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气候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自贡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热量、雨量丰富,四季宜种的特点。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和地势制约等因素,出现春早、夏长,农事季节自东南向西北推迟5—7天。且位于川西夏旱和川东伏旱的交错发生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连阴雨,尤以夏旱和伏旱造成的损失最重。夏旱分布在富顺县回龙至沿滩、荣县龙潭、新桥一线以北及附城区以东、浅丘、平坝地区,频率在60%以上,夏旱天气一般由南向北递增。1959—1984年共出现区域性夏旱16年,频率为61.5%;1969年夏旱时间长达64天以上。伏旱主要出现在东部和中部,频率60%左右,且呈东北多、西南少态势。1959—1984年共出现区域性伏旱14年,以1959年、1972年为重。
洪涝主要发生在中部(市郊)和西部(荣县)及江河沿岸,频率30%以上,分布规律一般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由于旭水河、威远河源头森林破坏,拦蓄能力减弱,每遇暴雨便酿成釜溪河沿河受灾。1959—1984年曾出现区域性洪涝8年,频率为31%。历年3—4月上旬呈现低温阴雨段。3月上旬的寒潮低温频率为50%,中旬为26%—32%,下旬为13%—19%,自东向西逐渐增多。3月低温影响小春孕穗扬花和大春作物育秧育苗,5月和9月中下旬的低温影响早、晚稻和再生稻的孕穗扬花,低温连阴雨加重了小春播种的湿害并制约着双季稻的发展和再生稻的稳产。多年来除1月和12月外,其余10个月均有大风出现,最多是5—8月,其分布自东向西递增。大风往往伴随寒潮、雷雨、冰雹等天气,一般低山、河谷、山口风速偏大。冰雹发生在春、夏季节,时间一般多在午后和傍晚。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绵阳市除处于东南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寒区交接部、海拔高度超过1 100米的西北山区外,其余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终年湿润,平武、北川两县冬长夏短,其余县(市、区)是夏比冬长;夏热冬暖,年均气温在14.7—17.3℃之间,气温变化振幅小,各县(市、区)年均气温年际变化只有1.5℃左右,无霜期一般是252—300天;冬干春旱,初夏少雨秋绵绵;盛夏西部多暴雨,东部多伏旱;秋冬云雾围扰,日照特少;立体气候明显,类型多样。
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绵阳热量资源东南多西北少。年平均气温盐亭为17.3℃,平武为14.7℃,其余县(市、区)在16—17℃之间。积温分布也是从东南向西北渐次减少,大于0℃的积温在5 300—6 300℃之间。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25—1 417毫米之间,其地域分布是:南北少、中间多、偏东少、偏西多。南部的盐亭、三台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5.8毫米和855.3毫米,是四川盆中丘陵地区少雨干旱区域之一;中部的各县(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西部的安县、北川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 284.9毫米和1 417毫米,是四川盆地著名的暴雨中心之一。降水时间分布是:夏秋多、冬春少,一般5—10月的降水约占年总降水量的90%左右。冬干春旱十分明显,初夏少雨干旱频繁。降水年际变化很大,量级差异也十分大,江油市和市中区降雨量最多年达1 700.1和1 824.5毫米,最少年仅577.5毫米和599.4毫米,造成旱涝灾害交替出现。
农业光照条件差,累年日照时数在930—1 877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为3 000—4 000兆焦/平方米,属全国光照最少区域。季节分布是,春夏多,秋冬少,这对大小春作物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绵阳市也是一个灾害频繁地区。主要有干旱、暴雨和洪涝、低温冷害和霜冻、大风、冰雹和秋绵雨等。干旱年年有,尤其是春旱较频繁,区域广、机率高、危害大,各县(市、区)区域机率春夏两季分别在78%和70%以上。暴雨与洪涝,一般发生在5—10月,北川、安县是四川省暴雨与洪涝多发中心区域之一,机率高达100%和81%,其余各县(市、区)机率均在50%以下。秋绵雨,偏西偏南县出现机率高达56%—67%,其余地区在20%以下。大风多发生在梓潼、盐亭、三台,其余地区较少。冰雹,西北山区多于东南丘坝区。低温冷害有春季、初夏和秋季三种,以初夏低温为害最大。
总的来看,农业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热雨同季,并与农作物的光、温、水需求基本同步,气候资源有效率高;降水地域差异大,季节分布集中,年际变化大,因而旱涝灾害频繁;气候类型多,为农林牧副渔和多业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遂宁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具有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夏热多旱,降水不均,雨热同季,秋多阴雨,日照较少,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等特点。据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温17—17.4℃,大于0℃年积温6 234.7—6 380.3℃,年均太阳总辐射3 000—4 000兆焦/平方米,年均降水量为927.5—993.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 306.9—1 471.8小时,相对湿度79%—82%,蒸发量985.7—1 265.1毫米。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气候诸要素组合较佳,适应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繁育生长。