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封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封禅fēng chán

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张籍《赠梅处士》:天子如今议封禅,应将束帛请先生。

封禅

封禅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史记·封禅书》注: “正义曰: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云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自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

☚ 泰安州顶上   蒿里山 ☛

封禅

 儒教最隆重的宗教仪式。封,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在古人心目中,泰山不但居于中国之中,而且是众神所居的神山,是通天之山。古代甚至有“中国人死后魂归泰山” 的说法(见 《后汉书·乌桓传》)。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当然就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中国古代,祭天是帝王的特权,但登封泰山要求的档次更高。根据儒教的传统说法,自古以来,只有受命帝王或盖世英主才有资格举行这一大典。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于是跃跃欲试,想上泰山风光风光,管仲历数上古以来登封泰山的帝王,说: “人家可都是受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哟。” 言外之意,就是您老还不够这个资格。齐桓公只好作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然也要登封泰山,他召集了七十多位儒生,问封禅的礼仪。但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只好自定仪式,而且在泰山上立碑,以资纪念,碑文是由宰相李斯亲笔书写的。汉初几位皇帝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登封泰山。到汉武帝时,国家强盛,天下太平,群臣纷纷劝进,文学家司马相如临死前留下的遗文就是 《封禅文》。神仙方士也趁机进言,说封禅泰山可以成仙上天,并举黄帝乘龙升天为例。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做梦都在想长生不死,他说: “要真是能象黄帝那样,我把离开老婆儿女看得就像脱鞋那么随便!”汉武帝封禅泰山,虽然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但在当时,却是举国狂欢的盛事。太史令司马谈因为有病,不能随汉武帝前往目睹这旷古大典,竟引以为终生憾事,临死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一再感叹: “这是命啊! 这是命啊!”东汉明帝时,皇帝召集儒生在白虎观集会,对封禅的意义作了统一的解释: 天下一统,登封泰山,以表明奉天承运,改朝易姓;天下太平,登封泰山,以向天帝报告文治武功之盛。据正史记载,汉武帝以后,举行封禅的皇帝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南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虽然从主客观两方面,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要举行这一旷世大典,都是当之无愧,但他却认为: “朕的本心,只要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缺封禅之礼,也可与尧舜比德;若百姓贫穷,夷狄内侵,就是登上泰山举行封禅的大典,又与桀纣有什么差别?” 唐太宗之所以被中国人奉为开明君主的典范,并非是凭空塑造的。

封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战国时齐鲁儒家之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 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又:“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丰赡;风扇;封禅

◉ 丰赡fēnɡshàn 赡:丰富;充足。 丰富;充足。〈例〉衣食~/ 酒宴上,菜肴~/ 文章内容~。〈近〉丰富/ 充足。〈反〉匮乏/ 短缺。 赡,不读zhān,不要写作“瞻”。
◉ 风扇fēnɡshàn 
❶旧时热天取凉的用具,用布制成,吊在梁上,用人力拉动生风。〈例〉理发店里,一个学徒在拉~。
❷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旋转,使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电器。〈例〉打开~/ 天凉了,把~取下来收好明年再用/ 这部汽车有一个由~散热的冷却器。
◉ 封禅fēnɡshàn  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例〉~大典。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祀活動(附) > 封禪
封禪  fēngshàn

古代帝王祭天地之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爲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之梁父山上辟地使平,報地之德,稱禪。《史記·封禪書》:“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又“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元·劉壎《隱居通議·禮樂》:“說者謂封禪取高厚之義,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爲尊,地以厚爲德也。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厚以報地。”古代封禪多在泰山舉行,亦有在他處舉行者。《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八年》:“時有請封會稽禪國山者,上命諸儒草封禪儀,欲行之。”參閱《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

封禅

封禅

封,帝王筑坛祭天。禅,shan。古代作墠,封土为坛祭山川。《大戴礼·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父。”合称封禅。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明高道素《上元赋》:“成亭毒于四序,绍封禅于五岳。”——成就造物主生成万物在四季,继承筑坛祭天祭山川在五岳。

☚ 丰冠山之朱堂   封岱勒成 ☛

封禅fēng shàn

〖名词〗
封,帝王在泰山筑坛祭天。禅,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封禅,指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1)。《太史公自序》:建封禅。——建立祭祀天地的典礼。

封禅

(-shàn)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登泰山筑土祭天为封,在泰山南梁父山辟场祭地为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

