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畜产品产量
1.猪牛羊家禽出栏。
(1) 肉猪。抗日战争胜利后, 民主政府组织城乡人民发展养猪生产, 扩大肉食来源, 到1949年肉猪出栏数143.6万头 (其中农村自食75.7万头), 比1944年增长1.7倍。省内收购供应城市29.3万头。到1957年全省肉猪出栏159.2万头 (其中农村自食80.2万头), 比1949年增长11.3%。
1958年后 “共产风”盛行, 集体养猪饲养管理不善,生猪生产下降, 出栏减少, 1961年全省出栏58.6万头, 比1957年下降63%, 其中农村自食35万头, 比1957年减少56.4%, 供应城市16.2万头, 比1957年减少73%。1962年, 恢复了以私养为主的方针,扶持和鼓励城乡人民发展养猪生产, 到1966年全省肉猪出栏又上升到233.5万头, 比1961年增长2.98倍。其中农村自食66.8万头, 供应城市126.3万头, 同1961年比, 分别增长90.9%和6.8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 农民养猪受限制, 国营农牧场和社队集体养猪管理不善, 瘦弱死亡, 肉猪出栏减少。1970年, 全省肉猪出栏降到159.7万头, 比1966年下降31.6%, 全省肉食供应再度紧张。而后,省革命委员会指示, 在大力发展国营和集体养猪同时, 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社员、国营农牧场职工发展养猪生产。又制定养猪优惠政策, 使生猪生产形势好转, 肉猪出栏量增加, 1979年全省肉猪出栏增加到472.1万头, 比1970年增长1.5倍, 其中农村自食175.4万头, 供应城市221.5万头, 与1970年比, 分别增长2.32倍和1.98倍。
1981年取消了生猪收购加价、奖售等优惠政策,饲料价格上调, 猪粮比价不合理, 加之由省外进肉多, 农民养猪卖不出去, 挫伤了养猪生产积极性, 肉猪出栏量下降。1988年, 肉猪出栏下降到334.8万头, 比1979年下降29%, 其中农村自食140.9万头,比1979年下降19.6%。
1989—1995年, 肉猪出栏稳定增长, 为提高肉猪出栏率, 除了实行收猪换化肥, 公养母猪换化肥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建立24个瘦肉型猪基地, 推广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各地还先后发展一批贸工牧一体化生产线。这些措施推动了生猪生产,增加了肉猪出栏数量。1990年恢复到458.6万头。到1995年猛增到1 000.8万头, 比1998年增长1.99倍, 比1949年增长5.97倍。46年来递增4.3%。1990—1995年年递增16.9%。
(2) 肉羊。羊肉, 是黑龙江省人民主要肉食品之一, 特别是蒙、回等少数民族尤为喜食。新中国成立后, 养羊生产发展, 羊肉不断增加, 全省收购菜羊1952年1.8万只, 到1960年增加5.6万只, 比1952年增长2倍多。1961年收购菜羊价格偏低,影响养羊生产积极性,菜羊收购量下降,到1964年前,全省菜羊收购量一直徘徊在1.84万~1.96万只。1965年菜羊收购价提高20%,到1977年菜羊收购量上升到5.58万只,比1965年2.37万只增长1.35倍。
1978—1985年, 由于羊毛、羊皮收购价格偏低,商业部门又减少羊毛收购量。养羊积极性降低, 农民对存栏的羊只急于处理。但从出栏量上看数量没有下降, 到1984年全省菜羊出栏7.76万只。1985年增加到27.85万只, 比1977年增长3.99倍。出栏量显示增加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自宰自食量增加。
