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产养殖业
1.池塘养鱼。宁夏的池塘养鱼始于1955年淡水养鱼试验站成立之后。1957—1958年首次驯养野鲤成功,继之派专人去武汉和广东佛山等地学习池塘养鱼技术。从此,宁夏开始利用池塘进行成鱼养殖生产。
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宁夏的成鱼养殖主要沿用南方各省大草大粪肥水养鱼方式。放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体(50%-60%),搭配鲤鱼(20%-30%)、草鱼(15%-20%)进行混养。用牛、羊粪和人粪尿肥水。精养鱼塘亩产100公斤左右。湖泊、水库和季节性水面的成鱼养殖,主要是利用天然饵料的粗养方式,亩产量很低,湖泊4.1公斤,水库1.2公斤。到80年代的中后期,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重视下,科学养鱼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渔业生产力明显提高。1986年开始引进北京地区池塘主养鲤鱼高产技术,列入农业部“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在全自治区推广。到1993年,“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在全自治区落实推广面积3 061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鱼5 250公斤,其中有6.67公顷鱼塘每公顷达到3万公斤。在示范推广作用的影响下,全自治区0.33万公顷精养池塘平均每公顷达到3 000公斤以上;湖堰大水面养殖0.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达到375公斤以上。1986年以来,全自治区渔业连续8年获得大面积丰收,小区域高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农业部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2.湖泊、库堰养鱼。宁夏平原湖泊较多,野生鱼类繁盛,但是利用湖泊进行人工养鱼的历史不长。1964年,永宁县海子湖开始投入鱼苗,1977年平罗的前进湖、明水湖投放鱼苗,1978年以后,在湖泊养鱼的基础上建立国营西吉党家岔水库和固原冬至河水库渔场。但都是“人放苗,靠天养”的粗养方式,山区水堰大部分由水利水保部门管理,由于投入不足,产品管理混乱,水库渔业每况愈下。
宁夏1958年以前有湖泊802个,水面5.28万公顷。以后随着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湖泊和季节性积水面积逐年减少。据1981年4—10月调查,除黄河和主要干沟、干渠外,其他各类型水面为1.87万公顷,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湖泊、水库等447块,1.64万公顷,占其他各类型水面的87.9%,百亩以下的面积2 253公顷,占12.1%,其中可养鱼水面1.23万公顷。1990年,已利用养鱼湖泊5 128公顷,产鱼61.08吨,平均亩产5公斤。
宁夏的湖泊和水库渔业起步迟、效益差、发展缓慢。平罗县前进湖水面533公顷,是宁夏最大的养鱼湖泊,1977—1985年9年间,鱼产量徘徊在5.5万公斤,每年平均亩产2.5—8.0公斤左右。1989年,此湖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沙湖”,建成为旅游场所。
1985年以后,宁夏渔业主要致力于精养池塘建设、旧池塘的改造挖潜和高产试验的研究工作,湖泊和水库渔业仍然没有大的起色。固原县和西吉县水产站从1988年分别在固原的清溪沟水库、西吉的党家岔水堰进行网箱养鱼试验,列入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星火计划”。西吉县1988年放成鱼网箱23只,575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鱼32.5公斤,折合亩产2. 2万公斤; 养鱼种网箱15只,375平方米,每平方米生产鱼种12. 2公斤,折合亩产18 133.4公斤。固原县1989—1990年用75平方米网箱进行商品鲤鱼养殖试验,放养100克左右的鱼种,饲养198天,长到0.9公斤,共产商品鱼2 320公斤,折合亩产2.1万公斤。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水产养殖专家鉴定,生产效益显著,并决定继续扩大山区水库网箱养鱼试验。
但是,由于水库网箱养鱼经验不足,后因发生暴发性鱼病,鱼类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直至1993年,因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山区水库网箱养鱼项目再没有争取到立项的机会,其他常规生产项目也没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