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烟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烟草

(三)烟草

烟草及其制品, 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是人们习惯的消费品, 又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一大支柱。但长期以来购销体制混乱, 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 黑龙江省烟草事业的发展严重失控, 生产乱、市场乱、价格也乱。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才走上从乱到治的轨道。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 烟草购销体制大体经历了两种形式, 即分散管理的代购统销体制和集中管理的统购统销体制。
1.分散管理的代购统销体制。1949年至1982年,烟叶购销一直沿着“代购统销” 的体制运转。即: 省供销社所属的各基层供销社以代购的形式负责向烟农收购烟叶,并收取3%~5%的代购手续费。省土产公司将各地收购的烟叶集中起来, 统一进行销售。但是,烤烟和晒烟在具体的购销工作中又各有其特点:
晒烟购销在这一时期内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❶1949—1959年是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供销社对全省晒烟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统一管理, 但当时国家正处于过渡时期, 百业待兴, 其管理也比较松散。主要是以随购随销的形式收购烟农剩余的烟叶, 重点是供应省内市场和满足城乡消费者的需要。购销的数量仅占年产量的1/4左右。
❷1960—1965年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晒烟的生产与销售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兴盛的局面, 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收购数量和销售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购销工作的需要, 省土产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强各级购销队伍的力量, 改善收购条件, 扩大收购量。二是以哈、齐、牡、佳四大城市为重点, 在全省范围内设立销售网点, 加大销售力度。三是每年召开一次由省内外购销人员参加的交流会,积极进行促销。据统计, 1960—1965年, 全省共收购晒烟9 795吨, 销售9 705吨, 做到了生产的烟叶基本全收购上来 (总产量10 250吨), 全部销售出去,实现了产销平衡。
❸1966—1982年为停滞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1982年, 晒烟购销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一是受“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和极“左”思潮的干扰, 集市贸易市场被取缔, 晒烟生产急剧下降。二是烤烟生产大发展, 晒烟生产降到了附属的地位。由于上述原因, 全省购销形势始终不景气。各产烟县主管部门在这一阶段内, 主要采取能销多少就收多少的以销订购的办法进行管理。1976—1982年统计, 全省共内销晒烟1 964吨, 占收购总量51%, 销往省外1 393吨, 占收购总量的36%。
烤烟在这一时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❶为工业代购阶段。1949—1975年, 烤烟生产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烤烟种植面积少, 收购量不大, 各基层供销社在经营方式上以为工业代购为主, 只是在收购季节临时抽调专人承担收购任务。这个时期由于烟叶生产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 收购的烤烟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卷烟工业的需要。烤烟销售基本上限于省内, 每年还要从省外购进相当数量的烤烟以补省内原料的不足。1950—1975年共从省外调入烤烟达51 000吨。
❷省供销社自营阶段。从1976年开始,烤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收购量大幅度增加。为了适应购销工作的需要, 省供销社大力加强了基层收购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烟叶技术管理队伍建设。截至1982年, 全省共有专职从事生产和购销工作的人员360人, 收购点146个, 收购场地536040平方米, 仓储面积82 865平方米, 运输车辆102台, 打包机、台秤、苫垫等收购用物资都有大幅度的增加。1976—1982年共收购烤烟225 442吨。随着烤烟生产的发展,新增烤烟种植区增多, 由于技术粗放, 管理不善, 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产量上去了, 烟叶质量却下来了。加之从1976年开始出现的全国性烟叶积压, 黑龙江省仅1976—1979年4年间就积压烟叶4 000多吨。