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发展提高阶段1979—1995年
经过试验示范、推广普及, 为全面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1979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四届二次全委(扩大) 会议, 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 必须坚持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实行先富先化, 以化促富, 边富边化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分批推进的指导方针。在实施步骤上, 先化边境地区, 后化内地; 先化山区,后化平原; 先化麦豆作物, 后化杂粮作物; 先化播种、中耕、运输作业, 后化除草和大田收获作业。
根据上述方针, 1979—1981年, 黑龙江省在2067个生产大队开展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试点。试点队充分发挥了机械优势, 精耕细作, 适时耕种; 实行区域化种植, 发挥了主产作物的优势; 实行联片作业,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长年节约劳力1/3左右, 季节性节余劳力2/3左右。1982—1984年, 在甘南县长山公社建华大队, 进行了半农半牧综合机械化试点,采取机械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 调整了产业结构, 提前实现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1983—1985年, 在海伦县荣兴村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中,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 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也获得了成功。
在进行各类试点的同时, 对全省面上机械化, 采取分类指导, 分批推进的方针, 将全省划分为边境地区; 麦豆产区; 杂粮产区和山区、半山区。边境、麦豆产区, 均以麦豆为主产作物, 地多人少, 荒原较多, 资源丰富, 土地连片, 是机械化的重点地区。从1979年起, 集中投放农业机械, 至1981年, 10个边境县 (市) 的农业机械已基本配足, 每台链轨拖拉机负担耕地98.7公顷, 24个边境和麦豆产区县 (市)的拖拉机达到82万多千瓦, 负担耕地175万公顷,平均每千瓦负担耕地2.3公顷, 达到了实现基本机械化的装备水平。田间主要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0%~80%。杂粮产区人多地少, 作物种类多, 耕作方法复杂, 机械化难度大, 采取了放慢速度的方针。38个杂粮产区县市, 374.9万公顷耕地, 1981年有拖拉机139万千瓦, 平均每千瓦负担耕地2.69公顷,装备水平比边境和麦豆产区低。翻地机械化程度达到86.5%,播种和中耕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35.7%和42.8%, 机械收割只有22.2%, 有13个县 (市) 机械收割还是空白。山区、半山区86.4万公顷耕地,地型复杂, 地块分散, 坡度大, 机械配备以中小型为主。1981年, 有拖拉机43万千瓦, 平均每千瓦负担耕地2公顷。机械翻地程度67.3%, 播种、中耕仍以人、畜力为主, 机械化程度分别为30%和35.3%。小麦收割也以人力为主, 13个县 (市) 中有6个县全部使用人力。
1979—1981年采取的分类指导, 分批推进的方针, 推进了农村机械化的发展。1982年, 全省农村拖拉机发展到10.5万台, 机械化程度达68.5%。其中翻地为91.6%、播种为49.6%, 中耕为47.4%, 收割为14.7%, 是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以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机械经营体制由集体经营为主, 转变为以个体经营为主; 机械型号由大中型为主, 转变为以中小型为主; 农业机械化发展, 由分批推进, 发展为全面提高, 到1990年, 全省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5.7万台, 其中农村40.5万台。在拖拉机总数中,小型拖拉机达到36.8万台, 占总台数的80%。90%以上的小型拖拉机为农户所购置。
1991—1995年全省农机战线开展“铁牛杯” 竞赛和“科教兴农机化工程”机制, 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94年, 全省农村农机总作业量已达6亿标亩, 其中农村运输、非田间作业1.8亿标亩; 田间作业4.2亿标亩。机械耕地面积达501.3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为76%; 机翻面积达354.3万公顷, 占翻地面积的91%; 机械播种面积达417.5万公顷, 占整个播种面积的65.6%; 机械分层深施化肥达276.5万公顷, 比1993年增长8.7%; 机械中耕396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为78.2%; 机械收获112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为17.6%。农村60%以上的劳动量已由农业机械承担。到1995年, 全省农村农机总值已达到49.40亿元, 农机净值为38.71亿元。全省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已达465 919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55 095台, 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410 824台。农业机械已普遍应用于农田耕作和林、牧、副、渔业发展及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各个方面。农业机械的增产效益、替代效益、开发效益和增收效益更加明显, 在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995年, 全省农机共取得20项科研成果, 有12项获科技进步奖。论文37篇,专利12项。其中80%已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增加了农机化的科技含量, 提高了农机化生产的水平。特别是深松联合整地机、大型根茬粉碎还田机、“桂林三号” 收获机、玉米脱粒机等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据1995年末统计: 全省农机科研单位创产值3 500多万元, 创收588万元,生产烘干机、烟地犁等10几种产品, 形成了科研成果内部转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