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附性器官功能
女性的附性器官包括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和乳腺等。这些器官也是完成生殖过程所必需的。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有赖于卵巢内分泌的促进和支持。如果于幼年期切除卵巢,则附性器官将永远保持在幼稚型。
输卵管的功能 输卵管能运送卵子和精子,使二者相遇,卵子受精。这与输卵管各部分的功能有关。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长约8~12cm,分为4个部分:
❶输卵管漏斗,漏斗的周缘有多数放射状不规则突起,称为输卵管伞,其内壁为具有长纤毛的上皮细胞。人的输卵管伞附于阔韧带之上,接近卵巢,但与卵巢无直接联系。卵子由卵巢释放出来,如果被输卵管伞承接,卵子可由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的摆动而被运送到子宫; 如果不被承接而坠入腹腔,最后便死亡而被吸收。有时精子可沿输卵管上行而至腹腔,遇到坠入腹腔内的卵子,使之受精,结果发生腹腔妊娠。
❷输卵管壶腹,此段较长,呈S状弯曲,为输卵管的较宽大部。卵子多在此处受精,然后再被输送到子宫着床。如果受精卵的输送发生障碍,则着床于输卵管内,结果发生输卵管妊娠。
❸输卵管峡,细直而短,壁厚腔窄,并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峡部在功能上可能起括约肌的作用,对控制卵的输送很重要。例如卵子由输卵管到达子宫,一般约需3~4天,卵子经过壶腹的速度较快,但在壶腹与峡部之间,则停留约2~3天。
❹子宫壁间质部,输卵管以细漏斗状开口于子宫体腔的底角,此处称子宫间质部。输卵管内腔的粘膜有许多皱襞,而间质部较少. 愈近壶腹部,粘膜愈厚,皱襞愈多。
卵子在输卵管内的运动是被动的,主要依靠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的摆动。在接近排卵时期由于输卵管和阔韧带的收缩,输卵管伞端和卵巢很接近,卵子易进入输卵管伞;由于输卵管伞端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卵子很快地进入输卵管。进入女性生殖道内的精子,一方面依靠其本身运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依靠女性生殖道平滑肌的收缩和纤毛的摆动,可到达输卵管壶腹部。人精子运动的速度约为2~3mm/min。在性交后30分钟,即可在输卵管内找到精子。这表明精子的运动尚借助生殖道的平滑肌和纤毛。在性交时,女性生殖道平滑肌发生强烈的节律性舒缩,可以促进精子运动。
输卵管的运动可受激素和神经因素的影响。如雌激素,小剂量可增强输卵管的收缩,加快卵的运输;而大剂量则使峡部的环行平滑肌持续收缩,减慢卵的运输。前列腺素E一般可抑制输卵管的收缩,而前列腺素F则刺激输卵管收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均引起输卵管收缩。在性交时,由于刺激女性的生殖道感受器,可通过反射,引起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后者加强输卵管的运动、上述诸因素也引起子宫作类似于输卵管的运动。
子宫的功能 子宫是孕育胚胎的中空器官,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在妊娠期间变化更大。子宫颈粘膜内的腺体分泌粘稠的碱性粘液,凝集于子宫颈管内,形成所谓粘液栓,有阻碍细菌进入子宫的作用。排卵前后,粘液变稀而透明,有利于精子的通过。在体内,于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颈粘膜腺体的形态和分泌粘液的性状、酸碱度都有周期性变化。临床上用检查宫颈粘液来测定卵巢内分泌的情况。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是指妇女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剥脱和出血称为月经来潮。月经周期的时程一般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计算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作为一个周期,一般为28天。但周期的长短,可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体有时也不规律。
女子第一次出现月经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8岁,初潮的迟早,受身体健康,环境温度或社会因素等影响。妇女从45岁开始,绝大部分在45~50岁之间,卵巢的功能开始衰退,月经周期不正常,多数延长,直到最后消失,这一段时期,称为更年期。在更年期以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已显著衰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停止,不复出现月经,称为经绝期。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 在约28天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月经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本期变化的特点是子宫内膜剥脱和出血。用59Fe和51C标记红细胞来测定正常人月经的失血量,其数值分别为10~55及35~58ml。如果失血量超过80ml,即为失血过多。一般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出血量最多。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现认为,月经血初流出时是凝固的,由于脱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组织激活物,能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从而使血凝块又变成液体状态。约在月经周期的第4天,出血停止。
