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腊八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腊八粥

腊八粥

汉族民间故事。流传在河北省一带。故事写很早以前有一家三口人,老夫妻和一个儿子。老夫妻终年勤劳度日,家中粮满囤,有吃有穿。可是十岁的儿子不学好,终日好吃懒做,父母的话不放在心上。长大后更加贪玩,不务正业。娶了一个媳妇也和他一样,小夫妻躺在父母创造来的财富上享福,从不劳动。不料,父母相继去世,临终留下了: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地上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的遗言。然而小夫妻不放在心上,他们仍然坐吃山空,很快便将家产败光了。小俩口房子露天,囤中无粮,冬天一到,冻得哆嗦,饿得眼发花,只好抖抖囤底。到腊八那天弄一把杂粮熬点粥喝了。此时他们才想起了父母的话。但是已经晚了,终于被冻饿而死。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教训,每到腊月初八,家家用杂粮熬粥,就叫“腊八粥”。目的是劝后人记住这个故事,做一个勤劳的人。见《箭射山门》。

☚ 猴子为什么住到山上   腊梅花和“索胡尔孛” ☛

腊八粥

 在我国广大农村,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用米、麦、大豆、豆腐、肉类、蔬菜混合熬成的“腊八粥”。这是啥意思呢?
 


 远在北宋时期,八百里伏牛山里,有老两口和一个娃过日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虽然年过六十,还是天天鸡叫起床,扫地拾粪;天明下地,精心耕耘。八亩坟园地年年五谷丰登。粮食囤年年装得冒尖还得卖出点儿。院里呢?树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鲜果,四季不断。一家吃喝以外,还能换回不少银两,那日子真是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节比一节甜。村里人问他:“你家种有摇钱树,日子过得恁舒坦?”老头笑笑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因为老汉天天早起,人们送他个外号——“打鸣鸡”。
 老婆呢?是个勤俭的治家人。一天三顿饭,精打细算,闲月吃稀,忙月吃稠。平时多把菜,省把面,邻居们说:“您家囤尖缸流的,恁抠搜干啥?”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饱时想饿时,丰年想欠季。”老婆不仅吃的俭省,穿的也节约。做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照样穿。一身粗布棉衣能干干净净穿十几年,老两口和儿子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常常拿出余钱剩米,周济左右邻舍。又有人问:“您家业不大,咋过的恁滋润,是不是藏个聚宝盆?”老婆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因为老婆不抛米洒面,不轻易花钱,邻居们称她“不漏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那娃儿已经十七八了。这个娃儿虽说长得五大三粗挺壮实,可就是跟爹妈不一样。从小就是槽上吃食,橛上蹭痒。长大了也是饱吃闷睡不干活。街坊送他外号叫“瞌睡虫”。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有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知道自己老了,就对娃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如自己争气保险啊!你往后甭光睡了,也得学会种庄稼过日子啊!”瞌睡虫哼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扔。照样睡他的懒瞌睡。
 不久,老两口又给儿子成了家。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拿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整天扔馍块,泼剩饭,挥霍浪费,人送外号“没底锅”。
 有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叹土已围着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儿媳妇:“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得长,粗布衣裳穿得久,嫌吃嫌穿没吃穿,过日子可得会精打细算啊!”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两口同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两口叫到跟前,嘱托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男当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说罢,老两口一同下世去了。小两口看着囤里粮食缸里米,男人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再看看被满床,衣满箱,女人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月西偏。”小两口一唱一和,谁也没把二老的教诲记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坟园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袜,一天烂一天。树叶一青一黄,燕子飞来飞去,一年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没收,家里吃穿将尽。春夏过去,秋冬又来,小两口呆在屋里,只得忍饥挨饿了。好心的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两口面上,这家给一块馍,那家端一碗汤。于是,小两口又在想:“这样也能混时光。”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越来越冷,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大雪封门,北风呼啸,小两口偎在一起“筛糠”,肚里没饭,身上衣单,命在旦夕。他俩眼盯着地,手扣着墙,忽然发现地缝里有几粒米、麦、杂粮,墙缝里塞几根干菜、玉秸。这可是宝贝呀,一米救三荒,快放到锅里去煮,把最后的一把铺草也拿来填到灶膛里,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米粥。有大米、小米、黄豆、玉米、萝卜叶、芝麻叶、红薯叶,凡是能充饥的全丢进了锅里。小两口这时想起了二老说的话,可是已经晚了。腊七腊八,出门冻个大疙瘩。小两口悲切切地一人盛了一碗杂七杂八粥。端起来刚吃了几口,一阵大风刮来,由于房破年久失修,被风刮倒了。等邻居们冒雪赶来,扒开房子一看,小两口已经死了,每人身边放着半碗杂八饭。
 从此,每年到了腊八这天,人们就也熬这样一锅粥让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这回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从宋、元、明、清,直到现在。由于熬这粥是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就叫它“腊八粥”。

