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指示精神,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生产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复种指数、推广杂交种为主以达到高产为目的。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扩大,占用农田增加,粮食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区委、区政府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提出“稳定总产,提高单产”的粮食生产方针,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优质、高效、高产。 (1)粮食生产。经受住了各种自然灾害和耕地日趋减少的考验,实现了单产不断提高,总产基本稳定。粮田面积逐年下降,1995年为8 148公顷,比1985年、1990年分别减少33%、18%,粮食公顷产由1980年的6 225公斤到1988年突破7 500公斤,1995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0 380公斤,比1990年净增1 500公斤,比市平均水平高360公斤,总产达到8.46万吨,比1990年减少4.7%。全区粮田复种指数已达164%,比198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蔬菜生产。为满足首都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朝阳区采取了品种多样、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在城市建设每年占用大量菜田的情况下,积极在预备菜田区开辟新菜田,1980年以来新开辟菜田0.23万公顷,占全区蔬菜面积的60%以上;二是努力建设现代化高标准菜田,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实现优质、高产、无公害和均衡供应。1987年以来,累计投资7 300多万元在全区0.33万公顷蔬菜田中建设了0.1万公顷现代化、高标准菜田,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如玻璃温室、日光温室等,发展鲜、嫩、细和名优品种,提高了产品档次;三是大力建设蔬菜保护地,1970年,全区蔬菜保护地只有38.4公顷,1980年发展到155.33公顷,1995年仅区属14个乡保护地面积就达到500公顷,占菜田总面积的25%。1995年全区蔬菜占地2711公顷,播种面积5 668公顷,总产22.5万吨,商品菜产量22.0万吨。 (3)畜禽生产。畜牧业完成了由户养向集体规模饲养转化,由散养向规模封闭圈养和笼养转化。在原有68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和44个万只以上规模鸡场的基础上,规模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发展到现有万头以上规模猪场9个,10万只以上规模鸡场2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畜牧生产依靠规模优势,通过技改等手段扩大建设了四个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为降低饲养成本,自配饲料达到50%以上,使全区畜牧养殖业基本经受住了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价格徘徊不前的考验,站稳了脚跟,多次获得市颁发的“金猪杯”、“金鸡杯”奖。1995年上市商品猪27.6万头,鲜蛋1.6万吨。 (4)渔业生产。确立了“稳定水面,主攻单产,科技兴鱼,增加品种”的方针。1980年以后,水产业有很大发展,区属14个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2620万元挖鱼塘400公顷,既使水产养殖业由分散鱼塘向集中和正规化鱼塘发展之,又实现了由草、鲤、鲢鱼三大品种向优质、多品种和科学精养发展,基本建成了以区水产局鱼种孵化场为龙头的万亩优质鱼基地,白鲳等名优品种已达10%。1995年全区养殖水面1 022公顷,水产捕捞量0.9万吨,上市商品鱼0.8万吨。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农村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1)种植业。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区农村把种植业放在农业首位,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白薯等粮食作物和萝卜、白菜、茄子、黄瓜等大路菜。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贯彻“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改善生产条件,在现有土地上下功夫,向单位面积要产量、要效益。1970年粮田面积1 109公顷,粮食总产7 285吨,是全区粮食生产产量最高的一年。与1956年相比,粮田面积减少60%,粮食总产增长37%。菜田面积406公顷,商品菜总量3.1万吨,与1958年相比,菜田面积增加5%,商品菜总量增长79%。蔬菜生产相对受到保护并有发展。1982年菜田面积760公顷,商品菜总量5.1万吨,是蔬菜生产史上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年。近年来农村耕地大幅度减少,种植业已近消失。1992年粮食种植终止。1995年菜田面积303公顷,商品菜总量1.4万吨,蔬菜收入709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56%。 (2)林果业。石景山区农村林业以村镇四旁植树为主,每年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栽植杨树和洋槐树。1981—1982年重点完成南马场水库和金顶山绿化工程。1984年后农村支持大环境绿化,部分农村划出土地由区统一安排绿化。农村注重庭院绿化美化,以雪松、桧柏、月季、黄杨及各种花灌木、草坪装扮周围环境,出现了一批市级和区级绿化先进单位。环境优美的村委会有八宝山、西黄村、五里坨、八角、刘娘府、景阳等,石景山区多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70—1995年全区农村累计植树83万株,保护古树名木103株。 自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农村即有果树生产,但面积较小。1979年果树面积132公顷,主要有苹果、梨、桃和葡萄,1985年开始连片发展,1990年果园面积380公顷,是果树栽培史上果园面积最大的一年。1991年果品总产2 272吨,是果品产量最高的一年。