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论
中医学老年养生基本原则。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的发展、完善,成为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基本特点。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早为人们所注意,它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其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地理环境等也必然影响人体,甚至导致疾病,作用于衰老过程,是人类“死生之本”,所以古人养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❶顺应时序特点,重视地理环境。人类是在自然界四季昼夜的周期变化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人体内形成了适应自然周期变化的生命机制和规律,顺应它即能维持健康,违逆它就会患病、早衰。对于生机已衰的老年人,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顺应之法是根据四季昼夜阴阳变化特点调整人的各项活动。《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诸凡饮食、穿衣、作息时间、劳逸、情志、房事乃至于治疗用药,均应符合春夏畅养阳气、秋冬藏养阴精的原则。昼夜亦如四季,晨、午养阳,可行运动,心身劳作,饮食可略多,能进养阳驱邪药;昏、夜属阴,不宜劳作运动,饮食当减,可进养阴药而不便驱邪。至于地理环境,主要是地域不同,水土、气候、饮食及其他生活习俗差异,影响体质,易发生地方病,应注意因地养生外,《黄帝内经》还提出地势高低对寿命影响的理论,如有条件可选择海拔略高的山林泉水间居住,对于延缓衰老有益无害。
❷把握自然法则,指导养生实践。“法天则天地变迁,万物生灭有其自然法则,人体生命活动亦不例外。古人所说的“顺其自然”、“守中”,其实就是阴阳协调、刚柔相济,无太过、不及。饮食太饱则伤肠胃,过饥则营养缺,当如饥中饱,饱中饥;禁绝与过食肥甘厚味均有弊病,唯审视情况、掌握分寸,方能兴利除害。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老人亦然,唯“发而中节”,慎防太过致害。老人肢体运动有利于气血调利,唯谨防劳倦,若“形如枯木”,整日寂坐反而滞气涩血。顺其自然的原则在气功中尤为重要,用意太过则“着相”,着相则走偏滞气,无所用意则散漫,散漫则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