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业科技重点成果
1.津稻1187。由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刘瑞符等人采用“73-113”做母本,“台南3号”做父本,人工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198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耐肥、耐盐碱、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中抗稻瘟病、抗稻飞虱。一般亩产500~65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7%以上。1991年后天津市年种植面积达3.3万~4万公顷,占天津市水稻面积的60%~80%。1985—1998年累计推广面积71.62万公顷,实现社会经济效益69 534.52万元。199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1993年列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199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是针对天津市小麦生产中土壤贫磷和高产小麦倒伏的两大限制因素,以 “增磷调比”,优化施肥和矮化栽培防倒伏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综合特点的亩产300~400千克和400千克以上产量水平的高产栽培模式。模式突出了 “两增” (增施磷肥,增施拔节肥)、“两减” (减少播量,减少灌水量) 和“三防” (防冻、防倒、防治病、虫、草),以产量定品种,合理调整播量,科学运筹春季肥水,于拔节前控水蹲苗,并采取物理和化学控制的方法,壮秆蹲苗,降低株高是矮化栽培防倒伏的关键技术。在氮肥的施用上,推广春季两次追肥,重管拔节技术。1987—1990年累计推广20.37万公顷,增产11.3万吨,新增效益1.07亿元。
3.鲜食玉米“津鲜1号”。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研制,“津鲜1号”玉米是以东二选为母本,北承选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玉米无鲜食专用品种的空白。1988年该品种通过鉴定,1991年被农业部列入“1991年百项农业适用科技成果” 向全国推荐。1993年被国家科委立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该品种1991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值的特点。鲜籽粒具有甜质玉米的甜嫩和硬粒玉米的清香双重特性,口感嫩甜、香糯、小渣。籽粒含粗纤1.45%,可溶性糖6.3%,总糖21.58毫克/克,维生素C 64.01毫克/100克,维生素E 0.17毫克/100克,游离氨基酸410.16毫克/100克,水解氨基酸5 109.95毫克/100克,人体必需氨基酸1 662.40毫克/100克。其营养品质较普通代用品种有明显的改善。该产品适应性广泛,对光照不敏感,从牡丹江到海南岛均可作早春或秋延栽培,已推广到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种植面积已达3.33万公顷以上。
4.吨粮田技术开发示范工程。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1992年推广1.57万公顷,增产69 366吨,新增效益4388.8万元。该项目应用系统论的观点,使冬小麦一夏玉米光热资源重新配置,改适播麦为适期晚播,改夏玉米早熟种为中熟种,推迟小麦播期10~15天,把20℃积温让给中熟品种玉米。打破了以往冬小麦、夏玉米分而治之,“重夏轻秋”传统习惯,立足全年,通盘运筹,把上下两茬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实现两茬平播,亩产吨粮。研究组装了晚小麦以选用优种,“增磷调比”,适时浅播,增加播量,推迟春水为技术核心的亩产400千克配套技术。夏玉米以五改: 改平展型早熟为紧凑型中熟品种; 改常规密度为高密栽培; 改夏收后大耠大种为铁茬抢种; 改夏玉米单—施氮为氮磷配合,重施底肥; 改夏玉米不浇水的传统习惯为适时浇好灌浆为主体的亩产600千克的配套技术。立足争取热量,推广以合理品种搭配,合理品种安排,冬小麦麦黄水—夏玉米灌浆水“一水两用”技术,上下两茬化肥合理运筹及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为骨架的两茬作物衔接技术,编制了冬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亩产吨粮的栽培技术规范。
5. “津研1-7号” 系列黄瓜新品种。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由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黄瓜育种专家侯锋、吕淑珍等选育成功的“津研1-7号” 系列黄瓜新品种包括4个双抗品种 (抗霜霉病、白粉病的津研1、2、3、4号) 和三个三抗品种 (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津研5、6、7号)。“津研1-4号”抗霜霉病、白粉病能力强,适应性强,同时耐热性强,无论在沿海低洼盐碱地、青藏高原或东北、南方高温(35℃)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并且产量比当地品种高出1倍以上,表现了很好的丰产性。从1975年以来,先后引种到朝鲜、美国、日本、马尔伽什,均表现抗病高产、生长期长、生长健壮、稳产高产,春季亩产稳定在5吨以上,最高可达12.3吨,夏秋季亩产4吨左右,最高可达8.2吨,比一般品种增产一倍以上。“津研5-7号”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耐高温、早熟性好、产量高,露地栽培亩产5~7.5吨,保护地栽培亩产7.5~10吨。津研5号、6号适宜保护地和露地栽培,津研7号适宜夏播或秋播栽培。“津研号”黄瓜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栽培。据1982年不完全统计,栽培面积总计8万公顷左右,约占全国黄瓜种植面积的80%左右,每年纯增社会效益达3亿元。