1995年果园318公顷,果产1 281吨,林果业收入17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1%。 (3)畜牧业。石景山农村的畜牧业,猪、鸡以户养为主,是农民家庭的主要副业。合作化后,大牲畜归集体饲养使用。六七十年代养猪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生猪作为商品由国家统一收购,曾发展集体养猪,但仍为传统喂养方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畜牧业自然分散饲养方式,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生猪生产发展较快。1995年累计养猪4.5万头,出售商品猪3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5%和增加1倍。建成两条生猪屠宰线,年屠宰能力5万头。配套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4万吨。生猪产、加、销一体化已初具雏型。养鸡由户养为主改为以集体饲养规模饲养为主。1995年蛋鸡存栏56.2万只,鸡蛋产量6 227吨,比1985年增加1.1倍和2.0倍。始于1956年的奶牛生产,多年平稳并有发展。1992年存栏乳牛844头,1993年牛奶总产3 179吨,是奶牛生产史上最高的一年。1990年后开发奶制品,丰富市场,增加附加值。1995年农村集体经济中畜牧业收入5 34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42.3%,是1990年的3.2倍,是1980年的57倍,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 (4)副业。在以农为主的年代,贯彻“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方针。农村副业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季节性劳力输出、运输、加工、承包小型工程等是农村主要副业,副业收入支持农业发展。1978年农村副业收入383.7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建筑、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农村副业减少。1985年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8.7%,1993年副业统计终止。 (5)渔业。1979年,麻峪村率先开发池塘养鱼,池塘水面7公顷。1995年,全区农村池塘养鱼6处,池塘水面9公顷,均为生产、垂钓两用。总产鲜活鱼35吨,收入20万元。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农村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1)种植业。房山区主产小麦、玉米、水稻。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传统的手工劳动和“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农作物品种已基本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水利设施基本配套。50年代以后耕作制度也逐步进行了改革,由一年一熟发展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进入80年代,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比重上升,蔬菜面积扩大,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995年种植业产值达到3.76亿元,粮食总产3.17亿公斤,比1949年的5650万公斤增长6倍,年平均增长3.8%,平均公顷产9 741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8.3倍。 (2)林果业。新中国建立后,房山区的林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行封造结合,全面推行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提高造林技术和标准,全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部颁标准。据1993年森林资源二类普查,全区有林地面积已达到2.9万公顷,封山育林地3.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7.8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上升到34.44%。在大力开展荒山荒滩造林绿地的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果业,向规模型、集约化发展。到1995年底全区已建成果树基地9 270公顷,干鲜果品产量达到3.4万吨,是1949年的3.1倍。品种优化,质量提高。房山磨盘柿是全国著名的柿子品种,苹果、水蜜桃长足发展,猕猴桃、樱桃等引种成功,仁用杏、板栗、核桃形成万亩规模基地。 (3)畜牧业。房山区传统畜牧业“六畜”并存,饲牧结合,集体饲养大牲畜役用为主,猪鸡户养为主,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改革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畜牧业摆脱了由单纯为种植业服务、从属于农业的副业地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重点发展生猪蛋鸡现代化饲养和山区养羊。通过不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走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相继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发展基地,到1995年全区拥有80个养猪场和143个百头以上规模的母猪场,年提供商品猪18.5万头。20个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个肉种鸡场、5个种羊场、6个奶牛场。畜牧业产值3351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6%,比1978年的17.1%提高17个百分点。 (4)渔业。房山区的淡水养鱼始于1958年,直至70年代仍处于水库捕捞、河汊坑塘粗放养殖状态。进入80年代以后,相继兴建了38个商品鱼基地,开始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转变。