腊八粥 - 可可诗词网

腊八粥

 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道非常特殊的美食,即是《侠客行》中的腊八粥。
 神秘的侠客岛,邀请众多武林高手前去喝腊八粥,众人各自深具戒心。唯有石破天大智若愚,一上岛就将为他准备好的四盘点心吃了个干净,一壶清茶也喝了大半。
 喝腊八粥,别人都在疑惧,又是言语相讥,又是出手示威。石破天还是如同一个旁观者局外人,毫不理会别人,稀里呼噜地喝了起来。
 腊八粥是有些古怪的美食:
 龙木二岛主敬了三杯酒后,龙岛主左手一举。群仆从内堂鱼贯而出,各以漆盘托出一大碗、一大碗热粥,分别放在众宾客面前。
 群雄均想:“这便是江湖上闻名色变的腊八粥了。”只见热粥蒸气上冒,兀自一个个气泡从粥底钻将上来,一碗粥尽作深绿之色,瞧上去说不出的诡异。本来腊八粥内所和的是红枣、莲子、茨实、龙眼干、赤豆之类,但眼前粥中所和之物却菜不像菜,草不像草,有些似是切成细粒的树根,有些似是压成扁片的木薯,药气极浓。群雄均知,毒物大都呈青绿之色,这一碗粥深绿如此,只映得人面俱碧,药气刺鼻,其毒可知。
 高三娘子一闻到这药味,心中便不禁发毛,想到在煮这腊八粥时,锅中不知放进了多少毒蛇、蜈蚣、蜘蛛、蝎子,忍不住便要呕吐,忙将粥碗推到桌边,伸袖掩住鼻子。
 龙岛主道:“各位远道光临,敝岛无以为敬。这碗腊八粥外边倒还不易喝到,其中最主要的一味‘断肠蚀骨腐心草’,要开花之后效力方着。但这草隔十年才开一次花。我们总要等其开花之后,这才邀请江湖同道来此同享,屈指算来,这是第四回邀请。请,请,不用客气。”说着和木岛主左手各端粥碗,右手举箸相邀。
 众人一听到‘断肠蚀骨腐心草’之名,心中无不打了个突。虽然来到岛上之后,人人都没打算活着离去,但腊八粥中所含毒草的名称如此惊心动魄,这龙岛主竟尔公然揭示,不由得人人色为之变。
 腊八粥不仅是美食,而且又是难得的大补之极品。虽然腊八粥的名声在外有些不好听,但腊八粥自身却绝无问题。众多武林高手不敢喝,不愿喝,或者喝着觉得有异味,那纯粹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西门观止道:“不敢,在下昔年此等小事,在中原或可逞狂于一时,但在二岛主眼中瞧来,直如童子操刀,不值一哂。”
 龙岛主道:“西门先生太谦了。尊驾适才所问,我二人正欲向各位分说明白。只是这粥中的‘断肠蚀骨腐心草’趁热而喝,效力较高,各位请先喝粥,再由在下详言如何?”
 石破天听着这二人客客气气的说话,成语甚多,倒有一半不懂。饥肠辘辘,早已饿得很了,一听龙岛主如此说,忙端起粥碗,稀里呼噜地喝了大半碗,只觉药气刺鼻,入口却甜甜的并不难吃,顷刻间便喝了个碗底朝天。
 群雄有的心想:“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徒逞一时之豪,就是非死不可,也不用抢着去鬼门关啊。”有的心想:“左右是个死,像这位少年英雄那样,倒也干净爽快。”
 只听得张三说道:“兄弟,这里有些客人好像不喜欢这腊八粥的味儿,你若爱喝,不妨多喝几碗。”石破天饿了半天,一碗稀粥原本是不足驱饥,心想反正已经喝了,多一碗少一碗也无多大分别,斜眼向身边席上瞧去。
 附近席上数人见到他目光射来,忙端起粥碗,纷纷说道:“这粥气味太浓,我喝不惯。小英雄随便请用,不必客气。”眼见石破天一双手接不了这许多碗粥,生怕张三反悔,失去良机,忙不沓地将粥碗放到石破天桌上。石破天道:“多谢!”
 一口气又喝了两碗。
 石破天不会做假,他是最本色的真人,而且他也是一个厨艺极高的美食家。他一口气又喝了数碗,说明这腊八粥的味道一定不会错的,誉之为美食,决不虚妄。

