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稻洗盐改碱
种稻洗盐改碱是引黄灌区加速土壤盐碱改良的有效措施,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有“碱地生效,开沟种稻”的说法。种稻可以用足够的时间冲洗排走土体中的盐分而达到土壤脱盐的目的。历史上种稻改良土壤盐碱因灌区排水不畅,只能淡化作物生育期耕层土壤盐分,而且产量低而不稳。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排水系统的建立健全,种稻产生了加速土壤盐碱改良的良好效果。1990年以来,农作物实行水旱轮作,灌区每年水稻面积一般占30%—40%左右。
卫宁灌区、青铜峡河东灌区、青铜峡河西惠农渠阮桥以上灌区排水条件好,地下水排出畅通,为水稻种植区,并与旱作物轮作。一般实行“一稻一旱”两段(茬口)制和“一稻二旱”三段制。以一年种稻、两年种旱作物的三段轮作效果最好,轮作种植水稻淋洗上年旱作灌溉水带入土壤的盐分,为下年旱作物耕层创造良好的高产生态环境。
1958年,银北灌区开始种稻,由于排水条件差,土壤次生盐渍化急骤加重,其中平罗、石嘴山盐渍区面积分别达到73.04%和87.06%。1964年限制种稻范围,以平罗境内惠农渠阮桥以下为禁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