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萌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萌芽》《萌芽》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左拉(1840—1902)的代表作。机器工人哀田纳·郎杰被一家铁工厂解雇后,转到服娄矿井当推车工。此时,资本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对工人剥削愈来愈残酷。哀田纳接受国际工人协会的指示,鼓动全矿万名工人举行罢工,接着发生了群众暴动。资本家始而用饥饿迫使工人让步,继而召来警察实行血腥镇压,最后用分化手段骗取了工人的复工,使罢工遭到失败。复工的当天,无政府主义者苏瓦林和哀田纳争夺领导权,暗中捣毁矿井的排水设备,造成14名工人被埋的惨祸,经抢救仅哀田纳一人脱险。哀田纳伤愈后,便前往巴黎国际工人协会。这次罢工虽然失败,但却宣告了新的斗争已开始萌芽。 哀田纳是作者正面肯定的工人运动领导者的形象。他通过与国际工人协会的联系,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对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十分愤慨。来到服娄矿井后,他一面劳动,一面宣传革命,认真完成了“准备金库”的工作,加之生活态度严谨,便获得了很好的声誉,成为罢工的领导者。但因他有“左倾幼稚病”的缺点、把胜利的到来看得过于简单,对斗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当罢工出现挫折,便束手无策。他又爱好名利、往往沉醉于当领导的光荣里,致使罢工归于失败。最后,当他向巴黎行进时,竟幻想着用议会斗争去获取胜利。这一切说明哀田纳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人,只不过是个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马安嫂是光彩焕发的产业无产者的形象。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以微少的工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残酷的压迫下,她从关心家庭、丈夫和儿女的生活到关心全体矿工的命运;从对资本家的忍辱求存到向矿井主进行坚决的斗争。面对丈夫饮弹身亡、三个女儿相继葬身矿底和公公急得精神失常的沉重打击和严峻考验,她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变得更加坚定,坚信吞噬工人血汗的“肥胖圆滚的上帝、魔鬼”终有一天被铲除。从她觉悟成长的经历中,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坚强勇敢的高贵品质。小说通过对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和罢工斗争的真实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劳资之间的尖锐对立、正确地揭示了工人群众奋起斗争的原因,如实地再现了工人运动的壮阔场面和伟大力量。 小说不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萌芽》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工人斗争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最早塑造了工人形象,而且是第一次把无产阶级作为主人公来表现。特别是小说内容率先歌颂了赤手空拳的工人们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表现了崭新的重大主题,应是作者最大功绩的所在。在创作方法上,小说突破了作者自己的自然主义理论的束缚,摒弃了“无动于衷”态度,站在同情工人贫困的立场,对劳资对立的不合理的现状,其义愤之情凝于笔端,溢于言表。内容中的“记录事实”,都服务于揭示劳资矛盾的主题,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小说还将一些具有本质特征的生活现象,加以典型化后,进行对比鲜明的描写,有力地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幸福是靠剥削工人得来的。 《萌芽》《萌芽》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左拉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85年。作者爱米尔·左拉(1840—1902)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从1868年起,左拉着手写一部多卷集的庞大作品。按他的构思,这部作品将是法国“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前后经过25年的辛勤劳动,在1893年他终于完成了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史诗《卢贡—马卡尔家族》。《萌芽》便是这其中的第13部小说。这部小说在1885年出版时,轰动了法国社会。正如莫泊桑所指出的,“毫无疑问,没有一部书包含了那么多的生活和运动”。一个多世纪以来,《萌芽》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黎柯翻译的《萌芽》是较好的译本。 左拉 内容精要 一个漆黑的夜晚,21岁的机器匠艾蒂安纳因为打了工头一个耳光,被他所在的铁路工场开除。