腊八粥làbāzhōu

东北民俗,用大米、黄米、小米、高粱米加上红小豆、大枣、核桃仁、红糖一起煮成的粥:东北的腊月是最冷的时节,而腊八又是腊月里最冷的一天,素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民谚。所以,每逢腊八,农家的主妇们便早早起床,刷好大铁锅,点燃红红火火的灶火,开始熬煮~,一则为了过一个传承已久的腊八节,二来也为了粘住要“冻掉”的下巴。(迟秀才《老乡话东北》)

腊八粥

夏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宋吴自牧《梦粱录》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按: 腊八粥又名“七宝粥”。十二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以为供佛之用。后亦通行于民间。宋周密《武林旧事》:“八日,则寺院及家人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làbāzhōu

旧时寺院于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初八日释迦牟尼成道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其粥称腊八粥。关仁山《九月还乡》:“每年腊月初八喝过~,杨双根还要将存储了一年的小麦拿出来,淘洗晒干,背到磨房碾成面送到九月家。”|毕淑敏《红处方》:“蔡冠雄说,这您就外行了。中药不像西药,它是各种复杂成分的集合体,就像黏糊糊的~,没法分析清楚。”

腊八粥là bā zhōu

农历腊八这天用米、豆、枣等熬成的粥。传说腊八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用香谷和果实煮七宝五味粥供佛,民间亦效法煮粥斋僧或互相馈赠,相沿成俗。例见“腊八”条。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飯食部 > 粥 > 臘八粥
臘八粥  làbāzhōu

亦稱“佛粥”。宋時於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浴佛,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子、栗子等和米熬粥,叫做臘八粥。謂可避邪、祛寒、郤疾病。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寳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臘月]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紅村景物新。”清·汪汲《事物原會·臘八粥》:“《譬喻經》謂諸穀米果煮粥,取避邪、祛寒、郤疾病。”

腊八粥

腊八粥

在我国广大农村,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用米、麦、大豆、豆腐、肉类、蔬菜混合熬成的“腊八粥”。这是啥意思呢?