1986—1995年, 肉用羊出栏量迅速增长。这个时期有计划调整良种公羊, 推广大倍稀释精液技术, 广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 建立产羔暖舍, 提高母羊繁殖、羔羊成活率, 推广羊的毛肉增产综合技术, 使羊只总数上升, 肉羊出栏增多。全省肉羊出栏(包括出售和自宰肉用羊) 1990年84.5万只, 1995年增加到182.9万只, 比1990年增长1.16倍, 比1985年肉羊出栏 (包括出售和自宰肉用羊)57.6万只增长2.17倍。10年来年递增12.2%, 成为历史上年出栏肉用羊最多, 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
(3) 肉牛。黑龙江地区古代养牛主要作为肉食,而且由于种植业发展, 大部分黄牛改作役畜 (役牛),一部分老弱残牛作为肉食, 俗称菜牛。随着机械化发展, 黄牛役用减少, 肉用牛比例不断增加, 1985年后以超常速度增长。1985年全省肉牛出栏(包括出售和自宰肉用牛, 下同)7.5万头。到1990年增加到33.8万头, 比1985年增长3.5倍。在多年对本地黄牛改良基础上, 1990后推广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饲养方式, 日增重1公斤以上。各地发展肉品加工厂为龙头企业, 实现贸工牧一体化, 落实各项养牛优惠政策。到1995年全省肉牛出栏139万头,比1990年增长3.1倍, 比1985年增长17.5倍, 10年来年递增率33.9%。
(4) 肉禽。历史上黑龙江省的肉禽主要是淘汰的蛋用母禽与非种用的公禽。到70年代中期开始有少数养鸡户饲养肉用仔鸡。80年代中期以后, 肉用禽出栏迅速增加。1952年全省家禽出栏量为290万只,比1949年112万只增长1.59倍, 到1958年家禽出栏量增加到1 060万只, 比1952年增长2.7倍。而后回落, 1962年仅401万只, 比1958年下降62%。随着种植业粮食生产好转, 肉禽出栏逐渐回升, 到1973年家禽出栏, 达 701万只, 比1962年增长74%。1974—1976年家禽出栏持续增长后, 短暂下滑。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促进了养禽业的发展, 1984, 1985两年家禽出栏数量大幅度增长, 分别达到1 179万只, 1 597万只, 比1976年出栏781万只增长50%~104%。1990—1995年家禽生产出现新飞跃, 出栏再创新水平。1995年全省家禽出栏1.7亿只, 比1985年增长9.77倍, 比1990年出栏增长1.78倍。比1949年出栏112万只增长150倍。46年来年递增11.5%,近5年来年递增22.6%。
2.肉类产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肉类总产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全省猪、牛、羊肉产量, 由1952年3.4万吨, 到1957年达7.2万吨, 增长1.1倍。1978年增长到31.9万吨。比1957年增长4.3倍。从1979—1984年徘徊在29.9万~37.1万吨, 平均年产32.86万吨。
1985年以后, 全省肉类总产量 (包括猪、牛、羊和禽肉, 下同)。稳定增长。由1985年的34.9万吨,增长到1995年135.7万吨, 增长2.9倍, 其中猪、牛、羊肉106.5万吨, 比1985年31.5万吨增长2.38倍。“八五”期间全省肉类总产量年均95.06万吨,比“七五”期间年均总产41.48万吨增长1.3倍。“八五”期间全省肉类总产年递增率19.4%, 比 “七五”期间年递增9.87%, 增长9.5个百分点 (见表5-4-3)。随着猪牛羊肉总产量不断增长, 人均占有量增加, 全省按人口平均猪牛羊肉产量1957年5公斤, 1978年上升到10.3公斤, 到1995年达29.9公斤, 比1957年、1978年分别增长4.98倍、1.9倍。
