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十四大以后, 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把永州建成广东沿海城市 “大郊区” 的战略构想, 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8.4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602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5.9倍和12.8倍。具体特点是:
1.农业基础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全市1995年已建成大、中、小水库1 260座, 蓄引提总水量达31.49亿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达232.96千公顷, 旱涝保收面积达182.26千公顷。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12.4万千瓦, 机耕面积达193.75千公顷。农村用电量达2.07亿千瓦小时。
2.农业结构趋向优化, 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为了改变永州长期以来的单一农业结构, 全市把粮食、林果、畜禽、水产、蔬菜、烤烟等六大项目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 重点发展在广东等沿海市场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 使总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1995年总产达247.34万吨, 比1978年增加78.08万吨, 优质稻发展到61.33 千公顷。畜禽业中1995年发展生猪796.53万头, 出栏468.54万头, 分别比1978年增加512.04万头和341.87万头; 山羊52.89万只, 出栏27.4万只, 分别比 1978年增加49.79万只和25.8万只; 家禽发展6626.45万羽, 出笼3910.24万羽, 分别比1978年增加5 795.45万羽和3 489.21万羽。林果业突出发展名特优新产品, 把优质柑橘、香柚、白果等作为重点。全市199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97.33千公顷, 比1978年增加92.29千公顷, 其中香柚达6.67千公顷, 白果达3.33千公顷。水产业重点发展精养鱼池和特种水产, 分别发展到10.53千公顷和378吨, 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6.99万吨, 比1978年增加5.97万吨。蔬菜重点开发在广东沿海市场适销对路的秋淡菜、台风季节菜等反季节蔬菜。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77.33千公顷, 比1978年增加62.36千公顷, 总产量达136.71万吨。全市烤烟种植面积21.47公顷, 产量达3.1万吨, 分别比1978年增加9.04千公顷和1.64万吨。各县区也以市场为导向, 依托本地优势, 按照 “一地一品” 的区域布局,把过去 “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 “贡品”或 “展品”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支柱产业。如芝山的异蛇和蛇酒、道具的反季节蔬菜、江永的香柚、双牌和江华的山羊、蓝山的黄花梨、新田的板栗、东安的白果、宁远的奈李,等等。
3.农业综合开发方兴未艾, 资源得到进一步发挥。湘南农业开发自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永州市已连续进行了三期, 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28亿元(中央、省投资金2.06亿元, 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1.1亿元, 贷款1.48亿元, 群众自筹1.53亿元, 其他资金1021.4万元)。8年来, 改造中低产田87.51千公顷, 开垦宜农荒地19.2千公顷, 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0.16万吨, 油料3.2万吨,糖料4.97万吨, 肉类9.65万吨, 水产品2.1万吨,蔬菜15万吨, 水果12.77万吨。永州市的红壤开发从1994年铺开以来, 对16条小流域治理完成投资2 123.57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抓好湘南农业开发和红壤开发的同时, 1994年又铺开了丘岗山地开发, 累计投入资金4.47亿元, 投入劳动工日98 929万个, 完成丘岗山地开发面积327.47千公顷, 其中低产改造178.6千公顷, 新开发面积141.87千公顷,配套改造和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412个, 新增固定资产2.7亿元。
4.专业大户成批涌现, 农业规模经营大有发展。1995年全市农业专业大户已发展到21.83万户, 其中产值10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10.3万户; 建成或在建各类农业商品基地2 794个 (其中国家和省级商品基地19个), 其中万亩连片的高效林果基地69个, 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的基地909个。
5.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农副产品成批量辐射沿海市场。全市199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已达54.6%。比1978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外销农副产品的数量成倍增长, 特别是销售到广东沿海市场的农副产品增长更快, 1995年外销到两广沿海市场的生猪达191.6万头, 蔬菜23.1万吨, 水果9.1万吨, 粮食5.4万吨。
6.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生产要素配置日趋合理。一是围绕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永州市于1994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流转, 1995年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55.13千公顷, 其中拍卖6.67千公顷, 租赁46.67千公顷, 转包35.13千公顷, 股份合作66.67千公顷, 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和大产业聚集。二是围绕加速小水电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蓝山县按照 “统一规划, 多家用电, 一家管网,新电新价, 以电养电, 共图发展” 的原则, 采取 “政策启动, 利益驱动, 典型带动, 服务推动” 的办法, 发动全县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合股集资兴办股份制水电站, 1995年筹集股金6 895.72万元, 上马开工32个股份制电站, 设计装机容量合计达2.2万千瓦, 相当于蓝山县新中国成立40年依靠国家投资办电的装机总和, 大大加速了小水电资源的开发步伐。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 湘西州经济十分落后, 土匪当道, 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州各级领导、各族人民, 励精图治, 艰苦奋斗, 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巨大成就。
