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坚持走好三条路子,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条路子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没水的地方走旱路;水路和旱路都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
(1)有水的地方走水路。要积极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甘肃大部分地区干旱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有水就有农业,有水就有一切;没有水许多地方十年九旱,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农业又怎样发展呢?这条路,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已横下一条心,再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如象引大入秦那样,历时18年,耗资10多亿元,终于在1994年10月1日总干渠建成通水。
(2)没水的地方走旱路。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旱作农业。修“三田”(梯田、砂田、沟坝地),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三田”虽不如水地增产效益高,但只要不遇到特大干旱,一般可增产50%至一倍以上,而且在这些地区,一般人均占有土地相对较多,修“三田”工程技术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的建筑材料,便于发动群众大力兴办。有立竿见影,费省效宏的实效,已经实践证明是甘肃黄河以东,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稳定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唯一有效途径。
(3)水路旱路都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对一部分偏远山区及高寒阴湿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行移民去河西,或在本地区新灌区安置。这样做了,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地负担,另方面可以促进移民区的开发建设,90年代中后期,甘肃将有计划地开垦疏勒河地区,移民将有计划地扩大、加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