(1)猪肉。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生猪生产, 逐步提高猪肉产量, 增加城乡人民对猪肉的食用量。在50、60年代市场求大于供的情况下, 不得不凭票供应。1949年肉猪出栏143.6万头折合肉量 (按省食品公司规定每头猪平均折合62.5公斤计算, 下同) 为8.97万吨, 到1979年全省猪肉产量34.9万吨, 增长2.89倍。1983年取消部分有关养猪优惠政策, 养猪效益差, 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到1988年全省猪肉产量降到28.6万吨, 比1979年减少18%。而后调整政策, 贷款扶持养猪专业户, 发展适度规模专业化生产, 推广猪的直线育肥技术, 使猪肉的产量稳定增长。1990年, 全省猪肉产量39.5万吨, 1995年达80.1万吨。比1990年增长1.29倍。比1949年增长7.9倍。46年来年递增4.87%。“八五”期间年递增15.1%, 比“七五”期间递增5.87%增加9.23个百分点。
(2) 牛肉。全省收购的菜牛年际之间相差悬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稳定增长, 特别是到“八五”期间增长量更加明显。据 《黑龙江省志·畜牧志》记载: 1952—1958年平均年收购菜牛9.78万头,折合肉量 (每头75公斤, 下同)0.747万吨。这期间收购菜牛折合牛肉最高年为1956年, 达1.3万吨,而1958年收购菜牛折肉仅0.279万吨。1959—1964年平均每年收购菜牛为1.18万头, 折合肉量0.088万吨, 比1958年前减少88.1%。这期间收购菜牛折合肉量最少的年为 1962年, 折肉量0.0127万吨。1965—1978年平均年收购菜牛4.36万头, 折合肉量0.327万吨, 比1959—1964年多38.9%, 但仍比1958年前低55.4%。这期间年收购菜牛折肉量多的是1969年, 折肉量0.845万吨, 最少的1975年为0.135万吨。从 “七五”时期开始, 牛肉产量稳定增长。全省牛肉产量由1986年的1.5万吨到1990年达2.94万吨, 增长2.46倍。这个期间年均牛肉产量0.94万吨,增长1.5倍。“八五”期间全省牛肉产量大幅度快速增长。由 1991年6.7万吨, 增长到1995年23.7万吨, 增长2.53倍, 年均牛肉产量13.6万吨, 比 “七五”期间年均牛肉产量增长4.66倍。1985—1995年牛肉年递增率37.2%, “七五” 和 “八五”期间年递增率分别为39%、35.4%。牛肉产量迅速增长, 占全省肉类总量比重由1985年的2.86%提高到17.5%,从而改变了猪肉一统市场局面。
<表5-4-3 猪牛羊禽肉产量
(1978—1995年) 单位: 万吨
年 份 | 肉类产量 | 猪牛羊 肉产量 | 猪肉 | 牛肉 | 羊肉 | 禽 肉 |
1978 | | 31.9 | | | | |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 | 36.3 37.1 32.7 29.9 30.3 30.9 | 34.9 34.8 30.7 27.6 28.6 29.1 | 0.8 1.6 1.2 1.1 0.7 0.7 | 0.5 0.7 0.8 1.2 1.1 1.0 | |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34.9 36.4 36.3 37.9 40.9 55.9 68.2 78.3 84.4 108.7 135.7 | 31.5 33.1 32.1 32.0 33.2 46.0 55.2 62.7 67.2 86.0 106.5 | 29.7 31.1 29.1 28.6 29.5 39.5 47.0 52.1 54.3 65.6 80.1 | 1.0 1.5 2.4 2.7 2.9 5.2 6.7 8.8 11.1 18.0 23.7 | 0.8 0.5 0.6 0.7 0.7 1.3 1.5 1.8 1.8 2.4 2.7 | 3.4 3.3 4.2 5.9 7.4 9.7 12.4 15.0 16.1 21.5 27.8 |
(3)羊肉。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养羊事业发展,羊肉不断增加,1952年黑龙江省收购的菜羊1.8万只,折肉(每只按12.5公斤计算,下同)0.022万吨。1960年全省收购菜羊5.6万只,折肉0.0688万吨,比1952年增长2.1倍。而后收购量较长期下滑停滞,直到1979年全省羊肉产量达0.5万吨。从此开始好转,1990年1.3万吨,1995年2.7万吨,比1979年分别增长1.6倍、4.4倍。“八五”期间年递增15%,比“七五”期间年递增10.1%增加4.9个百分点。
