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狄尔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狄尔泰 狄尔泰1833—1911Diertai,W·Dilthey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曾任巴塞尔大学、柏林大学等校的教授。他的思想属于新康德主义。他把康德哲学中的分析方法从知识论扩展到精神科学,从道德推广到历史和文化中。他还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认为哲学属于精神科学。他的哲学以生命作出发点,称为生命哲学。他认为生命在历史过程中,历史过程就是人类生命的过程。他把生命说成是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哲学上,他推崇经验论。不过,他说的经验是一种内在经验。对于活生生的、具体的,有过程、有历史、不会重复的生命的认识主要靠体验。他认为认识中都包含有认识者的创造。人的认识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生命在变化,人只有置身于生命之流中,与生命融为一体,对人才有真正的“理解”。社会环境是精神的客观化,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在现实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在本质上不同。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科学序论》、《哲学的本质》、《精神科学中的历史世界结构》等,《狄尔泰全集》出了22卷。 ☚ 生命哲学 新康德主义 ☛ 狄尔泰1833—1911Wilhelm Dilthey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最初是新康德主义者,后转向生命哲学。认为哲学的中心课题是生命,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现象均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断言对于生命的冲动,人们不可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只有依赖于个人内心的体验来把握。主张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是理解和探索它的内在价值和人类精神活动的实质。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言》、《哲学的本质》、《世界观、科学和宗教》等。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主要代表。曾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国科学院终身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把生命现象神秘化,看作世界的本质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这种生命冲动是一种心理意识活动,表现为“绵延性”,它绝对自由,没有任何规律性。物质只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断言理性只能认识静止的、僵固的东西,不能达到处于不断流变中的实在或“绵延”。这种实在或“绵延”只有凭借直觉,即一种纯粹的内心体验才可能。把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前者的特点是“暴力统治”,后者的特点为“个性自由”。此说在西方社会学中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时间和自由意志》(法文原名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形而上学导言》、《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等。参见“伦理学”、“美学”中的“柏格森”。 狄尔泰 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历史哲学的奠基者,哲学人类学和现代解释学的先驱。出身于布耶里奇一个牧师家庭,曾先后任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列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只能通过假说解释现象,只有社会科学可以借助于直觉的理解达到人的生活的深处,社会科学家应该凭内心体验去解释社会历史事件,把握那不断流逝的生命本体。为此,研究者既需有丰富的想像力和体验能力,又必须全面掌握各个时代和环境的有关资料。在这种意义上,解释学是一切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基础,并将它们综合为一种文化哲学人类学系统。著作已编入《狄尔泰全集》。 ☚ 克尔恺郭尔 马赫 ☛ 狄尔泰 狄尔泰1833—1911Dilthey,Wilhelm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出生于比布里奇一个牧师家庭。受教于海德堡、柏林,1864年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累斯劳大学、柏林大学。狄尔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传统,但他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精神领域,着重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他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严格区别,精神科学要通过目的、价值等概念去理解社会现象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创造活动的实质,也就是探索生命本身的奥秘。生命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精神活动的主宰,它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人们只能通过内在的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它。人对生命的内在体验以文学、艺术、宗教等外在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精神科学诸领域。精神科学不是以逻辑判断为依据,而是建立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具体体验基础上,因此理性分析的方法不适用于它,只能运用融入对象、直接体察、寻求启示的解释学方法。各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发展以至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化,都是生命之流的创造与演化。狄尔泰的思想既标志了生命哲学的诞生,又成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前驱。 ☚ 生命哲学 柏格森 ☛ 狄尔泰1833~1911Wilhelm Dilthey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奠基人,现代解释学先驱,理解心理学派的首领,生于德国比布里奇。1864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累斯劳大学任教,1882年至1905年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观点:(1)奠基生命哲学和现代解释学。认为生命是万物的基础和根源,人的情感、知觉、思想等则是生命意义的直接表达。主张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中解释人的生命的本质,又从人的生命中反溯人类历史文化的底蕴。故对人类生命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均应重视人学与文化的阐释。(2)创建人文科学取向的理解心理学。认为自然科学重在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解释、说明,而作为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必须重在对当事人的整个心灵尤其主观感受的理解、体验,并把这种理解心理学视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科学。坚决反对艾宾浩斯效仿自然科学因果解释的实验心理学,高呼“实证主义者出去”的口号。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论》(1883)、《论描述和分析的心理学思想》(1894)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