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1.调整、改革专业设置。
(1) 压缩、改造“长线”专业。1989年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暂停了兽医专业的招生,将兽医专业调整为兽药学和临床兽医两个专业,畜牧业经济及管理专业调整为农牧业供销和农业会计两个小专业,1992年河南农大把农业环保、农业经济、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园林等专业改造为环境监测、农经管理、微生物、食品工程、风景园艺专业。1993年,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将原畜牧专业改建为动物产品生产与贸易专业。
(2) 拓宽原有专业口径,辐射出新的专业方向。河南农业大学除农业经济、植物保护、果树专业,又增加了乡镇企业管理、生物资源利用、观赏园艺等专业。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除农学、畜牧专业又先后设置烟草、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良种繁育与经营四个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原农学、果蔬和淡水养殖专业的基础上,分别辐射出种子繁育、特种经济植物、园艺观赏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等专业。
(3) 根据社会需要,增设一些应用型“短线”专业。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增设了农产品加工、农业微生物、农业环境与保护、兽医公共卫生、烟草加工与管理、观赏园艺、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土地管理、烟草工程、农业经贸、发酵工程、机械制造、经济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设备管理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农村金融、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生物化工、乡镇企业管理、蚕桑等本科或专科专业。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增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经济、商贸英语、食品工艺与管理、果品生产与贸易、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电算化(辅修)、发酵工艺、计算机信息管理、食品包装与装潢、市场营销等专业。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增设了食品检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增设了药用植物、牧医师资、英语、企业管理工程、微机应用、经济动物养殖、茶叶加工与经营等专业。
2.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截止1995年,河南农业大学共为国家培养本科生8 298人,专科生1 762人;百泉农专共为国家培养专科生5 108人,中专生1 447人;郑州牧专毕业专科生1 251人,中专生1 634人;信阳农专毕业大中专学生4 309人;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中,洛阳农专共为国家培养普通专科毕业生2 725人。
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各校都普遍开展了各种成人教育:函授、实用人才、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大学后教育等,尽可能地挖掘办学潜力,为社会作贡献。河南农学院的函授教育开始于1962年,在农学、植保两个专业开办函授专科,学制三年,招生450人。1965年又招了一届,并在校外建立了10个函授辅导站。“文革”中函授停止招生。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恢复函授本、专科教育。当年招收农学、农经、植保、林学四个专业的专科生599人,到1995年,共毕业本、专科生2 430人。
河南高等农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62年。1978年,河南农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工作。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招收作物栽培和造林学研究生班。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随后每两年均有增加。到1995年河南农业大学共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共毕业硕士研究生230人。
为了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河南农业大学从1982年起就设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生科,制定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对研究生采取学习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指导小组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从研究方向、课题内容、试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各方面给予切实指导,严格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程序,确保了研究生的质量。
河南农业大学还积极创造条件,招收国外留学生。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培养造林学博士研究生。此后,又开办了秸秆养牛国际培训班。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畜牧和农村能源专业开展了招收留学生工作。
随着形势的变化,河南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
❶打开人才通往农村的路子,实行定向招生;
❷招收自费生、委培生;
❸招收实践生;
❹成人教育单独招生;
❺举办各种农村实用人才班。
3.师资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原有高等学校教师采取全部“包下来”留用的政策,保存了一部分水平较高的教师。当时,河南大学农学院共有教师31人。随后,采取从外地聘请、通过省政府选调、学校自己培养等措施,壮大了师资队伍。到1957年,河南农学院共有教师14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33人,助教98人。1957年的“反右派”把许多教师错划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的知识分子,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有步骤地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各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有了较大发展。
河南高等农业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❶给教师们更多的关心和体贴。重视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校(院)系(处)级领导工作;对解决教师的“农转非”、两地分居、子女上学入托等问题给予优先考虑;解决住房问题。
❷制订培养规划,完善培养制度。
❸千方百计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❹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现岗教师的提高。
❺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教师成长。
4.科技兴农与科技扶贫。1978年以来,河南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小康村建设”,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学科门类齐全、梯队结构完整、研究成果先进等优势,投身于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的主战场,谱写了科技扶贫的新篇章。1984年河南农大开始了南召县鸭河小流域实验区综合开发治理总体规划,开展畜牧养殖、果品栽培、生态环境改良等27项研究。共建立科技基地50处,推广良种60个,推广技术19套,培训人员16 000余人,完成论文29篇,该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河南农业大学派出34人的科技扶贫团进驻新县,与当地政府紧密结合,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推广杂交水稻、板栗低产园改造、猕猴桃系列开发、蔬菜实用菌栽培、发展畜禽养殖等十多个开发项目,先后引进各类农作物和畜禽良种29个,建立23个科技示范点,培训人员12 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两万册,推广种、养、加工实用技术10类101项。扶贫开发项目水稻示范开发区最高亩产达835公斤,板栗高产示范园产量比对照园增产77%~130%。
1990年以来,河南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号召,集中科技力量投入黄淮海平原开发。1990年,信阳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在新县戴嘴乡定点扶贫,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1992年成立了科技兴农领导小组,专门领导协调这项工作。1992年以来,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多次派教师到洛宁县开展支农扶贫,为丘陵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河南农业大学先后承包了通许、许昌、长葛、商丘、民权、睢县、南阳等地农业综合开发、汝南砂礓黑土、夏邑盐碱地综合治理,以及小麦、玉米各66万公顷高产开发项目。经过学校广大科技人员、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试区内初步实现水、土、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