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国卫生运动的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农村的“两管五改”发展为以消灭蚊蝇为重点,实行“三个结合”,即结合山、水、林、田、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改善饮水条件;结合生产积肥,改造厕所、猪圈、鸡窝,清除垃圾;结合造林,绿化环境。1978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会议在烟台召开,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号召全国向烟台学习,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治理脏乱为重点,城镇卫生建设向净化、绿化、美化方向发展。通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基本建设都有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城市灭鼠率达80%以上;全省农村吃上自来水或手压机井水的人口有3 478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2.19%;1990年,全省各地灭鼠已全部达标,92%的农村人口吃上了卫生用水,食品卫生合格率不断提高。在“七五”期间食物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大批食品污染事故得到控制,职业危害得到进一步治理,有36个城市(包括县城)达到“卫生城”的要求,城市卫生先进达40%,农村先进卫生村镇达30%。
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有领导、有组织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预防性调查,共调查了80个县、区的2 586万人。查出各种甲状腺肿病人124万多人,患病率为4.82%,查清了全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流行状况;查明全省氟中毒分布在13个市(地)的97个县,受害人口共有406万余人;还查清了全省约有75万名肝炎病人。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确定把地方性氟中毒列为山东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把肝炎作为重点防治疾病。此外,还进行了第二次全省营养调查,调查结果:1982年与1959年比较,居民膳食中薯类减少30%,面粉、杂粮大幅度增加,动物性食品和食用油增多,城乡居民的热能、铁、维生素B1、维生素C、烟酸的摄入量达到平均供给水平。
在此期间,山东省卫生厅制定了《山东省计划免疫工作实施细则》,加强了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考核和评价。1984年,华东区计划防疫委员会、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分别对山东全省计划免疫进行了考核,两次考核结果:四种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三联制剂、卡介苗)覆盖率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山东省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增强。1981—1982年,麻疹发病率下降62.81%;1983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消灭了丝虫病;1984年,全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有98.1%达到基本控制的标准;1981—1985年,全省完成防氟改水3 266个村,受益人口达250万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61.6%的人口解除危害,“七五”期末除氟改水已完成总任务的99.8%;1985年,全省疟疾人数降至1 035人,平均发病率为1.4/10万,在全省136个县(市、区)中,年均发病率均达到1/万以下,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85年,全省有麻风现症病人1 641人,发病率为0.24/10万,患病人数由1951年居全国第二位降至第13位,患病率由第6位降至第17位;脊髓灰质炎流行趋势被有效控制;食品卫生合格率达8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历时两年的尘肺病现状调查圆满结束,经国家验收评比,山东省成为全国5个获全优奖省市的第1名,受到卫生部表彰;妇女卫生工作取得好成绩,在开展甲级妇幼保健站达标活动中,有48个县级站达标。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威海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泰山名胜风景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文明卫生山”,烟台市所属县(市)全部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济南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
“七五”期间,山东省还制定了《山东省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并召开了初级保健工作会议,各级普遍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协调委员会,莱州市(原掖县)已通过卫生部中期评估,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达到最低限标准的县。全省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