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曲折徘徊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曲折徘徊阶段

(二) 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7年

1958—1977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中曲折徘徊的时期。在“早升级、快过渡”的思想指导下,刮起了供销社转国营的风,甚至由供销社归口管理的农村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也错误地“升级”到国营企业。致使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变成了一条渠道,削弱了农村商业,搞死了商品流通。供销社转国营以后,原来适应农村市场的一套规章、制度、办法均被取消,还取消了社员股金分红制度,严重削弱了供销社的声誉,疏远了与农民的关系。特别是在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下,在供销社系统开展“大购大销”,超收超购,估买估卖,任意赊销商品,使质次价高、冷背商品大量压库,经批准核销的压库商品损失金额即达3 500万元。在一些地方还发生了“翻箱倒柜”收棉花,挨门逐户强收鸡蛋的作法,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为了纠正以上错误,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中恢复农村供销社的指示精神, 于1961年10月决定恢复供销合作社组织,到1962年底基层供销社恢复到698个,社员139万人,购销和饮食网点恢复到3 178个,供销渠道基本上恢复到1957年的状况。随着供销渠道的疏通,一些适合农村市场的购销措施也得到实施。
❶开展了自营业务,即将完成统购、派购任务以后的一、二类产品 (不含棉花)和三类农副产品允许供销社自行收购;并在省内重要城镇建立了38个合作贸易货栈,开展信托业务,拓宽了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❷增加了对农村的生产资料供应, 特别是针对当时农村畜力不足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村调剂供应耕畜10万头;
❸扩大农副产品收购,缩小了派购范围(由34种缩小到21种),组织三类农副产品开拓销路;
❹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发展,结合全省农村特点,选定了27个重点副业生产项目,从资金、技术、种籽等方面进行扶持,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扩大农村收购提供了货源。据1966年统计, 种植桃树500多万株,花椒树1 000多万株,中草药200多万株,营造用材林2 670公顷,种植芦苇267公顷,竹子67公顷,果树13.3公顷。全省当年农民的副业现金收入达3.1亿元, 比上年增长3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供销社受到了严重冲击,在极“左”思想指导下,供销社又一次与国营商业合并,管理机构瘫痪,实行“贫下中农管商业”,原有的适应农村市场的奖售制度,换购制度,民主办社制度都被取消。甘肃省于1976年2月决定恢复供销合作社。但到1978年又宣布供销社为全民所有制。在商品经营上仍然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供销社的流通渠道处在反复徘徊之中。

☚ (一) 初步发展阶段   (三) 健康发展阶段 ☛

(二) 曲折徘徊阶段

(二) 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8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至1978年,浙江省的乡镇企业走过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浙江省农村在原来的一铺三坊(打铁铺、豆腐坊、竹木坊、油坊)和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兴办社队企业的高潮。一个是大办钢铁高潮。1958—1960年,全省共兴建小高炉2 300多座,家家户户砸锅挖铁捐献给炼钢厂;另一个是大办副业高潮。中共中央作出规定:生产大队可以经营一些力所能及的、直接为农业生产、为国营工业和社队办企业服务的加工业、采矿业、传统手工业等,生产队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作坊、手工业和渔猎、采集等副业。到1960年,全省办起砖瓦、石灰、水泥窑4 500多座,竹木器加工厂2.2万多个,畜牧场8 600多个,建筑队5 600多个,农机具修理站1.6万多个,基本上达到了社社有工业,队队有副业,形成了与城市工业相呼应、以加工农用物资为主体的小型工业群体,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成了社队企业的第一代“泥腿子”工人。但这一个时期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大办钢铁运动,严重脱离实际,星罗棋布的小高炉由于设备简陋,又无原料保证,最后都关门了结,高炉成了一堆废铁。在创办副业队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平二调”,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由于这些人为的因素,加上社队企业规模过小,经营粗放,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很低。到1965年,浙江农村工副业只占农业总产值的6. 4%,农民人均收入为123. 7元,其中来自工副业的收入只有6.8元,只占5.5%。
“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社队企业曾一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批判,出现了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地方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来批,把长途贩运当作投机倒把来斗,能工巧匠被戴上“黑师傅”的帽子,成了打击对象。致使社队企业步履维艰,生产不景气,加上资金不足,原材料紧缺,约30%的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但社队企业广大职工坚守生产岗位,没有出现过停工停产。到文化大革命后期1975年、1976年,各级革命委员会面对当时农村经济停止不前的现状,加大了对社队企业扶持的力度,银行、信用社发放的贷款,用于支持发展社队企业的占到56%,尽管全省社队企业减少近1万家,但绝大多数社队企业生产逐步转入正常,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全省社队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左右。
1976—1978年的3年间,浙江省的社队企业开始摆脱困境,走出谷底。各地主要抓了三件事:
❶重新肯定了社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鼓励能工巧匠回厂生产;
❷废除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清规戒律,实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允许长途贩运等政策;
❸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对社队企业的指导和管理。1978年7月,浙江省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各市(地)县的社队企业管理局也相继成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社队企业管理不对口的状况。这3年,浙江省社队企业在恢复中得到发展,在巩固中得到提高,到1978年底,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达到21.7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含其它行业劳务收入)达到26.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亿元左右。

☚ (一) 初始萌芽阶段   (三) 全面崛起阶段 ☛
000226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