;
❹各试点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试行)等地方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三权” (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和“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依法开展了监督执法工作;
❺在认真普查水土流失状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规则,科学地划分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建立了以重点工矿企业及生产建设单位为对象的人为水土流失监督档案,使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3.开展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工作。为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防治途径,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岩性、土壤、人为活动等特点,在岳西、霍山、广德和歙县等4个县建立了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每个站配备了林业、农业、水文等专业技术人员,各站设立了不同坡度、坡长的试验小区、气象站和径流站,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单因子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利部门还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水土保持工作。10多年来,全省已有10多项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获省、地(市)科技进步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