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发利用沼气
浙江省沼气推广工作由小到大,经历了早期开发、大办沼气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
1. 早期开发 (1958—1971年)。1958年2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沼气综合利用试点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抓好41个试点。会后诸暨县安华镇帮助居民斯保绥修理好他在1936年建成的沼气池,重新投料,仅四天时间就产气,并安装了二盏沼气灯和一只沼气炉,用于照明和烧水。1958年4月诸暨县城南乡在安华镇沼气池修复产气使用的推动下,全乡2 080户,仅7天时间户户建造了沼气缸,利用沼气烧饭、点灯。诸暨县委组织全县2 000多名县、区、乡干部到城南乡现场参观,促进了该县沼气的推广。
2. 大办沼气 (1972—1980年)。1972年,中国科学院在四川省中江县召开沼气经验交流会后,浙江省在桐乡濮院公社和温岭城郊在普及大寨县中,把发展沼气列入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推广。
1979年8月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和沼气工作会议上,省委要求全省当年建池40万只;1980年再建50万只;到1985年全省70%以上农户用上沼气;建造沼气发电站和动力站2万个。到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沼气池35.59万只,其中,建池万只以上的县有诸暨、东阳、海盐、吴兴、嘉兴、余杭、义乌、平湖、桐乡、桐庐、新昌、富阳、海宁、绍兴等14个县,基本实现沼气化的公社有44个。全省建池总数居全国第三位;使用率达84.5%,居全国第一位。到1980年底,浙江省共建成沼气动力站166处,装机2 182马力,其中,发电站66处,装机982马力,年发电11万千瓦时。
3.稳步发展(1980年以后)。这一阶段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❶修复病态池。1980年开始,浙江省沼气办公室确定停建二合土、三合土和薄壁粉刷的沼气池,推广“圆、小、浅”砖模混凝土现浇的沼气池,并要求成片发展,提高建池质量,加强管理,讲求经济实效,“建一只,成一只,用一只”。到1983年底,累计修复、改造和重建沼气池14 000多只。同时对1981年以后建造的沼气池都要求做到厕所、猪栏和沼气池三连通,保证连续进料,不会断气;
❷研究推广新池型。1980年浙江省科委对杭州市郊四季青大队建造的10只分离式浮罩沼气池组织了技术鉴定。1982年以后,又在海宁县建造了闸塞式自流出料浮罩沼气池,在衢县建造了“猪粪常温二步发酵双自动沼气池”,在永康县顶返式自动循环搅拌沼气池和曲流布料沼气池。到1992年底,全省建有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21.24万户,其中,正常使用的13.20万户,使用率为62%,年产沼气3 729万立方米;
❸综合利用。吴兴县塘南公社新华大队利用62立方米沼气池,带动24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供全大队170户农户和丝厂、广播站照明。余姚市利用沼气池带动柴油机抽水、磨粉、烘干、发电。温岭县新建公社毛竹大队利用沼气加温孵化苗禽3万多只获得成功,桐乡县研制成功了ZF-3808型沼气孵化器,孵化了苗鸡、苗鸭100多万只。此外,利用沼气红外线加温蚕室养蚕,利用沼气贮藏柑桔,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养鱼、育菇、喂猪、养蚯蚓、喷施果树,均取得了较好的综合利用效益;
❹发展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986年肖山湘湖农场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日产沼气130立方米,供108户农场职工家庭和一个食堂用气。到1992年底,全省已建成了大中型沼气工程28处,发酵装置总容积为8 070立方米,年产沼气173万立方米,相当于4.8万瓶液化气,供3 192户和30多个食堂用气。这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展,使浙江省沼气建设走上了工厂化产气、管道化输气和商品化供气的轨道;
❺推广城镇净化沼气池。1990年以来,义乌、玉环、乐清、金华、温州、平阳、江山、萧山等市、县,都迅速发展起了净化沼气池。到1992年底浙江省共建成净化沼气池1 627处,总容积3.69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