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腊là❶年终,指农历十二月,也泛指冬天。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 腊读音l·a(ˋ),为a韵目,属a—ia—ua韵部。卢盍切,入,盍韵。 上一条: 鑞 下一条: 臘 腊读音x·i(-),为i韵目,属i—er韵部。思积切,入,昔韵。 上一条: 惜 下一条: 悉 腊息xǐ❶干昔。例:晾~干菜。 腊〔la〕 ![]() ![]() ![]() ![]() 腊臘*臈là❶指农历十二月 腊臘、臈❶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月︱~梅︱寒冬~月。 腊là❶ 一种祭祀,古代在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 腊 腊剑的两刃。《周礼·考工记·桃氏为剑》:“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郑玄《注》:“腊,剑之两刃也。”唐贾公彦《疏》从郑说。清戴东原《考工图记》:“剑两刃两脊,分其面为四通,谓之腊。”鞞 ☚ 推处 云头 ☛ 腊la腊八 腊肠 腊肥1 腊克2 腊梅 腊日 腊肉 腊味 腊雪腊叶 腊月 腊八粥 寒冬腊月 腊(一)là (二)xī【辨形】 右上是,不是艹、廿。12画。形声。 腊là指腊月:倏又~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十二·263) 腊❶腊之言夕。《周禮·天官·冢宰》:“腊人: 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鄭玄注: “腊之言夕也。腊音昔。”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菜肴部 > 葷腥 > 腊 腊 xī 亦作“昔”。亦称“腊肉”。《説文·日部》:“昔,乾肉也……腊,籀文从肉。”《釋名·釋飲食》:“腊,乾昔也。”《廣雅·釋器》:“腊,脯也。”《易·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陸德明釋文:“晞於陽而煬火於日曰腊肉。”《周禮·天官·腊人》:“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鄭玄注:“腊,小物全乾。”《南史·宋明帝纪》:“以蜜漬鱁鮧,一食數升,噉腊肉嘗至二百臠。”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祀活動(附) > 臘 臘 là 古代祭祀名。周代有臘、蠟兩種祭祀,臘祭祖先,蠟祭百神。秦、漢合稱爲臘。周以今農曆十月爲歲終之月,故臘在孟冬。漢後以十二月爲歲終之月,故臘在十二月。因臘祭行於十二月,故稱十二月爲臘月。《左傳·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杜預注:“臘,歲終祭衆神之名。”《說文·月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徐箋:“臘,合也。合祭諸神也。” 腊xī〖动词〗 腊là〖名词〗 腊xī干肉。《周易·噬嗑》:“噬~肉,遇毒。”(噬shì:咬。)用作动词,晾成干肉。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臘,臈là❶ 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𦝼~而相遗以木。”(𦝼lóu:祭名。遗wèi:赠给。) 腊*臘(一);△臈(一)C0B0 下半年各月 下半年各月七月:相(相月) 瓜时 瓜月 桐月 霜月 凉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新秋 初秋 首秋 早秋 上秋 肇秋 孟秋 秋孟 火逝 流火 ☚ 上半年各月 日 ☛ 干肉 干肉脯(脯脩;脯腊;干脯;肉脯;鹿~) 脩(脩脯) 腊(腊肉) 膎 肉干 干巴(牛~) 枯胾 乌翅 ☚ 各种肉 切细的肉 ☛ 各种肉 各种肉动物的肉:赤肉 ☚ 肉 干肉 ☛ 年底 年底年末 余律 岁尾 余运 岁梢残腊 穷腊 破腊 腊尾 ☚ 年 年数 ☛ 腊la中国古代节令名。有腊日、腊月之分, 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这个节令起源很早, 殷代叫清祀, 周代叫大蜡, 秦代叫嘉平, 汉代才叫腊日。而农历十二月叫腊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腊”的解释是:“冬至后三戌, 腊祭百神。”南梁(502~557年)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明代《月令广义》解释说:“腊, 猎也, 谓猎取禽兽, 以祭先祖。”可见腊日起初是打猎祭祖的节令, 以后兼有表示寒冷季节的意思。冬至后三戌, 正是最寒冷的季节, 说明很早以前对寒冷季节与冬至的关系有了较准确的认识, 并以此指导农业生产。现在农历十二月仍称腊月, 还有过腊八的习俗。 腊干燥。