(2) 增殖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4~14天。本期的特点是子宫内膜显著地增殖。又可分增殖早期和晚期。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5~9天,由于内膜出血初停止,表面有断裂的血管和腺体,内膜厚约1~2mm。腺体散在和稀疏腺管狭窄而直。浅表部分间质亦较稀疏,内有小动脉走向内膜表面,壁薄而直; 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0~14天,内膜迅速增殖,腺体增宽加长,但不分泌。分布于内膜表面2/3部分的小动脉迅速增长,其速度超过内膜增厚的速度,从而使动脉发生卷曲,其末梢接近内膜表面。分布于内膜下1/3的动脉,则变化不大。增殖期末,内膜厚达2~3mm。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卵巢开始排卵,标志着下一周期的开始。
(3) 分泌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本期的特点是腺体出现分泌现象。可再分为分泌早期、晚期和月经前期三个阶段。分泌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长与弯曲。分泌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0~24天,子宫内膜腺体的弯曲达到高峰,腺上皮细胞增大,内有许多分泌颗粒,螺旋小动脉在此期生长最快,盘曲更为明显。此期子宫内膜厚约5~6mm。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腺体及腺上皮细胞开始缩小、变性、分泌物干涸。螺旋小动脉受压迫,血流变慢。在月经开始前4~24小时,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表面内膜因缺血而坏死,最后血管断裂,内膜剥脱而出血,出现月经来潮。
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变化 在一个月经周期中,卵巢中有一个卵泡经历成熟、长大、排卵、形成黄体和白体等阶段。子宫内膜的变化就是在卵泡发育各阶段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出现的。卵泡的发育可分为以下二期。
(1) 卵泡期或排卵前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第1~14天,即月经期和增殖期二者的时间。在卵泡的成熟过程中,卵泡的体积逐渐增大,颗粒细胞层内侧液体逐渐增多,空腔亦随之增大,雌激素的分泌量也逐渐增多,卵泡向卵巢表面移行,最后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可能由于卵泡内存在一些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酶等,使卵泡壁溶解,而发生排卵。最近,有人认为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成熟卵泡能分泌前列腺素F2a,它能使成熟卵泡周围间质内的平滑肌纤维收缩,促使卵泡破裂排卵。卵细胞的排出,不是一个驱逐过程,而是在大部分卵泡液流出之后,卵细胞才排出。排卵时间大多数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2) 黄体期或排卵后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亦即分泌期。成熟的卵泡初排卵后,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卵泡腔内,凝成血块,这样的卵泡称为血体。随后,卵泡壁的裂口被纤维蚕白封闭。留下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血体就变成黄体。黄体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排卵后7~8天,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如果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就开始萎缩,细胞呈脂肪变性,黄色消退,黄体约维持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月经周期,故月经来潮是周期中卵泡变化结束的标志。黄体经过8~10周才完全退化,最后被吸收,组织出现纤维化,外观白色,称为白体。卵巢不断地重复这种周期变化,在妇女一生中,能完成这样完整周期的卵泡最多只有400~500个。