为求生计,他来到伏娄矿场找活干。他参加了一个采煤小组,发现这里的设备条件非常糟糕,工人们所得微薄,还要遭受矿场主的严重剥削。 下工后的艾蒂安纳找不到寄身之所,老工人马安把他领到矿井对面的小酒店包伙和住宿。在这里,他同小酒店老板赖赛纳交上了朋友,并结识了伏娄矿场的机器匠苏瓦林。 艾蒂安纳逐渐习惯了井下的生活,成了矿井里最出色的推车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马安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能干的小伙子,把他转成了采掘工,又在长子结婚分居出去后,邀请他到家里来住,艾蒂安纳愉快地接受了。 艾蒂安纳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内心充满了反抗压迫者的激情。在马安的支持下,艾蒂安纳创建了用以罢工的“准备金库”。这个组织的势力越来越大,艾蒂安纳被任命为这个组织的书记。整个矿村都团结在了他的周围。 剥削越来越严重,工人们忍无可忍,在小酒店里作出了罢工的决定。马安和艾蒂安纳一起被推举为工人的总代表,罢工开始了。20名工人来到总经理的家里进行谈判。总经理发现平日通情达理、安分守己的老工人马安也在其中,着实吃惊不小。马安向他提出提高工人的待遇以作为复工的条件,但是遭到了拒绝。公司董事会的顽固态度进一步激怒了工人,罢工浪潮迅速蔓延到其他矿场。 艾蒂安纳希望罢工工人能整批地加入“国际”,把力量组织起来。酒店老板赖赛纳指责他组织“国际”是为了爬到众人头上。无政府主义者苏瓦林则认为组织工人参加“国际”是“不值一谈的蠢事”,所需做的乃是破坏一切,重新开始。艾蒂安纳没有灰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0000名矿工成了“国际”会员。 罢工持续了1个月,矿工们已经断炊。一些迫于饥饿的工人开始上工了。在严峻的形势下,艾蒂安纳组织工人们讨论下一步的策略。他告诉大家,矿山应是工人们的财产,现在应该是把自己的财产夺回来的时候了。他的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3000名饥饿的工人决心把斗争向前推进,赖赛纳被认作奸贼遭到了唾弃。 世世代代积下的愤怒和仇恨爆发了。游行的工人队伍就像汹涌的潮流一样从一个矿区冲向另一个矿区。警察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进一步激起了广泛的愤怒。帝国政府要求迅速结束这次罢工。公司施展了阴谋手段,罢工失败了。意想不到的是,苏瓦林在工人们决定复工的前一夜破坏了排水设施,马安的女儿和十几个矿工被淹死。艾蒂安纳虽被救了出来,但再也不能下井了。 6个星期后,从医院出来的艾蒂安纳已被矿上开除了。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由的种子已在地下萌芽,一支要求复仇的队伍正在矿井深处成长壮大。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5部第4章,描写罢工中的一个场面,气势宏大,显示出左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 艾蒂安纳也狂怒起来了。他亲自把他们的人带到几个钟头以前他曾拯救过的抽水机那里去。 “到加斯冬·马丽去!到加斯冬·马丽去!” 大家听了都欢呼起来,表示赞成,立刻冲向前去;同时有人抓着沙瓦尔的肩膀,粗暴地连推带拉,他却一直要求允许他洗洗脸。 “你快走开吧!”马赫向卡德丽娜喊道,因为她也重新跑起来。 这一次,她连后退一步都没有,她只是用恳求的目光瞧了瞧父亲,继续跑着。 罢工的队伍重新穿过光秃秃的平原。他们又穿过不断扩大的田亩,从笔直的大道上跑回来。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太阳正从地平线上降下去,在冰冻的地面上,做着愤怒手势的移动的身影越来越长。 他们绕过蒙苏,从更远的地方奔向阮赛尔公路,为了不到牛杈兜那个圈子,他们从皮佑兰墙下走过去。格雷瓜尔夫妇这时候正走出来,准备先到公证人那里拜访一下,然后上汉纳勃先生家吃晚饭,把赛茜露接回家。庄园似乎在熟睡,那条大道寂无一人,两旁的菩提树、菜园和果园,都显出了冬日的萧条。房子里毫无动静,紧闭着的窗子上布满哈气,已经昏暗不明了。此外,从那深深的寂静里,显出一种温和安适的气氛,使人感到温暖的床褥和丰盛的饮食,感到适度的幸福,这是地主们生活的地方。 游行的人群一边走着,一边把暗淡的目光投向铁栏杆里边,围墙的墙头上插着很多碎瓶子碴儿。喊声又开始了: “面包!面包!我们要面包!” 他们所得到的回答只有看家狗的狂吠声,两只丹麦种的大黄狗张着大嘴直立起来。在关着的百叶窗里面只有两个女仆,那就是女厨子梅兰妮和侍女奥诺丽娜,她们被这个喊声吸引过来,惊得直冒汗,面色十分苍白,看着这些野蛮的人一排一排地过去。她们吓得跪了下去,当她们听到惟一的石块砸破附近一扇窗户玻璃时,她们觉得好像要死了。这是让兰玩的把戏:他用一节线绳做了一个弹弓,在路过时给格雷瓜尔家轻轻地问了一声好。现在他又开始吹起号角来,游行的队伍消失在远方,只传来逐渐减弱的喊声: “面包!面包!我们要面包!” (选自《萌芽》,黎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如果一个人在学会了独立思考以后产生了傲气,那么他又走向了自卑的反面——而两者同样让人厌烦。 当人们长期处于困苦当中的时候,特别需要有一个说谎的角落:在那里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一些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聊以自慰。 幸福的女人是罕见的。这是因为女人喜欢把自己寄托在男人身上,而男人则不这样。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能毁于争权夺利。 