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二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71—1985年
1970年完成的第二次水利规划是局部性的,主要是针对经常出现的全省性旱涝灾情,要求旱涝两手抓,治水与改土结合,全面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按农业人口建设每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平原地区继续打井配套,积极稳妥恢复引黄,并在豫东平原河道梯级建闸蓄水补源。同时,抓紧骨干工程配套,治理中小河流,建成一批战略性的大型骨干工程,基本上控制水患。
1975年8月淮河特大洪水后,又增加了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临时渡汛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河道堤防的全面加固等内容,以加强主要防洪工程的安全与功能。
1971—1975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工程,马颊河、泉河、王引河等部分河段治理以及沿淮5个圩区提排除涝试点工程,鲇鱼山和孤石滩水库工程建设。在兴利方面,进行了鲇鱼山和孤石滩灌区的配套,建成了郑州邙山提灌站、引丹陶岔引水闸、陶岔电灌站、潭头水电站、赵口引黄放淤工程。在豫东平原河道上分别修建了大陈、玄武、周口、化行、李坟、逍遥、河坞等大型水闸工程。
1976—1985年期间,黄河大堤进行了第三次加高整修,淮河堤防加宽加固,沙河南堤部分段加固,卫河开挖结合复堤。治理了汝河、北汝河、新运河、新蔡河、吴公渠、白露河、史灌河、惠济河、沱河、包河、大沙河、虬龙沟、东西孟姜女河、汛内沟、长虹渠等110条大中河道。按水电部新的防洪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固扩建了窄口、陆浑、宋家场、昭平台、薄山、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等9座大型水库。在灌溉方面,继续进行已有水库灌区的续建配套,增建鲇鱼山、陆浑大型水库灌区,恢复了大部分中小引黄灌区,发展沿黄地区的灌溉、放淤、稻改及井灌补源。平原河道上又修建了东孙营、付桥、砖桥、黄桥、赵庄、娄堤等大型水闸。对井灌区进行配套改造,用混凝土、铸铁、石棉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过去的土砖材料制造井管。水土保持以退坡还田,大搞水平梯田、沟坝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重点,结合造林、种草,固坡固沟,蓄水保土。
截至1985年,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15座,中型水库91座,小型水库2 337座,大型水闸18座,中型水闸83座,塘堰坝30.66万座,机电井63.19万眼。蓄水工程总库容153.77亿立方米,经普查扣除工程老化衰减部分,有效灌溉面积达319万公顷,为1949年的8.4倍,占当年全省耕地面积的45.4%;旱涝保收田面积198.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8.3%;治理易涝面积159.8万公顷,占全省低洼易涝面积的76%。盐碱地面积下降到约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