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
1949年,全省仅有机灌面积51.3公顷。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部分农业机械,推广了一些新式农具和改良农机具。1957年全省机耕面积0.4万公顷,机灌面积0.49万公顷。1960年,机耕面积达到2.52万公顷,机灌面积17.63万公顷。7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加快,除1970年机耕面积达到4.7万公顷、机灌面积达到39.13万公顷外,此后其它方面如粮、棉、油的加工得到基本解决,稻麦脱粒、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开始逐步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
进入70年代,恢复了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地、县农机厂和一大批农机主机厂和专业配件厂相继建立,全省已能成批生产内燃机、拖拉机、农用汽车、机引农具、脱粒机、提灌机械、畜牧机械等多种农牧机械,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的增加和拥有量的增多,加上对收割、播种、栽插、冬水田耕整等机具的试验和推广,提灌、脱粒、加工、植保、耕地、运输等方面的机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底全省机耕面积达到98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4.8%;机灌面积72.33万公顷,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6.6%;机械化半机械化脱粒面积359.1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9%;机械化收获面积0.39万公顷,机械化播种面积2.91万公顷,机械化半机械化插秧面积0.4万公顷;农副产品机械化加工量80.6亿公斤,粉碎饲料23.5亿公斤;机械化半机械化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546.67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4%。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机科技的进步,各类适用、小型、价廉的农业机械的研制、推广日益发展,使机械化作业服务的领域大为拓宽,不但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扩展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畜牧、水产业。1990年全省提灌机械提水总量达到50亿立方米,相当于工程蓄水总量的55%;灌溉面积138.3万公顷,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8.75%;机械化提水保栽保苗面积120万公顷,占全省水稻面积的38.41%,丘陵地区水稻面积的2/3以上是依靠机械提水灌溉解决的;机械化半机械化防治病虫害面积645.33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机械化耕地面积60.8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7%,其中川西平原机械化耕地面积占耕地的60%以上;农业机械运输作业量达到54亿吨公里,占农村运输总量的60%以上;机械化加工的农副产品总量296亿公斤,其中粮食209亿公斤、饲料87亿公斤,农民用粮和家畜饲料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半机械化收割脱粒133亿公斤,占稻麦总产量的45%;小麦机械播种面积达1/5,山区微型水力发电的开发利用,使全省盆周山区中的4.8万农户19.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40年来,四川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表明,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生产劳动强度,而且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1990年全省有64.1万农户的75.13万劳动力以农业机械为手段,取得24.71亿元的总收入和6.82亿元的纯收入,在为国家贡献2.28亿元的税利后,取得4.55亿元利润。广大农民正在通过经营农业机械服务积累资金,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