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
1.选种留种,评选地方良种。50年代初,大力推行以小麦为主的群众性种子穗选、块选、田间除杂等工作,并采取领导、老农、技术员相结合,评选出一批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农家品种。1952年已评选出各种作物地方良种100多个,选出种子3.75万吨。对乌克兰冬麦、白冬麦、黑芒春麦、白芒稻、黄油菜等良种,建立繁殖田。1956年开始,各地开展了播前种子处理,小麦、水稻的种子大部分经过筛选、晒种和药剂拌种,棉花、玉米的种子经过粒选、晒种,并进行拌药和堆湿处理。1959年全区选种留种达32.60万吨。
2.贯彻“四自一辅”方针。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种子大调大运和以粮代种造成了品种的严重混杂退化,有些县冬麦中混杂宾麦达30%~40%,108夫棉种的纯度只有50%~70%。莎车县五月黄玉米因种性退化而成熟延迟,穗位提高,空秆增多,穗形变小。针对这一情况,自治区坚持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各地以生产队为单位普遍开展选种留种,建立种子田,自繁良种。两三年间很快扭转了种子大调大运,选种留种工作出现了由忽视选种到选纯留优,由少数人选到多数人选,由部分作物选到全部作物选,由单一方法选到多种方法选的新局面,以粮代种的现象基本得到克服。据1965年调查,北疆冬、春麦中混杂的宾麦和野燕麦已降低到5%以下,生产单位的用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
3.良种提纯复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有些品种种植时间过长、种植品种过多等原因,使60年代中期已基本克服的品种混杂退化,又发生回潮,而且持续近10年之久。据1975年种子部门调查,南疆的108夫棉种与1956年的原种对比,纯度只有25.26%。退化混杂的棉种,铃重减少1.4克,衣分减少5.4%,衣指减少2.24克,籽指减少1.2克,绒长减少2.24毫米,亩产皮棉减少36.9%。自治区为解决品种多、乱、杂和退化问题,7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以小麦、棉花为重点,以原(良)种场的“三圃田”为中心,以公社原种繁殖区、生产队种子田为基地的良种提纯复壮工作。1979年各原(良)种场建立“三圃田”74公顷,1983年达到922公顷,原种繁殖区和种子田3.8万公顷,生产原(良)种8.08万吨。此后,全区小麦、棉花每年以占播种面积25%以上的速度进行种子更新。据1982年调查,喀什地区经提纯复壮的108夫棉种已恢复到引进原种时的水平,较混杂退化的种子增产约50%。生产兵团143团良繁站提纯复壮的乌克兰83号冬麦,比混杂种增产27.5%。80年代后期由于新品种更换速度加快,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已逐渐减少。
4.种子机械加工。新疆是全国使用机械加工种子最早的省(区)之一。民国23年(1934)夏,阿山(阿勒泰)区从原苏联进口一台手摇种子精选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原苏联、匈牙利等国购进OCM—30、OCB—10等型选种机160余台。到1985年全区共拥有各种型号的种子加工机械603台,种子拌药机、脱粒机和运输车辆269台(辆),数量居全国第2位和西北地区第1位;累计加工稻、麦、玉米等10余种作物的种子64.87万吨,加工量居全国第6位和西北地区第1位。到1995年,全区建成粮食作物种子加工厂56座,棉花种子轧花厂42座,新增各型种子精选加工机械232台,机械加工种子9.34万吨,占用种量的35%。
5.南繁北育。南繁北育工作始于1963年,是全国最早参加南繁的省(区)之一。大体分三个阶段:
❶1963年秋到1971年春。各育种单位自行参加,规模不大,地点分散,人员较少,进行玉米、高粱杂交种的自交系扩繁和制种。
❷1972年秋到1978年春。自治区对南繁实行了统一组织领导,进行杂交亲本扩繁和制种,南繁地点在海南三亚、广东陆丰、广西南宁、云南元谋和四川渡口等地。
❸1978年秋之后。按照全国“南繁以育种和科研为主,材料、人员少而精,一般不扩繁”的南繁工作方针,将南繁的规模大体控制在100项课题、100人、6.7公顷耕地、1万个材料的水平,并基本以育种为主,南繁的作物已发展到14种。1984年开始进行西瓜、玉米、高粱等杂交种的杂交率鉴定。1963—1995年的30多年中,经南繁超前3~5年育成的新品种或高代品系有144个,占全部推广良种的58%。
6.深化改革,以法治种。80年代中期以来,自治区的种子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❶适应市场需要,创办经济实体。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普遍办起了以经营种子为主的公司或门市部。
❷建立良种生产基地,实现产销一体化。全区的瓜菜、玉米、高粱、油葵等作物杂交种子,均由种子站建立基地,进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供种量已占这些作物用种量的80%以上。泽普、米泉等县种子站还买地或长期租地,建立自己的良种场。
❸开展公平竞争,实行多渠道经营。打破种子历来由种子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实行以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国家、集体、个人多头经营,开展比种子质量、比服务态度、比用户满意的公平竞争。1995年,全区各类种子经销单位共有六七百家。
❹强化管理,以法治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和《自治区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推行了一系列强化管理的改革措施,如实行“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检验合格证”三证管理,在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种子检验、贮藏保管、机械加工、包装运输等许多方面,走上了以法治种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