(4) 禽肉。从1985年后禽肉产量稳定增长, “八五”期间以超常速度增长。1986—1990年全省平均年禽肉产量6.1万吨。其中1990年达9.7万吨。比1985年增长1.85倍。1991—1995年全省平均年产禽肉18.6万吨, 比1986—1990年平均年产禽肉量增长2倍。其中1995年禽肉产量27.8万吨, 比1990年增长1.86倍。“八五”期间全省禽肉产量年递增23.4%,与 “七五”期间年递增23.3%同速增长。
3.奶类。随着奶牛业发展, 奶牛数量增加, 质量提高, 产奶量也不断增长。80年代后, 由山羊挤奶自食也转入出售加工。羊奶产量也在增长。1949年奶产量 (包括牛奶, 羊奶, 下同) 2.5万吨, 到1978年鲜奶产量为8.73万吨, 比1949年增长2.5倍。1990年全省鲜奶产量达102.7万吨, 比1978年增长10.7倍。到1995年增加到166.6万吨, 比1990年增长62%。
(1) 牛奶。黑龙江省牛奶产量不断增长。1952年1.34万吨, 1978年增长到12.8万吨, 比1952年增长8.5倍。1985年达42.96万吨, 比1978年增长2.35倍。1990年101.7万吨, 比1985年增长1.37倍。由于加强奶牛基地建设, 推行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等措施, 奶牛存栏增多, 母牛产奶量提高, 到1995年全省牛奶产量达 164.6万吨, 比 1990年增长61.8%。由于牛奶总产量增加, 每人占有量增多, 全省按人口平, 每人由1957年的2.4公斤, 增加到1995年46.1公斤 (见表5-4-4)。牛奶已从过去作为婴儿、孕妇、病弱, 老人饮用的营养补品, 发展为现在大中城市部分居民营养食品之一。同时, 牛奶产量的增多, 也促进了乳制品工业的发展。
(2) 羊奶。80年代以前, 农牧区人们养奶羊主要是挤奶自食。80年代以来, 羊奶自食有余也出售给加工厂。1980年全省奶山羊产奶量1.5万吨。1985年达2.4万吨, 比1980年增长60%。1990年减少到1万吨, 1993年1.4万吨, 1994年2.1万吨, 1995年,恢复到2万吨, 由于群众对奶类生产向牛奶方向倾斜, 羊奶生产量增长速度绥慢。
表5-4-4 人均主要畜产品产量
年 份 | 生 猪 (头) | 猪牛羊肉 (公斤) | 牛 奶 (公斤) | 蛋 (公斤) |
1957 1965 | 0.2 0.2 | 5.0 7.3 | 2.4 3.0 | |
1970 1975 | 0.2 0.3 | 3.9 8.7 | | |
1978 1980 | 0.3 0.2 | 10.3 11.6 | 4.4 3.9 | |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0.2 0.2 0.2 0.2 0.2 0.3 0.3 | 9.6 13.2 15.8 17.8 18.7 24.2 29.9 | 13.0 29.2 34.3 38.9 38.1 40.0 46.1 | 6.2 8.7 11.5 13.0 14.0 17.0 22.1 |
4.禽蛋。新中国成立以来, 养禽业有很大发展,禽蛋产量和出售量显著增加, 1952年全省禽蛋产量2.01万吨, 比1949年0.57万吨增长2.55倍。1958年2.5万吨, 比1952年增长24%。人民公社化后受“共产风”影响, 家禽饲养量减少, 禽蛋产量也大幅度下降, 到1961年全省禽蛋总产量降到1.13万吨, 比1958年下降55%。而后, 纠正“一平二调”, 将家禽退还给社员饲养, 个体养鸡户增加。国营养鸡占21.2%,集体占7.2%, 个体养鸡占71.6%, 养鸡业的发展,使鲜蛋产量大增, 1965年全省禽蛋总产量回升到1.92万吨, 比1960年增长69.1%。“文化大革命”后期,将城市个体养鸡当成自发资本主义势力加以批判, 全省禽蛋产量下降, 1974年1.73万吨,1975年1.88万吨。市场鲜蛋供应紧张, 每年要从外省调入500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禽业飞跃发展,禽蛋产量大幅度增加。1979年禽蛋总产量10万吨; 1990年增长到30.9万吨, 比1979年增长2倍多; 1995年继续增长达78.9万吨, 又比1990年增长1.55倍。从“七五”到“八五”期间禽蛋产量以年均14.4%的速度递增。禽蛋产量增长, 人均占有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 全省人均占有禽蛋产品, 1985年为6.2公斤。到 1995年增加到22.1公斤, 增长2.56倍。
