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批向二、三产业转移。据统计: 199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583.5万人, 比1985年增加94.5万人。其中, 从事农林牧副渔劳动力480.2万人, 比1985年增加54.7万人,占增长数的11.4%; 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88.7万人, 比1985年增加35.7万人, 占工数的60%。10年来, 在全省农村劳动力增量中约有40%左右转移二、三产业,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 同时, 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使农民生活得到了提高。 ☚ (一)农村劳动力的变化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湖南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 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以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第二阶段是1958—1978年。期间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 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加上实行城乡分隔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逆向流动。全省非农产业劳动者年均增加2.4%, 农业劳动者年均增加2.2%, 两者增幅相近。与全国同期劳动力增幅相比, 农业劳动力高0.4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劳动力低0.6个百分点。 (3)第三阶段是1979—1995年。改革开放全国一盘棋, 城乡开放, 省际交流, 允许农民进城和外出务工经商,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期间, 农村劳动力年均增加2.38%, 比全国低0.32个百分点,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年均增加了5.8%, 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以青、中年劳动力为主, 少年和老年劳动力较少。从性别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 但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逐年有所提高, 已由1990年的32.1%提高到1995年的50%。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以自发性转移为主。“八五”期间, 每年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56%以上, 通过亲友介绍的占32%左右, 而有组织转移的仅占10%左右。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外省的比例较大。“八五” 期间, 平均每年转移出去的劳力中, 有30%以上转移到了外省, 1993年以后每年转移外省的劳力达400万以上, 1994年以后转移到外省的劳动力达到50%, 其中绝大部分又转向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为广东、深圳, 约占60%。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比例较小, 每年转移到本地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仅占整个转移劳动力的16%左右。 ☚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 四、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的分析评价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70年代以前,农村劳动力基本处于“老守田园”,“单一种粮”的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一方面,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出现了“两个剩余”,即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转移提出要求,并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农业内部突破单一种粮的经营格局,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分流劳动力;同时以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为契机,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既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服务,又为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劳务出口提供人力资源。 ☚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 1.不离土不离乡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