祭天地

祭天地

郊社 郊祭 禋瘗
天神地只,合在一起祭祀:合祭 配享
在郊外祭祀天地:郊祀 命郊
帝王祭祀天地:
 帝王在郊外祭天地神只:郊祠
帝王上泰山祭天地:封禅
 登山封禅:登封
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
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封祀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

☚ 祭天   祭地 ☛

封禅fēng shàn

帝王祭天地的仪式。《史记·封禅书》:“每世之隆,则~~答焉。”

封禅

封禅

祭礼名。帝王的祭礼之一。帝王统一天下后,到泰山顶,告以天地,称颂自己的功德称封禅。《史记·孝武本纪》: “有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正义,白虎通云: “王者易姓而起,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著已之功绩。天以高为遵,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趾以报地。封者,附广之; 禅者,将以功相传授之。”

☚ 汾阴后土祀   封禅礼 ☛
封禅

封禅

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禅产生于何时,有两种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 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阻,齐桓公才停止封禅。马端临则认为 “七十二家” 的说法,是“陋儒之见”,断言封禅始于秦始皇。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距天最近,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帝,聆听天帝的教诲,以此来表示受命于“天”。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在泰山。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 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 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隆于禅的仪式。封禅仪式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却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秦始皇和汉武帝举行的封禅仪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古代封禅情况。秦始皇准备封禅时,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礼仪。儒生众说纷纭、相互乖异,难以施行,于是绌儒生,自定封禅仪式。秦始皇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北坡下,禅于梁父山,仪式与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上遇暴风雨,避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树据说是明朝时重新栽的,不是原树。汉武帝封禅是两封两禅。封禅前,他也曾召集儒生讨论,但儒生所说礼仪人说人殊,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举行封礼。第二天从北坡下,在肃然山再次举行禅礼。祭时用江淮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封禅大典后,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后世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相同,惟细节各异。除秦始皇和汉武帝外,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大典的还有: 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等(武则天封于嵩山)。自南宋后,封禅大典形式上废止,但实质却保留,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北郊建天地坛,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 祀碧霞元君   祭灶 ☛
封禅

封禅

古代帝王到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礼典。实际上, “封禅”是“封”和“禅”两种祭礼的合称。《史记·封禅书·正义》: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古人认为,凡受命的天子,如果仅仅搞一般的郊社之礼,而不到泰山去祭天祀地。便不能算完成就位天子的礼制。所以《史记·封禅书》讲:“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臻乎泰山者也。”《白虎通义·封禅》也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历史上第一个把封禅礼典付诸实行的是秦始皇, 此后举行过这一大典的皇帝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想封禅而未能实现者有魏明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南宋以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形式上虽被废止,但实质上却将其与郊祀合而为一。

☚ 迎气   宗庙 ☛

封禅封禪fēng chán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本草纲目 ·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王者封禅,五色土次之。”

封禅

封禅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以报天之功,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报地之功,曰“禅”。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这种大典。司马迁《史记》对封禅列有专篇,即《封禅书》。

☚ 胡家庄露德圣母堂   郝大通 ☛

封禅

“封”和“禅”的合称。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始于战国。《管子·封禅篇》:“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当时以泰山为中国的最高山峰,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举行的封禅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献具体记载的封禅活动。这一年,秦始皇东巡郡县,至泰山下,与随行的齐鲁儒生博士议论如何举行封禅大典。因封禅之礼虽传闻已久,但无前人的事例可供依傍,故儒生博士们的说法不一,难以施用。秦始皇便把他们斥退,自己沿着山阳的路上到泰山之颠,举行了“封”礼,并立石歌颂功德,其后又顺着山阴的路下山,在一座名叫梁父的小山上举行了“禅”礼。西汉封禅之事,均系汉武帝所为。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经过长期准备,举行了首次封禅大礼,并改该年年号为元封元年。以后依五年一封修的定制,又分别在元封五年(前106)、太初三年(前102)、天汉三年(前98)、太始四年(前93)、征和四年(前89)共进行了五次封禅活动,堪称为历史上的创举。士大夫以能否参与其事为荣辱的标志。东汉时,封禅与谶纬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都为谶言纬书所左右。

封禅

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自秦皇汉武封禅之后,历代王朝都视此为国家盛典。

封禅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出于春秋、战国时齐鲁儒生的设想。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曰“禅”,以报天地之功。相传古时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至泰山封禅。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亦行此礼。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