但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因此干旱严重,并呈明显加重趋势。多年平均冬旱频率为26.63%,其中大旱频率为7%—13%;春早频率为57%—83%,其中大旱频率为10%—26%;夏旱频率为43%—79%,其中大旱为10%—17%,持续时间最长为60—69天;伏旱频率为57%—92%,其中大旱为9%—21%,一般持续20—30天,个别年多达60天。各种干旱以伏旱、夏旱威胁最大。近30多年来,全市洪涝频率为33%—47%,平均两年发生一次洪灾,个别年发生两次,其中大洪涝频率为7%—9%,最早出现于4月6日(1956年),最迟出现于9月25日(1975年)。除旱洪灾害外,秋绵雨亦是常见灾害,≥5天的秋绵雨,平均每年2—3次,最多达7次,一次性最长达14天。秋绵雨主要发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频率为65%—85%。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内江受地理位置、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等因素及其对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既不同于川西平原,又不同于川东山地的过渡区类型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比较稳定,冬暖、春早、夏长,春温高于秋温,冬季霜雪少,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
全年日照时数一般在1 180—1 310小时,仅占可照时数的29%,一般日超时数在1 223—1 273小时。最多的是乐至县,达1 310小时;威远县最少,仅1 182小时。日照在季节上的分配,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冬两季因云雾较多,日照较少。
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6.7—16.9℃之间,大于0℃的积温在6 100—6 600℃。北部地区(以简阳县为代表)年平均气温在17.1℃的保证率为53.1%,南部地区(以东兴区为代表)略大于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的保证率在88.3%以上。由于平均气温在17℃以上,对推广三熟制极为有利。
内江日照和辐射总量少,年内分布变化很大。根据日照计算。年总辐射3 860兆焦/平方米,直接辐射1 400兆焦/平方米。一般生理辐射为1 900兆焦/平方米,在农业生产上,大多数生理辐射光能利用率仅在2%—3%之间。因此,内江虽然光照偏少,但从光照强度来看,完全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降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在900—1 100毫米之间,但年际变化较大,平均变化量为150—200毫米。年内各季雨量分配大体为:春季15%—20%,夏季49%—61%,秋季21%—27%,冬季3%—5%。从季间分配看,常有冬干春旱出现。
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影响,致使内江气候变化大,几乎各种灾害性气候都可能频繁发生。常见的灾害性气候主要有8种:
❶干旱。因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不均匀,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干五种类型较常见;
❷暴雨。集中出现于5—10月,其中7、8月最多;
❸冰雹。次数较少,危害范围也较小,但可能发生时间较长,最早出现于3月,终止于11月,从4月份出现频率最大;
❹大风。出现较多的有影响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寒潮大风,及出现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来势迅猛的雷雨大风。在地域分布上,简阳县出现最多,年平均11.2次,资阳县出现最少,年平均为1.9次,全市平均为6.6次;
❺雷电。日数多在35—45天,最早发生于2月下旬,终止时间多在11月中旬;
❻霜冻。年霜期多在25—65天之间,其分布规律是由北向西逐渐减少;
❼低温阴雨。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冷暖空气交替季节,春季发生期间温度多低于12℃,秋季发生期间温度低于20℃,对农作物的危害仅次于干旱;
❽雪害。多发生在12月至翌年2月,但全市累计年平均不足1天,未见对农业造成灾害性影响。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具有春早、夏热、秋长、冬暖的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湿温适度, 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3—18℃,年均降雨量1 000—1 4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 350—1 650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3 000—4 000兆焦/平方米,无霜期116—315天。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特别是柑桔等亚热带果树越冬和大田作物的多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灾害性气候主要是干旱(伏旱和秋旱),发生频率高,危害面积大。春季的寒潮低温,秋季的绵雨低温,冬季的霜冻和大风、冰雹,以及主要由暴雨造成的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涪陵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立体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光、温、水基本同季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2—18.2℃,极端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14.5℃。