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机械化效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机械化效益

(三)机械化效益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 不仅在开垦荒地, 扩大耕地面积, 农机农艺结合, 提高耕作水平, 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也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开垦荒地, 扩大耕地面积。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 首先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 主要依靠机械力量, 全省(含农场) 开垦了560万公顷荒地,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耕地面积相比, 等于多开出了一个 “黑龙江”,这对保证全省人口的吃饭和每年向国家提供数10亿公斤商品粮起了重大的作用。
机械开荒, 一年可以在3个季节进行, 即开春荒、伏荒和秋荒。伏荒质量最好, 春荒可以当年种,当年收, 当年见效。1979年全省农村机械化开荒点,共开荒地12.96万公顷, 当年播种4.7万公顷, 生产粮食3500万公斤, 收入2 145万元, 占当年投资的45%, 其中富锦县5个机械化开荒大队, 共开荒6200公顷, 春开春种5 467公顷, 产粮300万公斤, 总收入185万元, 占国家投资275万元的67%。
2.改革耕作栽培制度, 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栽培技术。小麦、亚麻实行深耕平播, 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扣种、一犁挤、对犁豁、原垅等粗放的种法, 使小麦每亩保苗株数从10多万株, 增加到30多万株。大田垅作耕种也有了根本性的改革。机械深翻; 秋翻秋施肥; 秋翻秋起垅; 播前、播后镇压, 平播后起垅; 趟梦生等项作业, 改变了过去的浅耕、粗种的耕作栽培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应黑龙江省自然特点的以机械深松为主体,“松、翻、耙、播、管” 相结合、垅作平作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使全省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走向了精耕细作, 特别是对抗旱保苗效果更为显著。
3.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成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使用新旧农具对比, 每个劳动力, 每天完成的工作量, 能提高0.5~6倍。使用机引农具, 比旧农具能提高6~29倍。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农业生产赢得了农时, 能播在 “高产期”, 收获在 “最佳期”, 有效地保证了丰产丰收。友谊农场5分场2队, 用从美国引进的先进机械作业, 从整地、播种、中耕到收获全部机械化, 小麦用喷灌机灌溉, 做到了旱涝保收。1978—1985年,8年平均, 每个农业工人耕种79公顷耕地, 高出一般农民30多倍; 生产粮豆211 593公斤, 人均创产值77 333元, 平均高出一般农民10倍到几十倍。
农村一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生产队, 也创造了高于一般生产队几倍的劳动生产率。甘南县音河公社兴十四大队,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79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5万公斤, 为全省平均数的3倍。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 1979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后, 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 从425人减少到100人,平均每个劳力产粮17 460公斤。桦南县幸福乡“五一”村, 是全省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试点队, 1985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从600人, 减少到60人,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从3 100公斤增加到37 500公斤。
机械化生产和手工劳动相比, 作业成本也有明显的下降。据1957年在全省9个拖拉机站调查, 机耕0.06公顷小麦费用32元, 畜耕47元, 比机耕高47%。机耕0.06公顷谷子费用6元, 畜耕10元, 比机耕高66%。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 1979年采用机械作业, 减少役畜, 一年节约生产费用4万元。
4.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农村将近1/2的劳畜力从田间种植业中解放出来, 转向林牧副渔工等各业生产, 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农业生产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械化运输为加速农村市场经济流通提供了条件,农业机械化在村屯建设、农村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1995年全省农村掌握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新一代农民已有近百万人, 他们既会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 又懂科学种田, 是农村发展商品经济,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大大促进了农村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 (二)   二、发展历程 ☛
000072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