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制糖工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制糖工业

(三)制糖工业

四川省早在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就开始生产蔗糖。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内江引甘蔗试种,效果很好。从此,糖业生产就扩展至沱江流域一带。至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种蔗遍及全川120余县,常年面积达8.6万多公顷,糖坊、漏棚和冰铺达三四千家。但制糖方法十分落后,全系石棍榨蔗、铁锅熬糖的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出糖率低。到1949年,四川尚无一家机械化糖厂,食糖产量仅2.4万吨。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改造土糖坊的同时,对旧中国搞的半途而废的资中银山糖厂,进行修复设备,恢复生产,到1954年该厂达到日榨5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四川第一座机械化制糖工厂。“一五”期间,还建设了机械化内江糖厂,于1956年投产,日榨甘蔗1 000吨,产糖100多吨。从1958年起,四川制糖工业由沱江流域的老基地逐渐扩展到岷江、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金沙江和安宁河一带,先后建成犍为、白沙、合川、米易等20多座机制糖厂 ,基本上实现了制糖机械化。总的看,新中国成立后,四川蔗糖生产经历了4次大的变化:
❶1954—1956年,甘蔗种植面积由4.3万公顷下降到3.6万公顷,食糖产量由11.2万吨下降为5.8万吨;
❷1957—1962年,甘蔗种植面积由4.1万公顷下降到1.5万公顷,食糖产量由10.3万吨下降到1.3万吨,还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
❸1966—1969年,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分别由3.5万公顷、10.1万吨,下降到3.4万公顷、7.53万吨;
❹1974—1980年,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在1974年的5.8万公顷、15.3万吨的基础上连续下跌,到1980年又恢复到4.6万公顷、17.3万吨,产糖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到1983年,全省正式生产的31座机制糖厂中,千吨和千吨以上的大型糖厂7座,500吨中型糖厂21座,200—300吨小型糖厂3座;总日榨甘蔗1.96万吨,年产机制食糖能力达19万吨左右。但进入80年代以来,虽然加工能力逐年增加,食糖产量却仍徘徊于15万—17万吨之间。到1990年,食糖产量达到15.97万吨,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仅增长26.5%。四川甘蔗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散二低”,即种植分散,单位面积产量低、甘蔗含糖份低。今后在甘蔗生产和制糖工业发展上,应采取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渡口市、凉山州新蔗区的生产布局,方可望出现新的局面。

☚ (二)酿酒工业   (四)制茶工业 ☛
000046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