无霜期220—328天,年均降雨800—1 270毫米;年日照1 035.4—1 333.3小时;年辐射总量3 100—3 300兆焦/平方米。上述同步的气候要素,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层次的立体气候为多种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气候资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层次性开发利用。伏旱、低温、绵雨、洪涝亦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达县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4.7—17.7℃,1月平均气温3.5—6.6℃,7月平均气温25.2—27.0℃,≥10℃积温4 525—5 694℃, 无霜期236—318天, 年降水量1 076—1 259毫米,年日照时数1 195—1 566小时。由南至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农业气候区类型:
1. 南、中部丘陵中亚热带粮经区。该区含大竹、邻水、渠县、达县市全部,开江、达县大部,宣汉、平昌、巴中县一部分。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丰富,春早、秋迟、夏热而长,作物全年均可生长,是主要粮油生产基地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但干旱和涝灾较为突出。
2. 中、北部深丘低山北亚热带农林多经区。该区含巴中、平昌、通江、宣汉县大部,南江、万源、达县、开江县一部分。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冬暖夏热,发展杂交水稻潜力很大,也有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气候优势。但干旱、秋绵雨和洪涝灾害较频繁。
3. 北部低、中山暖温带、温带林牧农经区。该区含万源、南江县大部,通江县北部,宣汉县东北部和白沙工农区全部。具有多层次立体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对林、药、杂的发展比较有利,但农业气象灾害多。
气象灾害及其变化规律。干旱出现频率:北部春旱30%—44%,夏旱67%—73%;中部和南部春旱11%—36%,夏旱33%—54%,伏旱67%—78%。洪涝发生频率:北部59%—70%,中部和南部21%—48%,均发生在6—9月,以7月份次数最多。低温:3—4月寒潮机率为48%—75%,秋绵雨出现频率78%—96%。大风:春冬多寒潮大风,夏季多雷雨大风。冰雹:一般出现在4—9月,以4—5月和8月频率较高,大风和冰雹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坝。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雅安地区气候既有地带性,又呈立体分布,除少数高山地区外,气候类型基本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基本特征:
(1)南北差异,立体变化。大相岭横贯全区中部,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北部6县(市)阴天多、湿度大,降雨强度大;南部2县晴天多,湿度小,雨量较少。由于幅员面积大,相对海拔差悬殊,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变化,尤其是热量差异最为突出。
(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区年均气温14.1—17.9℃,年极端最低气温—3.3——5.7℃,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不多,年降雪日数1—8天,有霜日5—14天,无霜期280—320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日数,每年一般不多于5—10天。
(3) 春季回暖早,秋季降温快。2月中旬起一般即进入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常年2月份平均气温为6—10℃,3月份为11—15℃,4月份为15—19℃,到5月份上升至18—22℃。以后,自南向北渐入初夏。由于入春后冷暖空气南北交织趋于频繁,常导致气温骤升骤降,最高时可达30—40℃,最低时可降至0℃以下,是全年冷暖变化最大的季节。秋季则往往降温较快。
(4) 绵雨多,湿度大,降雨量集中。北部各县年平均相对湿度80%,春秋季绵雨多,特别是秋季雨日一般在57—64天,相对湿度高达85%左右。雨量丰富,年降雨量除汉源、石棉、宝兴为730—980毫米外,其余县(市)均在1 000毫米以上,其中雅安市、天全县高达1 700毫米以上,是四川雨量最大中心之一;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5%—76%,其中7—8月占50%—60%。雅安市1日最大降雨量曾达339.7毫米。
(5) 风小,夜雨多,雾稀日照少。受地形影响,气流不畅,年均风速为0.9—3.8米/秒。降雨多发生在晚上,雅安市夜雨占总雨量的74%。雾日北部年平均1—6天,南部基本无雾出现。该区是全国少日照地区之一,北部年日照800—1000小时, 占可照数的18%—23%,南部日照1 240—1 470小时,占可照数的29%—33%。
雅安地区气象灾害主要是春季寒潮,冷空气使小春作物受冷冻害;夏季暴雨频繁,易酿洪涝和山地灾害;秋季降温快和绵雨,影响山区作物成熟、收晒和小春整地、播种;冰雹灾害一般发生在3—8月,出现范围局部性强,移动快,呈带状分布;南部两县还常受干旱。
因地理纬度和大相岭地形影响,该地区气候在地带上南北差异显著,日照、雨量呈不连续变化,分为南部干热农果林区和北部湿暖粮茶林区。前者年日照时数超过1 200小时,年雨量少于800毫米;后者年日照时数少于1 100小时,年雨量超过900毫米。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很大,海拔差高达5 000米以上,作物布局随海拔高度出现立体变化。所以上述两区又以热量差异为主要指标各划分出3个小区:
(1) 南部干热农果林区。分为:
