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狄德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百科全书》派领袖。生于法国朗格尔的制刀匠家庭。早年从父意学过法律,未成。后在巴黎学习启蒙思想家著作,研究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曾因尖锐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而入狱。1745—1772年主编《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组织了一批反对天主教会、经院哲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工程师和医生(如伏尔泰、卢梭等,史称“百科全书派”)参加编纂词条。他亲自撰写了涉及哲学、文艺、道德、语言、科学技术内容的辞条一千一百三十九条,监制三千多幅插图,终于完成二十八卷《百科全书》的出版工作。此外还写有哲学著作《哲学思想录》、《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解释自然》、《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等。著作中反对唯心主义、神学说教和二元论,论证宇宙实体的物质性等一系列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并在物质与运动关系等问题上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作出唯物辩证法的天才猜测。在社会政治观点上,憎恶封建社会,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认为社会的性质是由政治组成和法律制度决定的,主张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开明君主来治理社会。对力学、数学等各门科学和生产技术等也有研究。他还极其重视教育,但并不承认教育万能。抨击封建教育制度,主张从僧侣手中收回学校向所有儿童开放。他在文学艺术上亦有很深造诣,其主要文学作品《修女》、《宿命论的雅克和他的主人》、《拉摩的侄儿》等,尖锐批评反动宗教的虚伪和残暴,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尤其是后一部小说,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歌德的推崇;其戏剧艺术的重要论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论戏剧艺术》、《演员是非谈》等,反对“纯艺术”,主张艺术应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美德,憎恨恶习。他一生追求真理,为行将到来的革命而唤醒人们。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1875—1877年间出版了《狄德罗全集》。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百科全书》的主编。一生中除了主编了《百科全书》(二十年)和写出大量的哲学著作和小说外,在美学和艺术理论方面还著有《论戏剧艺术》、《绘画论》等著作。下文强调绘画只能描绘一个顷刻,与莱辛的看法相似。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法国文学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著名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生于上马恩省兰格城一富裕的手工业者家庭,幼年受业于耶稣会士。1729年赴巴黎求学,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随后曾研究政治和学习法律。1749年因宣传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而遭三个月的监禁。他的一生致力于《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1773年曾赴俄会见过叶卡捷琳娜二世。1784年在巴黎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是《哲学家同国王的谈话》、《对自然的解释》(1754)。狄德罗持自然法和国家契约论观点,认为自然法就是人的天性的体现,它展示了人的自然权利。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它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幸福为目的。君主的权力要受人民同意的法律或契约所限制,凡破坏法律和契约的君主便是暴君和独裁者。对于暴君,人民有权反抗和推翻他。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产物,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法律面前应人人平等,要废除一切特权。法典的第一条应该规定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措施。在政体问题上,狄德罗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政体,而主张共和政体。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曾学过法律。1746年匿名发表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倾向的《哲学思想录》,被巴黎教会下令焚毁。1749年曾被以传播危险思想的罪名逮捕入狱,出狱后着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被恩格斯誉为“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主要著作有:《拉摩的侄儿》(生前未能出版,于1805年由诗人歌德根据手稿译成德文出版)、《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1773—1775)。他反对把宗教信仰当作道德的基础,否定人所处的社会等级地位决定人的品性的观点,认为人的先天结构的倾向决定人的品性。一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即所固有的结构、道德感(良心或自然法则)和自爱感(趋乐避苦的情感)的倾向,不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尽管环境和教育也会改变人的品性)。一个天生胆怯的人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会表现出一个勇敢的人的形象,但一遇上风险,就会露出胆怯者的原形来。后来,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由许多微小的经验而形成的,又否定了天赋道德的观点,提倡道德是环境的产物的思想。认为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善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好或坏、可敬或可笑、正直或邪恶,因此道德都是相对的。“我叫做德行的你叫做邪恶,而我叫做邪恶的你却叫做德行。”人所以道德败坏,应该谴责的是教育和立法制度,而不是人自身。因为如果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德行得到报偿,也许就不需要惩罚罪行了。一个人为了利益而犯罪,但他也会出于同样的动机而履行义务,表现出德行。他认为,人既然必须生活在社会里,就应该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为社会利益而工作。晚年,他把自己的自然的、人类主义的道德学归结为“三个唯一”:“唯一的德性是正义,唯一的义务是追求幸福,唯一的戒律是‘不过重于生,也不担心死’。”狄德罗的伦理思想,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ideluo,Denis Diderot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1713年10月5日生于上马恩省的朗格勒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制刀匠。幼年受业于耶稣会学校,1729年到巴黎求学。