《灵枢·寒热病》: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腊干肉,或肉干。 腊 腊烹调技术之一。把肉小的禽兽整个风干作干肉,叫做“腊”。北魏《齐民要术》“五味腊法” 曰: (腊月初作) 用鹅、 雁、 鸡、 鸭、 鶬、 、凫、 雉、 兔、 鸽、鹑、生鱼皆得作。乃净治,去腥窍及翠上脂瓶(留脂瓶则臊也)。全浸,勿四破。别煮牛肉骨肉取汁 (牛羊则得一种,不须并用)。浸豉,调和,一同 “五味脯”法(参见“脯”条)。浸四五日,尝味彻,便出,置箔上阴干,火炙熟,搥。亦名 “瘃腊”,也叫 “瘃鱼”,或“鱼腊” (鸡、雉、鹑三物,直去腥藏,勿开臆)。 ☚ 鲊 酿 ☛ 腊臘、臈㊀ la❶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 腊古代十二月的岁终大祭。《风俗通·祀典》:“谨按《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玉烛宝典》:“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时异祭也。”《礼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 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初学记》:“八蜡者,一先啬,二司啬,三农,四邮表畷,五猫虎,六防,七水庸,八昆虫。“秦人自惠文君十二年 (前326) “初腊”, 始皇三十一年(前216)更名腊为“腊平”。汉代则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 “腊日”(参见“腊日”条)。《说文》:“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古时腊与另一项祭祀活动“伏”(参见“伏”条),每每连称作“伏腊”。 ☚ 六宗 腊日 ☛ 腊(臘);[臈]làⅠ ❶ (古代在农历12月里合祭众神)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sacrifices to the gods in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hence the term “sacrificial” for the twelfth moon: ~ 尽冬残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 腊xī[书] Ⅰ (干肉) dried meat Ⅱ ❶ (晒干) dry up in the sun 腊laan ancient sacrifice which took place each (lunar) year shortl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腊岁终之祭。字又作“蜡”。《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祭供品齐备,既娱众神,亦为宴饮之乐。《庄子·庚桑楚》:“腊者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成玄英疏:“腊者,大祭也。”膍即牛胃(俗称牛百叶),胲谓牛蹄。腊之祭品有牛胃与牛蹄,表示牛的内脏、四肢都齐备。这些东西不是必然要放在一起的,故可散;但从祭礼上说,又是必需的,故不可散。《礼记·杂记》:“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腊干肉。《释名·释饮食》有腊字释名。腊与脯有别,《周礼·天官·腊人》郑《注》曰:“大物薄析叫做脯,小物全干叫做腊。”《齐民要术》卷8载制腊法: 用鹅、雁、鸡、鸭、凫、雉、兔、鸽、鹑、鱼等肉,在腊月作。先将收拾好的肉以豉、葱、姜、桔皮、米,和煮过的牛羊骨汁浸四五日,待味彻,置箔上阴干,再“火炙熟搥”。另有脆腊法: 将肉用白汤熟煮,去掉浮沫,再放釜中用急火煮,最后置箔上阴干之,甜脆异常。 腊là❶ 腊(12画) *腊(臘)〔臈〕là12画 月部 *腊xī12画 月部 〈书〉 腊臘臈là古代形声字。从月(肉),巤(liè)声。韵变如巤蠟镴邋例。本祭名。指冬至后三戌祭百神。现代群众仿蠟简作蜡例,臘也简作腊。现以为规范字。见《总表》。但腊是春秋时代以来的另一字。指干(乾)肉。读xī。腊(臘)在中古以来多指农历十二月,群众有“十冬(指十一月)腊月”的说法。如:腊八(指十二月初八)粥|腊肉(指腊月或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腊臘★繁◎常★常◎次臘,形声,从月(肉),巤(liè)声,读là,本义为古代年终或农历十二月举行的对鬼神的一种祭祀。举行这种祭祀的月份叫腊月,祭祀的当天叫腊日。引申为冬季腌制的肉类。腊,形声,从月(肉),昔声,本义读xī,干肉。近代俗字、《简化字表》把“臘”简作“腊”,用义近字代替。 【辨析】 ❶“腊”与“臘”不是等义简繁字。 ❷用于干肉义,台湾读xí。 【构词】 腊菜(臘菜)∣腊梅(臘梅)∣腊月(臘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