同时,开发拒马河流水养鱼及冷泉水养殖虹鳟鱼,形成了具有房山特色的淡水养殖体系,1995年渔业产值715.6万元,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3倍。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农林牧渔,各业兴旺,结构合理,特色凸现。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22亿元,其中种植业2.05亿元,林业0.10亿元,畜牧业2.86亿元,渔业0.31亿元;农业增加值4.47亿元。 (1)种植业。农村改革开放以前,种植业长期以粮为主,粮食产量增长不快,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步进行了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蔬菜、果品、水产生产,促进各业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粮食生产坚持确保种植面积,推行粮田规模经营和农场机械化经营,推广新农艺、新技术,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平原粮食主产区全都实现了规模经营,建立了201个农场,经营1万公顷耕地。划定基本农田2万公顷,保证了粮食生产基本稳定。1987年前,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实现总产逐年增加,1986年粮田面积达到高峰(26 593公顷)。此后逐步减少,依靠单产的不断提高实现总产稳中有升。1995年全县粮田2.14万公顷,粮食总产18.6万吨,公顷产8659.5公斤,与1986年相比,粮田减少19.2%,总产增加15.9%,单产提高43.3%。 蔬菜生产有较快发展。1995年菜田1717公顷,总产9.24万吨,商品率86.8%。表现为: ❶菜田面积扩大,保护地增加,新发展菜田1 070公顷,菜田保护地达到200公顷; ❷种植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增多,80年代蔬菜生产大路菜,90年代反季菜、特菜比重加大; ❸产量增加,效益提高,与1985年相比,总产增加27.6%,商品率提高23个百分点。 (2)林果业。1995年,林木覆盖率达47.6%,是全国绿化先进县。昌平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果树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改革开放后,昌平不断加大林果投入力度,加快果品基地建设,改变了林业生产分散、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1995年,全县果品基地已发展到4000公顷,果品总产量已达4.4万吨,是1985年的2倍。 (3)畜牧业。由原来户养、队办发展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县有规模猪场170个,发展小尾寒羊饲养户1 102户。年产商品猪23.4万头,商品鲜蛋19654吨,鲜奶40478吨。山鸡、鸵鸟、梅花鹿等珍稀动物饲养也已起步。组建了京昌生猪食品联合集团、昌盛肉食品总公司,使畜牧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渔业。昌平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起点高、速度快。1995年,全县养鱼水面已达1 333.33公顷,鲜鱼捕捞量8 126吨。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达到400公顷,总产2 500吨,占全市总产量的90%以上,成为昌平的拳头产品。甲鱼、埃及革胡子鲶鱼等特色品种已开始试养。昌平还组建了水产集团,建有饲料厂、鱼苗场、过冬活鱼库等,使全县的水产养殖业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顺义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发展迅速。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44亿元(现价),相当于1952年0.32亿元(现价)的近50倍。实现增加值12.51亿元,构成为:种植业63.6%、林业0.9%、畜牧业32.8%、渔业2.8%。 (1)种植业。根据本地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了结构调整,由粮、棉、油、菜自然种植发展到以粮、菜为主的计划种植,粮食生产也由杂粮混种发展到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专业化生产。1995年,种植粮食40 070公顷,公顷产11 265公斤,总产45.1万吨,总产相当于1949年8.1万吨的5.5倍。种植蔬菜7 447公顷,公顷产105 000公斤,总产774万吨,总产相当于1949年0.8万吨的近百倍。 (2)林果业。1995年,全县林地达到1.9万公顷,有各类树木1 700万株,活立木蓄积123.4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9.6%。果园4 303公顷,干鲜果总产3.05万吨,其中苹果、梨、桃、葡萄四大鲜果2.78万吨。顺义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三北”地区绿化造林一期工程先进县。 (3)畜牧业。由猪、牛、羊传统散养转向为猪、牛、羊、鸡、鸭规模经营,肉、蛋、奶产量成倍增长。1995年,全县有规模猪场673个,千头规模牛场30个,百万只规模鸡场17个。1995年末畜禽存栏,生猪58.1万头,牛1.8万头,羊9.4万只,鸡490万只,鸭75.3万只。畜禽商品量,肥猪93.4万头、肉牛3.3万头、鸡、鸭2822.8万只,鲜蛋2.7万吨,鸵鸟、驯鹿、山鸡、番鸭等珍稀动物试养成功。 (4) 渔业。从1958年开始人工养鱼,总产只有22.5吨。到1985年才有水面238.53公顷,总产不过55吨。改革开放以后,顺义的水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到1995年,养鱼水面发展到1950公顷,总产达到15 938吨。其中,鲫鲂鱼套养水面发展到400公顷。甲鱼、罗氏沼虾、稻田养蟹等试养成功,使全县的水产养殖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通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五业兴旺。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91亿元(现价),实现增加值8.73亿元。 (1)种植业。通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粮食和蔬菜走上了专业化生产轨道。一是改变种植模式,由粮、菜、棉、油自由种植发展为以粮、菜为主的计划种植;二是改变品种结构,由杂粮混种发展为以小麦、玉米(水稻)种植为主。