5.羊毛。东北沦陷时期羊毛产量一直下降, 延续到1951年, 全省羊毛产量仅有167吨, 1952年后开始恢复和发展。羊毛产量增加到200多吨, 比1951年增长19.8%, 随着养羊数量增加, 和羊的品种改良, 羊毛产量逐年上升。1968年全省羊毛产量3 540吨, 1978年增加到5 900吨。比1968年增长66.7%,1983年全省羊毛产量12 887.1吨, 比1978年增长1.2倍。后因全省羊只饲养量减少, 羊毛产量下降, 1985年降到7 620.7吨, 比1983减少40.9%, 直到1990年养羊生产好转, 羊毛产量也随之增长, 全省羊毛产量达9706.5吨, 比1985年增长27.4%, 到1995年猛增, 达15 789吨, 比1990年增长62.5%, 比1951年增长8.3倍。
全省羊毛总产量中主要是绵羊毛。到1980年9 635吨, 1985年7 564吨, 1995年达15 650吨, 均占总产量的99%左右。由于长期的品种改良, 使全省的绵羊毛已达到细毛和半细毛标准。1959—1967年国家农业部组织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畜牧科研部门及部分院校培育出东北细毛羊, 到1970年存栏数达到702.3万只, 比1965年增长90.9%。196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工作, 到1981年培育出毛肉兼用型东北半细毛羊新品种群。以后又有优质细毛羊类群。全省绵羊经过改良, 到1985年, 本地羊基本绝迹。绵羊毛也全是细羊毛和半细羊毛。1995年细羊毛4 482吨, 半细羊毛11 168吨, 比1980年分别增长1.7%和1.21倍。与此同时,山羊毛和羊绒产量也相应增长。到1995年, 山羊毛总产124.0吨, 羊绒15.0吨, 比1980年分别增长21%和2.4倍 (见表5-4-5)。
表5-4-5 羊毛种类、产量情况
(1980—1995年) 单位: 吨
年 份 | 绵羊毛 | 细羊毛 | 半细羊毛 | 山羊毛 | 羊 绒 |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9 635 10 576 12 879 12 736 12 919 7 564 6 542 7 086 7 474 8 503 9 614 | 4 409 3 156 4 551 4 887 6 998 3 476 2 830 3 019 3 295 3 390 3 672 | 5 043 7 055 8 048 7 739 5 805 3 992 3 593 4 002 4 067 47 942 5 852 | 102.1 35.6 92.0 151.1 67.3 56.7 30.2 25.6 67.5 124.9 92.5 | 4.4 24.4 32.3 24.3 1.8 5.0 11.1 19.1 15.1 10.9 4.0 |
(续)
年 份 | 绵羊毛 | 细羊毛 | 半细羊毛 | 山羊毛 | 羊 绒 |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10 766 11 985 11 016 12 763 15 650 | 4 281 4 052 3 972 4 548 4 782 | 6 389 7 175 7 020 8 215 11 168 | 79.1 102.5 130.3 121.9 124.0 | 5.0 2.3 1.0 4.3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