远在北宋时期,八百里伏牛山里,有老两口和一个娃过日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虽然年过六十,还是天天鸡叫起床,扫地拾粪;天明下地,精心耕耘。八亩坟园地年年五谷丰登。粮食囤年年装得冒尖还得卖出点儿。院里呢?树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鲜果,四季不断。一家吃喝以外,还能换回不少银两,那日子真是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节比一节甜。村里人问他:“你家种有摇钱树,日子过得恁舒坦?”老头笑笑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因为老汉天天早起,人们送他个外号——“打鸣鸡”。
老婆呢?是个勤俭的治家人。一天三顿饭,精打细算,闲月吃稀,忙月吃稠。平时多把菜,省把面,邻居们说:“您家囤尖缸流的,恁抠搜干啥?”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饱时想饿时,丰年想欠季。”老婆不仅吃的俭省,穿的也节约。做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照样穿。一身粗布棉衣能干干净净穿十几年,老两口和儿子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常常拿出余钱剩米,周济左右邻舍。又有人问:“您家业不大,咋过的恁滋润,是不是藏个聚宝盆?”老婆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因为老婆不抛米洒面,不轻易花钱,邻居们称她“不漏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那娃儿已经十七八了。这个娃儿虽说长得五大三粗挺壮实,可就是跟爹妈不一样。从小就是槽上吃食,橛上蹭痒。长大了也是饱吃闷睡不干活。街坊送他外号叫“瞌睡虫”。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有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知道自己老了,就对娃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如自己争气保险啊!你往后甭光睡了,也得学会种庄稼过日子啊!”瞌睡虫哼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扔。照样睡他的懒瞌睡。
不久,老两口又给儿子成了家。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拿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整天扔馍块,泼剩饭,挥霍浪费,人送外号“没底锅”。
有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叹土已围着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儿媳妇:“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得长,粗布衣裳穿得久,嫌吃嫌穿没吃穿,过日子可得会精打细算啊!”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两口同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两口叫到跟前,嘱托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男当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说罢,老两口一同下世去了。小两口看着囤里粮食缸里米,男人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再看看被满床,衣满箱,女人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月西偏。”小两口一唱一和,谁也没把二老的教诲记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坟园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袜,一天烂一天。树叶一青一黄,燕子飞来飞去,一年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没收,家里吃穿将尽。春夏过去,秋冬又来,小两口呆在屋里,只得忍饥挨饿了。好心的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两口面上,这家给一块馍,那家端一碗汤。于是,小两口又在想:“这样也能混时光。”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越来越冷,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大雪封门,北风呼啸,小两口偎在一起“筛糠”,肚里没饭,身上衣单,命在旦夕。他俩眼盯着地,手扣着墙,忽然发现地缝里有几粒米、麦、杂粮,墙缝里塞几根干菜、玉秸。这可是宝贝呀,一米救三荒,快放到锅里去煮,把最后的一把铺草也拿来填到灶膛里,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米粥。有大米、小米、黄豆、玉米、萝卜叶、芝麻叶、红薯叶,凡是能充饥的全丢进了锅里。小两口这时想起了二老说的话,可是已经晚了。腊七腊八,出门冻个大疙瘩。小两口悲切切地一人盛了一碗杂七杂八粥。端起来刚吃了几口,一阵大风刮来,由于房破年久失修,被风刮倒了。等邻居们冒雪赶来,扒开房子一看,小两口已经死了,每人身边放着半碗杂八饭。
从此,每年到了腊八这天,人们就也熬这样一锅粥让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这回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从宋、元、明、清,直到现在。由于熬这粥是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就叫它“腊八粥”。
☚ “莼鲈之思”的典故   煎饼卷大葱的传说 ☛
腊八粥

腊八粥

节日食品。腊八,腊月八日,即农历十二月八日。此日为浴佛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日 “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梁录》曰: 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后通行于民间。所谓“七宝五味”,各地各家都有差异。

☚ 糂   䉽 ☛
腊八粥

211 腊八粥

又称“八宝粥”。是用8种谷类和果料熬成的粥。传统制法为:黄米、大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枣等,加水熬煮成粥。我国食用腊八粥的历史悠久。相传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寺院取新谷果制粥供神。明代,它是皇帝赏赐大臣的一种粥食。至清代已成为民众节令小吃,且用料也不甚讲求,今日则更随便了。

☚ 八宝粥   燕窝粥 ☛
腊八粥

腊八粥

传统节日粥品。又名“五味粥”、“七宝粥”。因腊日 (十二月初八日)所食,故名 “腊八粥”。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习俗,叫“腊”。迄秦,才把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腊八为祭日,但此时尚未形成喝“腊八粥”的食俗。有文字记载的腊八粥始于宋代,其来源与佛教有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一牧女以杂粮掺杂野果,用清泉熬成粥将他救醒。释迦牟尼食毕于菩提树下修道苦思,十二月初八日成佛。佛道徒称此日为“佛成道节”。每至是日,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女在佛座前献“乳糜”粥。宋代,腊八日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以 “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作粥”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供佛。明代,腊八粥是皇帝赐给朝臣的佳品。清代腊日喝粥更盛,《燕京岁时记腊八粥》就记有腊八粥的原料和制法,即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营养价值高,俗谓可以延年益寿。