月经周期的机理 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负反馈作用乃是控制月经周期的主要机理。下丘脑释放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它通过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使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 (LH)的释放。有人认为下丘脑存在两个控制GnRH释放的区域: 一位于下丘脑后方弓状核和腹内侧核区域,控制LH和FSH的合成与少量分泌,称它为紧张中枢; 另一区域位于下丘脑前方的视前区和视交叉上区,它在月经周期中的排卵期以前,可释放大量GnRH,促使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以控制月经周期,故称此区为周期中枢。
在前次月经周期结束,黄体已经退萎而新的卵泡尚未生长发育时,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极低,下丘脑和脑垂体不受卵巢激素的抑制作用 (负反馈),可释放GnRH,刺激腺垂体合成和分泌卵泡刺激素 (FSH)和LH。FSH刺激卵泡生长发育和成熟。FSH在有适当量的LH参与下,可促使卵泡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的变化。卵泡逐渐长大,雌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逐渐增多,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也越来越强,当卵泡成熟时,雌激素量可达高峰,结果可抑制FSH分泌。雌激素能促使LH的释放(正反馈)。大量LH与适量的FSH的协同作用,促使卵泡排卵。LH的高峰只能维持24小时左右,随即下降。少量LH和FSH的共同作用,可使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大量孕激素和一定量的雌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这样,腺垂体分泌的LH和FSH也随之减少。没有足量LH支持的黄体即开始退萎。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含量逐渐降至最低水平,子宫内膜得不到卵巢激素的刺激和支持,就停止增殖、分泌,最后坏死而剥脱,出现月经来潮。但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含量极低时、下丘脑和腺垂体就不受卵巢激素的负反馈作用,GnRH分泌重新开始,从而引起下一个月经周期的产生。
乳腺和授乳 授乳对新生儿的生存极为重要。良好的授乳,有赖于乳腺的正常发育和分泌,乳汁的排出,以及授乳活动的维持。
乳腺的发育和分泌 乳腺的发育可分三期:
❶静止期乳腺。这是指未受孕的成年女子的乳腺,其特点是腺泡稀少,而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较多。青春期由于卵巢分泌大量雌激素,可加速乳腺的发育,特别是导管的增长和脂肪沉积于乳腺内,后者是青春期乳房增大的主要原因;
❷妊娠期乳腺。妊娠期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前者刺激乳腺导管发育,后者刺激腺泡发育。但仅有这两种激素尚不能使乳腺得到完善的发育,还需有胰岛素、皮质醇、甲状腺素、垂体生乳素和胎盘生乳素的参与。胎盘生乳素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不及垂体生乳素强,仅为垂体生乳素的10~15%,但分泌量大,故这二者被认为是促进乳腺发育的重要因素。妊娠开始的数周,孕妇感到乳房发胀、或有刺痛或触痛,第8周后乳房明显增大,这是由于导管和腺泡显著增生,腺泡腔增大,乳晕明显着色。这是妊娠期乳房变化的特点;在妊娠后期,腺泡细胞开始分泌,分泌物富含蛋白质,但脂肪很少,为黄色液体,称为初乳。真正的乳汁要到分娩后数日才形成;
❸授乳期乳腺。此期乳腺的小叶内,密集着进行分泌的腺泡及一些小叶内的导管,小叶间的结缔组织显著减少,变成薄层的小叶间隔。各部分腺泡的分泌活动是交替进行的。乳汁的生成主要是由于生乳素(PRL)分泌增加所致。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岛素也是必需的。
排乳 排乳是婴儿获得乳汁的最后一步。婴儿的吸吮动作,刺激了母体乳头附近的感觉神经,冲动通过肋间神经、脊髓而到达下丘脑,可能兴奋下丘脑的室旁核,也可能直接刺激脑垂体后叶,使催产(乳)素释放,此激素有刺激乳腺排乳的作用。催乳素排乳的机理,可能是它与围绕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的催乳素受体相结合,促使肌上皮细胞收缩,减少腺泡容积,迫使乳汁排出。
授乳 维持长期的授乳,需要乳汁不断地分泌。这主要依靠垂体分泌生乳素,还需要雌激素、甲状腺素、皮质激素和钙等。也就是需要相应的促激素如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旁腺素的正常分泌。此外,还需要母体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营养,以及婴儿的吸吮。婴儿的吸吮动作可引起母体分泌生乳素,这是由于吸吮动作使下丘脑释放生乳素释放激素(PRH),PRH经过垂体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促使生乳素分泌;吸吮动作可以阻断下丘脑对生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的释放; 吸吮动作还可以直接刺激生乳素和催乳素分泌,使母体不断地分泌乳汁以维持授乳。但是,授乳2~3个月后,生乳素的基础水平和不授乳的母体无甚差别,吸吮动作也不再引起母体生乳素含量升高,这时授乳的维持,可能主要是由于母体已经有发达的乳腺和婴儿吸吮不断地使乳汁排空;如果授乳停止,没有婴儿的吸吮,乳汁郁积于乳腺腺泡内,可抑制乳腺的继续分泌,乳汁随之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