❶低山河谷温热粮作区。年均气温大于16℃,降水量虽稍有不足,但河流纵横,自流灌溉条件优越,种植稻、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同时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田坎地边种植经济林木增加收入;
❷中山温和农果区。年平均气温11—16℃,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林木主要有花椒、梨子、苹果、核桃等,是有名的花椒、雪梨产区;
❸高山寒温林牧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主要适宜发展生漆、药材、牛羊等。
(2) 北部温暖粮茶林区。亦可分为3小区:
❶浅丘温热粮油猪和经作区。年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4.5℃,光热水条件均十分优越,主要农作物有稻、麦、玉米、油菜、蔬菜、桑、果、茶等,适宜发展猪、鸡、鸭、鹅、兔、鱼等;
❷中山温和林茶粮经区。年均气温11—14.4℃,海拔较低的地方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较高的地方主要是茶、药、林、竹、生漆和牛羊等;
❸高山冷湿涵养林牧区。年均气温低于11℃,主要发展生漆、药材、水源涵养林,也适宜于种草放牧。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4—16℃;多年平均降雨量1 3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 060—1 400小时;全年无霜期270—300天;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

☚ (一)地势地貌   (三)土地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分,本州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基本特点是: 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由于境内山峦起伏较大,地势错综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河谷区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无霜期320—350天,其中,海拔5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20℃,终年无霜;中部盆坝区年平均气温15—17℃,无霜期285—350天;西北部高山区,年平均温度14℃左右,无霜期280—300天。全州最热月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5—32℃,最高达31.8℃,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1—7℃,最低1.6℃。全年积温5 000—6000℃。由于河谷深切,相对高差悬殊,热量在不同高度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少立体气候区。
从光照条件看,全州为省内强辐射多日照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400—1 5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36%。从辐射量看,全年平均总辐射量为104.5千卡/厘米2,在全省属于中等状况,夏季多,冬季少,差异小。
全州年均降雨量在1 200—1 500毫米左右。多雨年达2000毫米,少雨年也有9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有旱季、雨季之分,旱季从11月上、中旬到翌年4月底、5月初,平均降雨量只占全年总雨量的16%;雨季从4月底、5月初开始到11月上、中旬,平均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4%,其中6—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多。

☚ (一)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

(二)气候资源

(二)气候资源

六盘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藏小季风的多重影响,冬春还受到西伯利亚冷气团的侵袭。大气环流的这种特征,再加上悬殊的地势与复杂的地貌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本市气候类型复杂,气候垂直带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相近,水热同季,干湿状况的南北差异较明显,高原气候特色突出,并与繁多的区域小气候交相辉映,形成多种立体农业生态类型。市内日照时数在1 300—1 6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为28%—36%,年总辐射量80—11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2—15℃之间。年总积温4 400—5 400℃,茅口等地在6 000℃以上,水城西部高寒山区不足3 500℃。≥10℃积温3 000—4 500℃。无霜期228—298天。年降雨量1 200—1 500毫米,南部和东部多,西部较少。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出现较明显的干期和湿期。全市相继于5月上、中旬进入湿期(雨季),10月中、下旬进入干期。降水对作物生育期的需水满足程度,水稻、玉米有余,小麦、油菜则嫌不足。由于境内气候温和(部分地区气候温凉),干湿季明显,日照较长,辐射较强,气温日差较大,因而具有喜凉作物和温带水果生长的优越条件,局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全市范围内,不同季节出现的主要农业灾害天气有春旱、倒春寒、冰雹、暴雨洪涝、秋风、秋绵雨、凝冻等,尤以秋季低温绵雨危害最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常是减产的主要原因。

☚ (一)地势地貌   (三)土地资源 ☛
000133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