阅读指导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向来是左拉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萌芽》则是左拉在这一方面最为深刻的代表作。他在小说的草稿本上曾这样写道:“我的小说描写工资劳动者的起义,这是对社会的冲击,使它为之震动;一句话,描写资本和劳动斗争。小说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希望它预告未来,它提出的问题将是20世纪最重要的问题。”可见作家对小说题材的重要性有极其自觉的认识。 小说反映的是伏娄矿场工人的罢工斗争,也写到了附近的其他矿村。作者一开始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阴暗图景:伏娄矿场像一只贪婪的、时刻准备吞噬人类的巨兽。矿工们每天像畜牲一样被送到巨兽的口中,然后在几百米深的地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极其沉重的劳动。但每日艰苦的劳动只能换来区区三个法郎,连普通手工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如。工人们高喊要面包,而资产者却在欢庆订婚晚宴。正是通过这一强烈的贫富对比,小说揭示了罢工的症结所在。 具有深刻意义的是,小说所描写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罢工,是一次有觉悟的集体行动。这次罢工虽然最终失败了,但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个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工人阶层的崛起。所以,小说并没有用低沉的调子去哀叹这次失败,而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乐观。这也就是小说取名为“萌芽”的原因所在。左拉发现“萌芽”这个名字能表达新人的成长和劳动者要求摆脱艰苦劳动所做出的努力,能反映“老朽的社会在春天里焕然一新”。在小说情节中,“萌芽”这个孕育希望和前途的象征时隐时现,贯穿始终。 在《萌芽》中,左拉塑造了法国文学史中第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形象——艾蒂安纳。但就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来说,它更多地体现在对浩大场面的描绘上。小说用整整一章来写罢工的场面,罢工的人流在其中得到绘声绘色的再现。小说中的罢工人流具有初期罢工的特点,缺乏精密的组织和策划,显得混乱、粗犷、雄浑、悲壮,在描写这股巨大的人流奔走呼号时,左拉有条不紊地穿插了经理们如何应付这场罢工,整个过程写得有张有弛,显示出大手笔的高超技巧。正如法国批评家于勒·勒梅特尔所说:“《萌芽》的风格由于强有力的缓慢进展、广阔的潮流、细节的累积和作者手法的直率而具有古代史诗的风格。” 阅读建议 左拉是一个善于驾驭宏大场面的小说大家,可反复阅读小说中关于罢工场面的描写,体味作家的精湛技巧。 《萌芽》《萌芽》
18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萌芽》是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文学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13部。小说以罢工事件为主体,以艾蒂安的活动为中心,以矿工马赫一家为代表,深入地描写了工人的生活和斗争。主人公艾蒂安因信仰社会主义被解雇,来到蒙苏矿区当矿工,继续革命宣传。为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和马赫组织矿工罢工,罢工持续数月演变为暴动。资本家利用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艾蒂安撤进矿井坚持斗争。当一部分走投无路的工人复工时,无政府主义者苏瓦林捣毁排水设备,造成矿井崩塌,艾蒂安幸而得救,离开了矿区。罢工暂时失败了,但在工人鲜血浸润的大地上,不久就会有新的斗争萌芽。小说深刻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的经济危机和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反映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描写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壮大和成长。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工人贫穷和不幸的根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规律。作品结构严密完整,文笔粗犷遒劲。作者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在书中交织在一起。《萌芽》是左拉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最高成就的一部杰作,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产业无产者的形象,表现了左拉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黎柯译的此书中译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