1995年,全县种植粮食40 569公顷,单产12 728公斤/公顷,总产15.63万吨;种植蔬菜6 187公顷,单产115.7吨/公顷,总产71.56万吨。 (2)林果业。通县在植树造林,平原绿化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5年,全县境内有各种林木1 821.9万株,林木覆盖总面积1.6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1.9%;在果品生产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县共有果园2 960公顷,年产干鲜果品22.01万吨。1986年,通县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3)畜牧业。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畜牧业由传统的农家散养向集体养殖转化。农村改革以来,猪、牛、鸡等由过去的农家散养发展到规模经营生产。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规模饲养的好形势。1995年,全县有规模猪场114个,规模鸡场19个,规模牛场10个;出栏肥猪38.56万头,肉鸡252万只,羊13.22万只,肉牛1.5万头;向首都市场提供商品猪33.2万头,商品鲜蛋1.67吨,商品奶2.24万吨。 (4)渔业。通县处于“九河下梢”,多河富水,地势低洼,形成了众多的天然养鱼坑塘,渔业生产有着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养渔业有所发展,但总产量并不高。1978年,全县养鱼水面仅有333.33公顷,年成鱼捕捞量不足30吨,而且是单一的鲢鱼品种。改革开放以后,渔业生产迅猛发展。到1995年,全县养鱼水面已发展到1 604公顷,捕捞鲜鱼1.24万吨;由生产单一的鲢鱼发展到鲤鱼、草鱼、鳙鱼、鲂鱼、青鱼、罗非鱼、鲇鱼、鳝鱼等十多个品种,丰富了首都的水产品市场。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大兴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 1995年农业总产值为14.1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7倍。粮食产量在粮田减少27.5%(1.2万公顷)的情况下增产40.9%,3.2万公顷粮田总产粮食34.7万吨,耕地平均亩产722.8公斤。农副产品全面增长。 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❶由于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农业内部经济和生态的两个良性循环,在农户内部通过经济互补,解决了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投入乏力的长期困扰问题,畜牧业扩大、投入增加使全县土壤肥力呈现上升趋势,如土壤有机质含量,10年由1.0%提高到1.04%。 ❷初步建成为北京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1995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的农副产品产量为:粮906公斤,菜2 156公斤,肉76公斤,蛋99.8公斤,奶95公斤,瓜果3 343公斤。 ❸在发展商品生产过程中,已初步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全县已有以户营群体为特色的专业村210个,促进了区域化生产。蔬菜生产已形成3个蔬菜乡、两个蔬菜带、10个千亩园的格局;水果生产已形成梨生产带、桃生产带、苹果生产带、葡萄生产带等四大带的格局;以“中国西瓜之乡”庞各庄为核心形成0.33万公顷连片的西瓜种植区。在区域化生产基础上,又初步形成两种集约经营的格局。即以农机耕种,追求规模效益为特点的粮食生产集约经营;以劳动密集,追求单位高产出为特点的瓜、菜生产集约经营。两种集约经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全县农业劳均创收19200元/年。规模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的主体。主要有:标准规模猪场211个;规模蛋鸡场74个,其中30万~40万只鸡位的蛋鸡场25个,存栏420万只左右;奶牛场12个,存栏奶牛11 430头。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速冻鲜食玉米加工,方便面和龙须面加工,蔬菜净菜保鲜及精、粗包装加工,鲜桃罐头加工,西瓜汁加工,生猪屠宰及熟食加工,鸭的屠宰及烤鸭加工等,已起步发展。五是生态农业在大兴扎根开花。1983年开始在留民营搞试点,1985年5月李鹏总理到留民营视察并指出留民营经验可以推广。为落实总理指示,当年大兴县实施了第一个生态建设五年规划,1994年又被国家六部一委定为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之一,实施了八大生态农业工程,形成了集约型粮经结合生态经济类型、集约型农牧复合生态经济类型,产业化经营型绿色食品生态经济类型、社区生态经济类型等四种相融相促又独立存在的生态—经济类型。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中国生态第一村”的留民营生态农场已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林牧协调、种养加一体、贸工农综合经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全场不足千口人经营总收入达1.2亿元。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工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几乎一统天下,同时农业内部结构相当单一,主要是传统的粮食生产。改革开放使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形成了大农业格局,并向高产高效农业跨越。 (1)粮食生产。平谷粮食种植历史悠久,远古时代主要种植谷物,封建社会时期又引进了水稻和玉米。但直到解放前,粮食产量始终很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仅为2.7万吨,公顷产仅为950.25公斤。50~70年代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推行了科学种田,亩产逐步提高,1968年“过黄河”,1973年“跨长江”,总产也不断增加,但长期的“一大二公”和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粮食生产出现了发展缓慢、徘徊的局面。农村改革推动了粮食生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耕作制度革命,实行夏秋两季平播种植,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粮食总产与单产的大幅度增长。