卖烟难、烟难卖成为这一时期销售工作的主要问题。各产烟县为了极力推销生产的烟叶, 到处挂钩, 以致于几个产县同时到一家烟厂卖烟, 互相倾轧, 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也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烟叶经营的信誉。1979年, 省供销社土产公司根据上述情况, 加强了购销工作的领导, 采取组成省级销售队伍, 统一对外销售, 改进包装方法, 严把质量关等一系列增强对外经营信誉的措施, 扩大了销售渠道和销售数量。再加上1980年全国烟叶又呈紧缺这一难得的机遇, 使烟叶积压现象得以解决。1981年开始, 省土产公司在总结以往购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加强了对烟叶调拨计划和烟叶流向的管理, 根据当年的收购量, 各县与省外用户的销售量以及省内烟厂的需求量, 统一平衡,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省外的销售有了一定的增加。据统计, 1976—1982年全省共销售烤烟255 211吨, 其中省内销售175 412吨, 省外销售79 790吨。
2.集中管理的统购统销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过拨乱反正, 烟草的购销体制走上了从乱到治的阶段。1981年国务院对烟草及其制品实行国家 “寓禁于征”垄断经营的措施, 并颁发了 《烟草专卖条例》。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烟草专卖政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省和各级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之后, 按照烟草专卖体制的要求, 把烟草种植、卷烟生产、产品销售, 由原来农、工、商三家分散管理, 集中为烟草部门统一管理。过去由于烤烟种植归农口管理, 收购调拨归供销社管理, 卷烟加工归轻工管理, 产品销售归商业管理, 农工商、产供销不协调, 影响了烟草事业的发展。实行专卖体制后, 由于烤烟种植、卷烟生产、商品销售集中统一管理, 有计划地协调发展, 生产经营都出现了良好的势头。省烟草公司成立以后, 在吸收和借鉴过去烟叶经营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为便于收购, 本着方便烟农, 便利运输的原则, 合理布局收购网点, 明确规定凡种植333.3~666.7公顷(5 000~10 000亩) 的乡, 必须设立收购站。并且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 调整配备了收购人员。到1990年, 全省烟叶收购站发展到192个, 收购验质人员发展到585人, 烟叶收购场地1 374 810平方米, 是1983年的3.43倍, 烟叶库房面积265 505平方米, 是1983年的4.66倍。
在销售管理上, 省烟草公司采取了 “四统一” 的原则,
❶统一经营, 统一调拨。省烟草公司把各产烟市、县组成一个统一的经营联合体, 以黑龙江省烟草原料公司为主, 一个拳头对外, 统一经营和调拨管理。年初由省烟草原料公司下达全年生产收购计划,并与各产烟县签订购销合同。在烟叶调拨分配上,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达的调拨计划, 对全省收购的烟叶统一安排销路和对外签订合同。
❷统一运输管理。省烟草原料公司按照各生产县和复烤厂每月上报的车皮计划, 经核实加盖运输专用章后上报铁路局, 待铁路部门将计划批复后, 再通知发货单位。这样既控制了乱调乱发, 又掌握平衡了全省发运进度。
❸统一结算。由省烟草原料公司既统一对省外烟厂进行结算,又统一对省内各生产县及复烤厂进行结算。形成一个拳头对外, 根除了多头经营的弊端。由于在烤烟购销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使联合经营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销售市场不断扩大,销售数量逐年增加。黑龙江省生产的烟叶除满足省内6家烟厂需用外, 已销往全国27个省市的88家烟厂。出口烟也从无到有, 不断增加, 已销往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捷克斯洛伐克, 独联体等9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1983—1990年, 全省共外销烟叶465 844吨, 其中调往省外459 723吨, 出口6 121吨, 累计为地方提供财税收入达6.2亿多元, 为农民增加收入近15.6亿元。进入 “八五”期间, 黑龙江烟草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2年在省政府制定的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方案中再度明确烟草由烟草公司统一经营的体制, 稳定了烟草生产。1995年, 烤烟生产经营效果显著, 全省落实烟叶生产面积5.47万公顷, 收购烤烟8.6万吨, 比上年增长21.1%; 上等烟比重达41%, 比1990年上升30.4个百分点; 出口烟叶8000吨, 创汇550万美元; 烟农毛收入5.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倍; 烟叶企业实现利税超过烟草行业组建13年来之和, 而且首次利用利润向烟农补贴8000万元。

☚ (二)甜菜   三、畜产品购销体制 ☛
000075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