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菩萨蛮》(韦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菩萨蛮》(韦庄)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是同时所作的一组联章,内容连贯,彼此声息相通。过去已经有人把它们当作一篇五章,逐一分析其章法。张惠言《词选》定这五首词为韦庄蜀中所作,恐怕未确。据夏承焘先生《韦端己年谱》,韦庄奉使入蜀,已经六十二岁,为西蜀掌书记,则已六十六岁,与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恐断肠”等句,似有未合。这一组词,当作于韦庄入蜀仕蜀之前。李冰若《栩庄漫记》谓第五首“洛阳城里春光好”,为客洛阳时作,颇为有见。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作《忆江南》三首,一而再,再而三地顾念江南之乐。韦庄这五首词,其实也是这个主题,内容就是白居易曾经反复吟咏过的“江南好”。但韦庄怀念的,除了江南山水与昔日恋情,还兼有归家之思。这里就需要证明两点。一是韦庄流寓江南后又曾北上洛阳,才能在洛阳作此五词;二是当时他的家眷还寄居江南,因而有“劝我早归家”之句。上述两点,现在都可在韦庄诗中得到证实。韦庄由于中原丧乱,游历江南。中和三年(883)三月,他在洛阳作《秦妇吟》,篇末说: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于是离开洛阳,南下镇江,在江南一住三年。光启二年(886),韦庄闻唐禧宗在李克用进逼下奔凤翔,就从江南出发,泛淮汴而西赴行在,其行程就是从河南经潼关入陕。由于中途受阻,遂于光启三年(887)秋,经相州南返。集中《夏初与侯补阙江南有约……》、《汴堤行》、《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诸诗,就是此行的纪实。他先到了开封、洛阳,再由孟津舟行西上。《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有云“来时楚岸杨花白,去日隋堤蓼穗红”,说明去岁夏初由江南启行,在洛阳一直住到次年的秋天。《菩萨蛮》第五首“洛阳城里春光好”,就是指光启三年之春。这也就是五首《菩萨蛮》的写作年代。当时韦庄是只身远赴行在,其家眷并未随行。《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一诗又云: “却到故园翻似客,归心迢递秣陵东。”《含山店梦觉作》: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题貂黄岭官军》: “散骑萧萧下太行,远从吴会去陈仓。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梦乡。”《过内黄县》: “犹指去程千万里,秣陵烟树在何乡。”都是在此行途中怀念江南的思家之辞,与此词的“劝我早还家”正相吻合。因此这里就不嫌辞费,略作考辨,为韦庄这五首《菩萨蛮》作于光启三年春重返洛阳时提供一些佐证。 “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首《菩萨蛮》的第一首,记这次离别之始。“香灯半卷流苏帐”,是夜别光景,画面上一片温馨,使人留连。“残月”两句写临别,不说“我辞美人”而说“美人和泪辞”,化直为曲,突出美人泪眼盈盈的凄楚状态,是临别时最令人难忘的情景,引起了下片的无限思念。 此词上片记夜别,下片则写思归。“金翠羽”是琵琶杆拔上的金饰,作凤凰形状。“黄莺语”是形容琵琶乐声的美妙,犹如春莺鸣啭。这琵琶一曲弹奏的是什么内容呢?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唐五代乐曲有《思归乐》、《醉思乡》、《念家山》诸曲,韦庄听到的就是这一类的流行曲调。弦弦掩抑声声思,触动了韦庄的离情别绪,乐曲和心曲已经汇合在一起了。“早归”二字,可以说是本篇的主脑。“似花”之人就是本来和泪相辞之人。“绿窗”也与上片的“红楼”、“香灯”相互照映复合,使上下连成一气。韦庄五首《菩萨蛮》重在写忆江南,这首词居于首篇,等于在说思念的缘起。因此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谓: “此词殊妥帖,闲闲说出,正合开篇光景,其中淡处皆妙境也。” 此词盖留蜀后寄意之作。一章言奉使之志,本欲速归。(张惠言《词选》) 端己《菩萨蛮》四章,倦倦故国之思,而意婉词直,一变飞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情辞凄艳,柳耆卿之祖。婉约。(陈廷焯《云韶集》评) “画屏金鹧鸽”,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王国维《人间词话》) 《菩萨蛮》(韦庄) 》原文与赏析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此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这在一开头就点明: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白居易曾写过脍炙人口的《望江南》词,起句就是“江南好”。《望江南》词调因此也就又名《江南好》。所以,这里先说江南好,是众口一辞的。然后,特别提出“游人”,虽是泛指,实在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同时还为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作者说,到江南来的游客,是只该永远留在这儿终老的。这样,就规定了所说江南好的方面,缩小了要讲的范围。对于一位游人来说,最感兴趣的事,不外乎游山玩水,寻欢作乐;而江南就是这样一个风月繁华之乡。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江南的好处。上阕先用两句说风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能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有诗意。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真所谓“春水船如天上坐” (杜甫诗)。画有各种图案的游船,为招徕客人,肯定是装备得舒适、漂亮的。江南春季多雨,那时,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 下阕转为从人事方面描绘,说的是酒家女的美貌: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酒店里用土砌成四边隆起、中间可安放酒瓮的台,叫垆。“垆边人”指卖酒的女子。古时,女子当垆沽酒是常事。汉代司马相如固然曾自开酒店,“令文君当垆”,晋代阮籍也有邻家少妇“当垆沽酒”,阮常去饮酒,醉便卧其侧,其夫不疑的故事。唐诗中更多,如李白的“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等等,不能因卓文君曾当垆于临邛,就以为此词是在蜀地写的。以明月的皎洁比女子美貌,也古已有之。《诗·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郑笺: “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宋玉《神女赋》也说: “皎若明月舒其光。”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酒家女操作用手,所以特写其“皓腕”。洁白的手腕如霜雪凝成,其美貌自不难想见。杜诗有“越女天下白”之句,也仅举肤色来说美,这样写,比“桃花面”、“柳叶眉”要强多了。为什么只说酒家女呢?游人要添兴,不入酒家又往何处?而那个时代的诗酒风流生活,是少不了女子的。词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说: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话说得相当幽默、俏皮。按常情,作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还归故乡而愁绪满怀,他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的时候就回到了北地(作者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地思念这迷人的江南了?倒是人老了,精力衰退了,游乐的兴趣、欲望随之淡薄了,那也还罢了。否则,这种令人“断肠”的苦苦思念将如何忍受呢?记不清是谁赞美江南说过“世间何物是江南”的话,韦庄的这首词中所表达的不能自己的感情,也仿佛似之。他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此章述蜀人劝留之辞,即下章云,“满楼红袖招”也。江南即指蜀,中原拂乱,故曰“还乡须断肠”。(张惠言《词选》评) 或云江南好处如斯而已耶?然此景此情,生长雍、冀者,实未曾梦见也。(〔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一幅春江画图。意中是思乡,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正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暮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陈廷焯《云韶集》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