6.津南实芹1号。198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该品种是利用天津白庙芹菜的变异株选育的芹菜新品种,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年增社会效益3亿多元。该品种产量高、生长势强、抽苔晚、分枝少、叶柄实心、黄绿色、品质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一般单株高100厘米左右,单株重500克,可在全国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一般亩产可达5吨以上。
7.黄瓜新品种津杂交1、2号。天津市授衔黄瓜育种专家吕淑珍、著名黄瓜育种家侯锋等科研人员于1983年利用杂交优势而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津杂1、2号,198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天津市突出贡献奖。“津杂1号”具有较强的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能力,早熟、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减少残毒污染等特点,适宜冬季和早春保护地栽培及秋季日光温室栽培,亩产7.5吨以上,呼和浩特市曾创亩产24吨高产纪录。“津杂2号”同样是具有早熟、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能力特点的杂交一代新品种。适宜大中小棚栽培,也适宜春季地膜覆盖露地及秋露地栽培,亩产7.5~10吨。该品种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津杂1、2号”累计推广11.54万公顷,创直接经济效益906.4万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32亿元。
8.耐热早熟秋菜花新品种“白峰”。198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色泽洁白,组织柔嫩,平均单株花球重0.5~0.75千克,整齐度和商品性好,品质优良。早熟性好,定植50~55天成熟。收获期集中,仅7~10天,可于秋淡季上市。丰产性好,平均亩产1.93吨,比父母本分别增产36.9%和71.5%,比对照“荷兰雪球”增产21.1%~23.6%,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抗病毒和黑腐病能力显强于“荷兰雪球”。是一个早熟、耐热、抗病、优质、丰产的秋菜花新品种。现推广面积3.33万公顷,社会效益2亿元。
9.大白菜新品种育选一津9号。198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津9号生育期85天,结球快、紧实、净菜率高、品质优良、商品性状好。一般亩产毛菜8~10吨,净菜率可达84%。抗病力强,适口性好,对病毒和霜霉病有一定抗性,是一个适宜秋季栽培的中早熟新品种。现累计推广3.33万公顷,社会效益1亿元。
10.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开发研究。1994年度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度获天津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该项技术分为两部分:
❶通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获得脱毒试管苗,再经过组培进行扩繁,作为工厂化生产用苗源。
❷将脱毒试管苗切段浸在专用溶液中处理,然后扦播在无土栽培基质上,根成活率达95%以上。在生根期、营养生长期和结薯期浇三种不同配方营养液,利用自然光热资源和人工辅助调控措施,满足植株各个生长时期对环境条件和营养成分的需要,保证植株快速正常生长,在温、光、水、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栽培因子的调控下,7~10天出现匍匐茎,20天左右结薯,45~50天收获。每平方米可生产1.0~2.0克大小的微型薯900~1 000粒,该项技术是将生物技术(组培)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敞开式快速繁殖脱毒微型种薯的一种方法。现推广面积33.33万公顷,社会效益6亿元。
