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业是沟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桥梁
经营农副产品的供销社、国营粮油、食品、烟草等商业企业,通过几十年来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对实现农副产品价值,促进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农业向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 实现农产品价值,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国、合商业充当农业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间的桥梁,沟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资交流,千方百计推销农副产品,实现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的价值,保证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合商业通过组织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多种经营生产,促进了农产品多产畅销,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以副养农,推动了农业扩大再生产。在粮食作物等种植业遭受自然灾害减产时,供销社又组织农民通过发展副业生产,采集、加工药材、山货等土特产品,换取现金购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渡过灾荒。
(2) 供销社是农村多种经营生产的重要组织者。供销社为了培植农副产品货源, 扩大收购业务, 并提高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能力, 增加企业积累,总是着力于抓农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工作。196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由供销社牵头, 负责组织多种经营生产后, 贵州从省、地区、县到区、乡各级政府的多种经营小组, 都是供销社承办具体组织工作, 公社(乡)和生产大队(村)主持副业生产的负责人, 也是由供销社支付工资。多年来, 一般是农业部门重点抓粮食生产, 供销社重点抓多种经营生产, 自然形成了明显的分工。1958—1960年期间, 商业部门(供销社)积极帮助农村社、队大种经济林果, 大办养猪场,大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后因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农民集中精力抓口粮生产, 对“大办”的成果未能完全巩固下来。1962年供销社恢复以后, 又用更大的努力百折不挠地抓农副产品生产,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生产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但在文革期间又因受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而忽视多种经营, 片面强调集体耕作而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的影响, 多种经营生产发展缓慢。但这30年内供销社组织和扶持发展农副产品生产的工作, 为80年代多种经营生产的大发展, 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人员, 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起到了重要的探路和示范作用。
(3) 国营商业组织粮油和畜禽产品购销, 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粮食部门具有遍及全省城乡的粮油购销网络, 以及别的部门无法相比的加工、储藏和运输能力。近几年来又组织加工和供应饲料, 对促进全省粮食、油料和畜禽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国营食品经营部门具有联系全省城乡以至全国的购销网络和一批雄厚的加工、冷藏和运输能力,有利于开拓畜禽的国内外销售和调节淡旺季节和丰歉年岁的市场购销, 支持农业生产, 还使国营肉食联合加工厂起到了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协助政府调控市场的作用。
(4) 促进烤烟生产发展, 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烤烟是贵州省主要经济作物。1985年以前, 主要由供销社经营, 继后由省烟草公司负责收购。几十年来,商业部门为了发展烤烟生产和做好购销工作, 积极组织供应烟草良种、化肥和烘烤用煤等物资, 发放预购定金, 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坚持按质论价收购, 搞好调运储存和复烤加工, 为烤烟生产的全过程, 提供了十分周到的系列化服务, 全省烤烟收购量迅速增长。在1953—1957年5年期间, 从1952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57年的4.01万吨, 增长2.3倍。以后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在1962年和1970年分别降到1.28万吨、1.77万吨。商业部门千方百计地扶持烤烟生产发展, 1965年和1978年又恢复到1957年水平以上。改革开放以后, 烤烟生产更是迅速发展。1985年收购量达到22.96万吨, 比1978年增长2.9倍, 1990年达到26.53万吨, 又比1985年增长16%。同年烤烟收购金额达到61 220万元, 烟草产品税达到23 136万元,在全省农民经济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商业部门为发展贵州烤烟生产和流通, 作了艰苦卓绝的组织工作, 为国家提供工业原料和利税, 为农业生产增加投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为促进贵州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