1.农村经济全面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1995年全州粮食总产量突破80.9万吨, 比1978年增长23.4%, 农业总产值达30.2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1978年增长1.1倍。其他主要农产品与1978年比较; 油料8.5万吨, 增长9倍; 烟叶2.9万吨, 增长12倍; 大牲畜年末存栏43万头, 增长0.9倍, 生猪出栏102万头, 增长1.6倍; 山羊存栏68万只, 增长5.4倍; 水产品1.2万吨, 增长20倍。
2.农村产业经构趋向合理。1978年全州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比例为91.6:8.4, 1995年调整为69:31。种植业内部粮经产值变化明显。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 基本形成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平分天下的新格局, 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4.21%上升到39.93%。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整个农村经济中,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非农产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由1984年的17.89%,提高到1995年的48.59%, 提高30.7个百分点, 在农村经济中, 农林牧渔业与非农产业产值各占 “半壁江山”。
3.林业和丘岗山地开发成就斐然。湘西州林业“文化大革命”前, 由于 “左”倾思想的影响, 森林损失十分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别是1988年后, 湘西州提出了 “五年消灭荒山, 十年绿化全州” 的口号, 1995年实现了绿化达标。全州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多, 森林覆盖率比197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90年代后, 州委、州政府作出规划和部署, 在山地大搞果药茶桑开发。到1995年止, 全州已累计开发果药茶桑8万公顷,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林果业中的湘西椪柑已有30千公顷, 年产量在7万吨; 草食牲畜中的湘西山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 出栏达40万只; 当年生经济作物中的湘西烤烟面积在20千公顷, 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 山地农业的开发,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强。全州先后兴建水库612座, 库容4.36亿立方米, 已修山塘6000多处。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7.62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53.59%, 旱涝保收面积5.19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36.5%。二是农业科学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全州杂交稻已达9.18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94.6%, 杂交玉米3.66万公顷, 占玉米面积90.79%。先后推广地膜玉米、水稻 “双两大”、旱育秧、旱粮间作套种技术及一批养殖新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长。三是农业物质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1995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45.92万千瓦。
5.扶贫攻坚成绩显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了重点扶植, 1978年国家农业部派出工作组在湘西州开展了扶贫工作,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湖南省委、省政府1994年下发了省委17号文件, 举全省之力, 扶植湘西州。州委、州政府把尽快解决群众温饱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强管理, 以重点突破谋求整体推进。全州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310多万人减少到43万人。农村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也大有改善。
6.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5年, 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 比1978年增加834元,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湘西州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 在本世纪末, 实现农民稳定解决温饱, 在21世纪逐步进入小康, 希望很大, 潜力很大。一是土地资源较多, 全州土地面积154.87万公顷, 人均0.76公顷,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低产田、土、园面积大。全州有低产田4.72万公顷, 占水田面积的44.2%, 有低产土3.48万公顷, 占旱地面积的62.4%; 低产果茶园1.8万公顷,占44%; 三是劳力资源充裕, 全州有劳动力110.95万人, 实际从事农业只需60万人, 有1/3的劳力可以从事非农产业; 四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潜力就是希望。只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土, 改造低产果茶园,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积极开展劳务输出, 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涵挖掘潜力, 就一定能够实现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