11.津春4号黄瓜新品种选育。由天津市授衔黄瓜育种专家吕淑珍等人,1990年利用杂交优势选配的杂交一代新品种,是津研4号的换代新品种。1993年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199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津春4号具有较强抗病能力,霜霉病、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比津研4号低11.6%和27.1%,枯萎病发病率比津研4号降低85.7%。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丰产性状好,一般亩产5.5吨以上。瓜条绿色偏深,有光泽,肉厚,质密,清香,商品性状好,是露地栽培理想的换代新品种,亦是盐渍加工出口黄瓜理想品种。由于津春4号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全生育期可以少施或不施农药,是无公害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之一,在国内露地栽培黄瓜中处领先水平。该品种累计推广18.192万公顷,创直接经济效益3 120万元,社会效益19.1亿元。
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综合防治规范。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从病原角度解决了病因问题,提出了低母源抗体早日龄免疫,缩短了免疫低值期,使雏鸡在敏感发病日龄之前产生主动免疫,制定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综合防治规范”,使保护率达97%。
13.对虾人工配合饵料。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研制出的“天农7号”对虾人工配合饵料适于饲养体长3.5~12厘米的对虾,它是从对虾的呼吸生理、消化吸收、营养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入手,立足于开发来源广、价格低的植物性饵料资源,证明了以植物性原料为主,低蛋白(31%左右)的饵料可以作为对虾的人工饵料。“天农7号”饵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能较好可达4小时以上,饵料系数为3,养成虾的平均体长接近或超过12厘米,平均亩产可达110千克以上。该饵料干粉状原料加工成型,加工工艺合理,制成膨化颗粒饵料便于贮藏投喂方便。该成品推广应用于天津、河北、辽宁、广东、福建等省市,解决了当地饵料不足的问题。
14.养殖鱼类舞三毛金藻毒素中毒防治技术。1989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养殖鱼类舞三毛金藻毒素中毒防治技术属生物综合应用技术,该技术解决了舞三毛金藻的分离和培养,证明培养的舞三毛金藻培养液对多种养殖鱼类具有很高的毒力,该技术采用治疗和生态预防的方法,打破传统惯例,对大面积救治中毒鱼类,无需用药,方法简单,易行,无污染,无公害,不受水质、水温等条件限制,应用十分广泛。该方法的提出解决了我国半咸水养鱼中的严重舞三毛金藻毒素中毒问题。
15.降低成本的养虾综合技术示范工程。1991年获天津市星火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星火四等奖。该项目课题组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1991年科技兴农先进集体。根据天津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养虾几年亏损的情况,采取虾池彻底清淤除害技术; 人工控制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技术; 中间培养大规格虾苗及合理调控虾苗数量技术; 使用人工配合饵料及科学投喂技术; 科学水质监测技术; 以防为主的虾病防治技术;虾池鱼贝套养技术。从1990—1991年,在天津市推广面积1 393.7公顷,占全市投产面积的25%,参试单位17个,平均亩产对虾105.96千克,亩效益845.56元,饵料系数1:2.77,总产量4249.15吨,总增产值3712.5万元,总增纯利4549.04万元。
16.山楂蜜汁饮料加工技术。198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2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为国内首创。发明人马冬青副研究员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该项技术以山楂为主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胡萝卜精制而成,是国内首家生产的纯天然带果肉型果汁新型饮料,产品橙红色到红色,果肉均匀细腻,具有原料固有的风味,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7%~22%,总果肉不低于40%,山楂含量不低于50%,总酸度0.4%~0.7%,维生素C含量9.1毫克/100克,类胡萝卜素1 519.7毫克/100克,重金属及致病菌含量不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该项技术所产生的山楂蜜汁饮料其商品名称为 “中国果茶”,曾被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商品质量检验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为“中国名牌”产品,同时也是首家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名牌产品。该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成为风靡一时的新型饮料,引发了1991年以后全国性的 “山楂果茶热”,成为我国饮料行业的一个更新换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