从1986年开始,推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不断扩大劳均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90年代,粮田规模经营形式走向多元化。到1995年,全县3.33公顷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化农场、集体农场发展到190家,经营面积1.2万公顷,占全县基本粮田的90%。粮食总产16.9万吨,公顷产12 675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5.4倍和13.3倍。出现了南定福、岳各庄、小峪子等8个吨粮村。 (2) 果品生产。平谷县山区、半山区占全县城4/7强,有较丰富的果树资源。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果品生产并没有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把果品生产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工程来抓,果品生产获得良好发展。80年代初开始,在彻底改造老杂劣果园的同时新建高标准化果园,开发经济沟,果树面积迅速扩大。在经营体制上,实行集体与家庭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最初承包期3~5年,后来延长承包期,新栽果树实行谁栽谁有长期经营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果农的积极性,果品生产快速发展。从1985年起,果品总产跃居京郊之首,占全市果产份额逐渐增大,由16.7%提高到26.3%。到1995年,全县果树面积发展到1.64万公顷,果树865万株;实现果品总产12.3万吨,全县初步形成了大桃、板栗、红杏等八大果品生产基地,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其中以桃生产最具区域规模特色,栽培面积6 700公顷,品种400个,产量达8万吨,批量上市时间连续7个月,在全国县级评比中名列“四项第一”。区域规模种植,促发了全国最大的鲜桃专业市场,销售网络辐射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3)蔬莱生产。平谷种植蔬菜历史较长,但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的家庭种植为主,规模不大效益不高。1949年,全县蔬菜种植123公顷,年产量166万公斤。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不断发展。到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 094公顷,年产量4万吨,成为北京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但在品种上仍以白菜、冬瓜等大路菜为主,效益不高。农村改革后,在“靠高效农业致富,向土地资源要钱”的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的蔬菜生产。1987年,引进日光温室冬菜生产技术后,经不断摸索试验,总结出具有特色的“平谷式的日光温室技术”,蔬菜日光温室栽培农艺的推广,富裕了菜农。许多家庭靠经营一亩日光温室,一年即成万元户。蔬菜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一的大路菜转向为以生产细菜和淡季菜为主,品种选择走向细菜、特菜和高档菜。1995年,全县以温室、大棚为主体的常年保护地蔬菜已达到1 060公顷。蔬菜总产量34.9万吨;形成了8个蔬菜生产专业村,一村一品的模式。蔬菜生产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平谷县一批菜蔬市场的产生,并对周边地区以及东北三省的客商形成了强力吸引,促发了大流通格局和大半径市场的形成。 (4)畜禽鱼生产。平谷的传统养殖业以零散户养为主要形式,主要饲养马、牛、驴等农役用牲畜,家禽家畜饲养数量很小。“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业生产畸形发展。80年代,平谷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推动了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商品率提高,在大农业中比重日益加大。90年代,畜牧业跨入规模经营、工厂化生产、现代化管理时期,初步形成以国有、集体养殖为主,专业户、农户为辅的体系。通过实行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发展战略,畜牧业生产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出现了融产、加、销为一体的养猪、养鸡、养牛、养鸭四大集团。1995年,上市商品猪25.9万头,商品鲜蛋4.2万吨,肉鸡428万只,肉牛2.8万头,商品鱼1.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5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第二产业 ☛
(三) 农业生产 (三) 农业生产经过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以粮、菜、果、副食品四大基地建设和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形成粮、果、菜、畜并重的农业生产格局。进入90年代,粮食总产稳定在16万吨左右,1995年降为14.8万吨。延庆县列为首都的“北菜园”后,菜田扩大,1995年达到3 394公顷,商品菜生产量16.94万吨。果树面积达到1.32万公顷,其中果园4 143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0 254吨,其中苹果占56%。国光苹果1985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苹果第一名,玫瑰红苹果获1994年全国林业部“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养殖业形成“科学饲养、规模化生产、一条龙服务”体系,涌现出一大批示范乡、专业村。1995年规模饲养场发展到131个,出栏生猪10.1万头,肉牛6 921头,羊1.1万只,肉鸡133.7万只、生产鲜蛋1.42万吨,牛奶1.66万吨。渔业已利用水面3 185公顷,水产品总产2 181吨,其中虹鳟鱼50吨,是北京地区虹鳟鱼的主要产地。90年代以来,延庆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四) 农村第二产业 ☛ 00002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