曾学习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学、哲学及高等数学。作为《百科全书》的主编,他克服重重困难和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从1751年到1772年的21年间完成了这部包括文字17卷、图片11卷的巨著的编纂与出版工作。晚年贫困潦倒。1784年7月30日逝世于巴黎。重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尔的梦》、《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拉摩的侄儿》等。他坚决反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学说以及不可知论、二元论和主观唯心主义。把物质“分子”看作是自然界统一的基础;分子内部的吸引与排斥力的相互作用是它自己运动的源泉,分子永恒不灭,在质上是多种多样的。认为对外部事物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并把全部认识过程归结为:从感觉到思考,再从思考回到感觉。但感觉是以社会实践为转移的,认识主体能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迫使感觉提供事实材料。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转化,有机物是从无机物过渡来的,并有物种进化的思想。在美学上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的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他的思想虽未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条目作者>=韩震 ☚ 拉美特利 卢梭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戏剧理论家。1713年生于朗格尔。在巴黎受教育,1732年巴黎大学授予他文科学士学位。后从事写作,因触怒教会,书稿被焚毁,他本人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1751—1772年,他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1773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赴俄,幻想推行开明政治,因失望而于次年返法,晚景寂寞,卒于1784年。他追求真理,知识渊博,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的戏剧尤其是理论,在18世纪的法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意味着古典主义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戏剧观的诞生。他的剧作失之抽象、理念,但他的理论却影响深远。他曾提出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原则“情境”说,主张表演中保持平静,预先设计出“理想的范本”,为“表现派”开了先河。狄德罗是古典主义戏剧的终结者,资产阶级戏剧的开创者。他的哲学、小说也是经典名著。 ☚ 拉辛 博马舍 ☛ 狄德罗 狄德罗1712~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作家。生于制刀商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学习,后到巴黎上中学,毕业后靠当家庭教师、翻译文稿为生,并在贫困中刻苦学习,成为启蒙运动最活跃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曾因发表抨击封建教会和神学统治的《哲学思想录》和《论盲人书简》等著作触犯当局,被投入监狱。出狱后,开始主持 《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同时以全书的编辑和出版为中心,掀起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狄德罗像 ☚ 卢梭 夏多布里昂 ☛ 狄德罗法国启蒙运动美学的主要代表。提出“美在关系”说。认为事物的美决定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关系,即“在我身外的美”。当关系作用于人的感官,便“唤醒”人对愉快关系的知觉,即“与我有关的美”。美的性质要随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肯定美的社会内容,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美学方面著有《论美》、《论戏剧艺术》、《绘画论》等。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和“美学理论”中的“美在关系说”。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实施世俗化教育。反对贵族垄断学校教育,认为人人都有权享受中、高等教育。提倡实科教育和科学教育。1775年曾为俄国女皇拟订“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法国美学家、戏剧理论家、哲学家。戏剧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严肃剧种”(包括“家庭悲剧”和“严肃喜剧”)。强调戏剧要表现矛盾冲突,要有惩恶扬善的社会效果。主张演员应依据每种情感的“外在标志”制成“理想的范本”进行表演,为表现派的表演理论奠定了基础。戏剧论著有《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等。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法国作家。在艺术理论方面,探索美的社会性,批判古典主义的贵族美学原则,提出比较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创了市民剧体裁。创作上主要作品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等。常用书信体和对话体形式,宣传启蒙思想。富有哲理。参见“哲学”、“美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者、文学家。曾组织编纂和出版《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或工艺详解辞典》),任该书主编。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物质之外不存在所谓超自然的上帝。自然界由“异质元素”所构成,自然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他以物质具有普遍感受性的学说为基础,断定无机界和有机界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其自然观虽未超出机械唯物论的范围,却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上,提出认识的三种主要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强调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为依据,论证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美学上坚持美和真的联系,认为艺术即“对自然界的模仿”,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学校向所有儿童开放,并从教会手中收回。主要著作有《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与狄德罗的对话》、《演员的是非谈》、《拉摩的侄儿》等。参见“文学”、“美学”、“教育”、“艺术”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 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曾主编 《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曾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拟订 《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主要教育著作有 《生理学基础》。 ☚ 卢梭 康德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百科全书派领袖。出身于手工业家庭,20岁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后主编《百科全书》,历时25年始成。在自然观上排除了神的第一推动,认为运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仅是机械运动,也是内部激动;没有一个分子和另一个完全相似,但全体构成一个相互联系、过渡的大系统,提出一切动物都多少是人,一切植物都多少是动物,一切矿物都多少是植物的宇宙进化论思想;认为物质本身有感受性,人的感受性不过最活跃而已,它是人脑的机能;认识是感觉、思考和实验的有机统一,批判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著有《对自然的解释》、《达兰贝尔的梦》等等。 ☚ 卢梭 康德 ☛ 狄德罗 狄德罗狄德罗 (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曾主编《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曾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拟订 《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主要教育著作有 《生理学基础》。 ☚ 卢梭 康德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iderot,Denis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杰出代表,《百科全书》派的领袖。曾因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而被投入监狱。从1750年起编辑《百科全书》,备受迫害,但以惊人毅力,不屈不挠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终于完成这一巨著。恩格斯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的热诚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主要著作有《论解释自然》,《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驳爱尔维修的著作<论人>》等。 ☚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iderot,Denis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生于外省的小城朗格尔。父亲是个制刀师傅,家境富裕。早年在耶稣会学校受教育,后在巴黎的阿尔古公学就读。毕业后又学法律,但他的兴趣在数学、语言学、艺术、哲学方面。父亲终断经济供给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当过家庭教师、翻译历史、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成才,并结识了卢梭、孔狄亚克等知识分子。处女作为《哲学思想录》。因写《盲人书简》,宣传无神论,被捕入狱。他后半生以编写《百科全书》为终生事业,担任总编辑,并亲自撰写了近千条专题,被称为《百科全书》派领袖人物。狄德罗写了大量的哲学、小说、戏剧等作品,以及美学、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沙龙》、《绘画论》等。他以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新的文艺美学思想,创立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美学上他提出“美在于事物的关系”;文艺理论上他的基本原则是“艺术摹仿自然”;戏剧上他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倡导戏剧改革,建立新剧种“严肃剧”来代替贵族阶级的戏剧。《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诗》是他最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他反对古典主义,要求艺术民主化,主张戏剧是反封建斗争的武器之一。他死后出版了他的《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三部小说,为他取得文学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最优秀的哲理小说。小说主人公拉摩是音乐家让·费里普·拉摩的侄儿。他原本聪明有远见,爱好音乐,有可能成为音乐家,但由于时代的影响,他沦落为一个终生谄媚、吃白食的肮脏而又可怜的寄生虫,成为罪恶社会的牺牲品。这部小说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因为它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性格中的尖锐矛盾。他的哲理小说常用书信体和对话体,注重描绘人物形态,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情,并用人物性格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 伏尔泰 卢梭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坚定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出生在法国朗格勒的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童年受耶稣会学校教育,后去巴黎读中学。毕业后曾为传教士撰写训诫,翻译书籍并担任过家庭教师。1745年,应出版商之聘,主持编纂《百科全书》。之后,于1746年写了《哲学思想录》,1749年又出版了《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宣告与唯心主义和神学彻底决裂,坚定地站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一边,故被反动当局认为宣传“危险思想”而逮捕入狱。但他不屈服,出狱后继续组织《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汇集一批激进的革命力量,形成了向反动宗教和专制制度猛烈进攻的“百科全书派”。自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问世,到1772年共出版28卷(后来又有别人续补7卷)。狄德罗是此书的真正组织者,是“百科全书派”的灵魂和领袖。他坚持20年编纂《百科全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恩格斯曾赞扬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贡献了自己一生的人。《百科全书》这部宏篇巨著的出版,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思想体系,奠定了在当时是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1773年,狄德罗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前往彼得堡,企图推行开明政治,后感到失望,次年返回法国。在寂寞中度过晚年。 ☚ 时事形势宣传 私语宣传 ☛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生于朗格勒。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曾主编《百科全书》(1751—1772年)。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具体表现为: (1) 肯定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属性。(2) 提出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大脑是思维的器官。主要著作有《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生理学基础》(1774—1780年)。 ☚ 休谟 爱尔维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