☚ 花糕   长寿面 ☛
腊八粥

腊八粥

宋元明清时期宫中农历十二月八日吃的一种粥。相传腊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门徒们皆以米及果物煮粥供奉。唐代已有此俗。北宋时,汴京 (今河南开封) 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遂有此称 很快演变为民俗,并行于宫中。这种粥系以胡桃、松子、柿、栗,以及江米、黄米、豆子等加在一起而煮成的。元代僧侣吃红糟粥,官员吃朱砂粥,宫中也有食腊八粥之举。明代,于几日前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日上,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清代此俗更盛。腊八日,清廷派王公或大臣到雍和宫监视煮粥供佛,宫内则在皇帝御中正殿佛堂前的小金殿里,由御前大臣供奉,众喇嘛在殿外诵经,以示祛灾去难。上等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并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红糖、白糖,以及葡萄作点缀,做功相当精细与考究。清宫于雍和宫熬的六锅粥,依次为供佛用,进宫食用,赏赐王公大臣和大喇嘛,赏赐文武百官,赏赐雍和宫众喇嘛,施舍百姓之用。清宣宗有 《腊八粥》 诗以咏之。内廷主位也常于腊八日煮粥,其制法为: 主料有大米400克,红小豆400克,小枣200克,薏仁米100克,糯米200克,莲子50克,百合根50克; 煮好后,再加入葡萄干、青梅、清水,再熬约30分钟; 食用时在粥面上撒入核桃仁、去皮西瓜籽、山楂和白糖。民间腊八吃粥之俗沿袭至今。

☚ 汤饼   宵夜果子盒 ☛
腊八粥

腊八粥Labazhou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习俗在这一天吃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初只煮红小豆,宋时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合煮的。据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粥 “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 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 以作点染,”其起因相传源于佛教。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佛门弟子于腊八日举行诵经活动, 并用干果、杂粮煮成 “腊八粥”, 后传至民间。今北京、东北、胶东、江浙、西北、皖中等地区,仍保留此习俗。

☚ 中国重要的祭祀活动   天坛 ☛

腊八粥

以多种谷物、果疏混合煮成的一种粥。原为佛教节日(农历腊月初八,传说中的释迦牟尼成佛日)供品,后在中国发展为僧俗共赏的腊八节应节食品。印度等佛教国家仍有腊八日熬粥供佛习俗。泰国称之为“国粥”。

腊八粥

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相传起因与释迦牟尼得道有关。详见“腊八”条。清代,天津熬制腊八粥主要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近人熬制腊八粥的原料也多达十几种,如:江米、黄米、黍米、红枣、葡萄干、栗子、花生、菱角米、绿豆、江豆、小豆。小料有青丝、桂花、果脯、杏脯、山楂等。

腊八粥

传统节令饭食。在农历的腊月初八,全国各地都要吃腊八粥。黄河流域吃腊八粥之俗,古已有之。腊八粥源于佛教习俗。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这天寺庙里僧众把募化来的各色米粮杂豆合在一起煮成粥以供佛,或施舍给穷人乞丐。于是流传到民间,也仿效这个样子。《东京梦华录》里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所谓“七宝”,指菱米、栗子、白果、莲子、杏仁、红枣、桂圆肉;五味指白豆、绿豆、赤豆、云豆、扁豆。也有的地方做腊八粥用红米、黄米、粳米、小米、薏仁米、高粱米、大麦仁、芡实(鸡头米),以符“腊八”之意。广大农村吃腊八粥多不很讲究这些,只豆米凑够八样即可煮熬而成。

腊八粥la ba zhou

laba porridge(rice porridge with beans,nuts and dried fruits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