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稳步提高阶段1979—199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河南省历届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动了全省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1) 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和重视河南的计划生育工作。1990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河南期间,要求河南省委、省政府要认认真真地把计划生育工作抓起来。他指出:从长远观点看,再过十年,二十年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不好,将是关系河南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工作重点在农村,但首先干部要带头。199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河南视察,要求河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大中型企业和计划生育作为三项工作抓紧抓好。江泽民指出:一方面要抓好思想教育、政策落实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抓好基础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❶从1979年以来,河南省历届党委、政府要求从省到县层层建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特别是199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以后,省委重新调整和加强了省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全省各级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❷1989年、1991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领导。
❸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中,实行目标管理。在中共河南省委五届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一高一低”的战略目标,即90年代河南经济发展速度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2年开始对全省各县市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拨出300万元专款,奖励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的县市,对工作落后的县市进行通报批评。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投入,到“八五”期末,全省用于计划生育工作的事业费已达人均1.75元,为全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 制定和完善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河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制定—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稳定的过程。1981年7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2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的意见》,明确了生育二胎的条件。1985年,省委下发了《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对二胎生育政策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1990年4月12日,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省政府又相继颁发了《〈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性文件,同时省人大连续3年对《河南计划生育条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大检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依法治理的轨道。
(3) 创建了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工作网络。1980年7月,河南省内黄县和郸城县汲水乡的计划生育部门,坚持改革,为了达到节省经费、提高手术质量的目的,在全国率先创办了计划生育技术站(后称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198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转了《河南省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工作网试行条例》,要求县、乡、村都要建立计划生育技术网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新蔡县、辉县、西平县召开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网点建设经验交流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网点建设。到1995年底,全省118个县市全部建立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绝大部分乡村建立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所(室)。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以乡所为纽带,以村室为基础的三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网络。在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网络建设的同时,还狠抓了农村计划生育组织、制度建设。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配备了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建立了新婚夫妇婚前教育、婚前检查、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健康检查、围产期保健、落实避孕节育、生育证发放、人口出生死亡统计报告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步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4)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20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突出抓了集中性的宣传教育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集中宣传主要利用重大节假日和计划生育宣传月,运用一切传播媒介,发挥文化宣传部门和艺术团体的舆论宣传职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计划生育。一批以《黑槐树》、《生儿子大奖赛》等为代表的计划生育影视剧目和文艺作品,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对于转变旧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是贯穿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在这方面主要有四种形式,
❶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村级建设工作之中,真正使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入脑入耳。
❷利用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到1995年底全省85%以上的乡村建立了计划生育学校,各地利用这个阵地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讲授优生优育知识,传播致富信息,成为各级政府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阵地之一。
❸把计划生育同创建“合格村”、“文明户”,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文明单位”、“红旗渠杯”、“三优杯”评比等项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的社会舆论氛围。
❹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同帮助计划生育户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各地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始终围绕计划生育户的生产、生活、生育开展系列化服务,努力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以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5) 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努力转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旧的婚育观念,真正把计划生育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70年代以来,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都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个人在政治、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专门制定了奖励一章,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92年省政府批转了省计生委、省教委、省农经委《关于运用利益导向机制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补充规定》,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为认真落实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政策,省委书记李长春率先示范,慰问独生子女户,亲自为计划生育户颁发资金,带动了全省各级领导为计划生育户办好事、办实事。从199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提出计划生育工作要上水平,并要求各地把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于1995年8月作出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的决定》,要求全省各级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共同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走出一条在新形势下控制人口的新路子。同时总结了焦作市、信阳地区、汝州市、西平县等地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的经验,一批计划生育户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扶持下,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计划生育“三结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成为新时期抓好计划生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