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跃进”及“二五”期间的反复与曲折1958—1965年
1958年开始国民经济“大跃进”,在这种背景下,短短的二三年内,淮河流域开工兴建大型水库32座,兴办大型灌区40余处,开挖大型河道10多条,修建的中小型工程及其他各类水利工程为数更多。1958—1960年,淮河流域每年出动参加兴修水利的劳动力都在总劳力的50%以上。3年国家投资12.87亿元,接近新中国成立后9年国家投资数的总和(13.3亿元);群众投工、投物、投料付出的代价更大,每年平均完成土石方6亿多立方米。1959年开始,淮河流域连续3年大旱,加上大办水利、大炼钢铁占用过多农村劳动力等原因,农业生产每况愈下。在1960年下半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大批治淮工程从1961年开始下马停建。1961年和1962年两年治淮投资减少到1.97亿元,形成了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的一次大起大落。同时,由于盲目、仓促、大上水利工程,缺少必要的前期工作,也造成了一批工程中途被迫停工。大中型水库和水闸垮坝、倒塌以及施工中重大的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这种欲速不达的“大跃进”,对治淮事业是非常沉痛和深刻的教训。
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撤销,治淮工作由四省分别进行,对于治淮工作有重要影响。安徽淮河流域在3年“大跃进”期间的治淮工作有教训,也有成绩,主要工程有:
1.淮北河网化工程。1957年中央提出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治水方针。1958年3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蚌埠市召开3 300多人的干部大会,省委主要负责人明确提出了“水网化”的方针: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全面规划,全面治理,小型为主,大中支持,以蓄为主,尽量少排,水网化、水稻化,把淮北变江南。”1958年下半年以后,淮北水网化更名为河网化。
淮北“河网化”在错误方针的指导下,规划和实施都严重脱离实际。实施的大、中河网摊子全面铺开,绝大部分是中途而废;盲目沿路挖河,打乱了水系,加重了涝渍灾害,带来了大量水利矛盾;排水河道上修建的节制闸,都是按上游实现河网化、水稻化后的情况设计的,闸孔普遍偏小,严重束水。1959年,最多改种水稻面积达到326千公顷,但由于灌溉水源不落实,缺乏机械提水,能保收的不多,1961年,水稻面积只剩下14.1千公顷。“河网化”工程,通过3年的大干,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收效甚微,终于在1960年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停止实施。
2.淠史杭灌区。1958年秋季动工兴建,利用已经建成的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和1958年开工兴建的杭埠河龙河口(属长江水系)五大水库的蓄水,灌溉皖西、皖中丘陵地区,是一项以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镇供水、航运、水产养殖之利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4个冬春连续大干,3个灌区的渠首工程基本完成,挖通了31%的分干渠以上的渠道,送水长度达433公里,并完成支渠30余条、总长500多公里,建成支渠以上水闸建筑物200多座,以后不断完善配套。
3.淮河中游兴建三大工程。1958年,在淮河中游开始兴建临淮岗控制工程、蚌埠闸和二道河工程。临淮岗控制工程于1962年夏季停工缓建;蚌埠闸于1960年5月建成主体工程;二道河工程是个决策失误的项目,1960年汛前,工程基本完成,1962年经国务院批示拆除。
蚌埠闸是淮河中游的兴利工程,其作用是节制蚌埠以西淮河干流水位,调蓄淮河泾流,给沿淮两岸几百万亩农田灌溉和城镇用水提供较稳定的水源。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和水电站三个部分组成。节制闸全长336米,分为28孔,孔净宽10米,设计过闸流量10 14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11 400立方米/秒。1958年8月开工,1960年5月建成。船闸、水电站与节制闸同时施工,1961年10月船闸正式启用通航,水电站土建工程于1960年停建,直到80年代才安装6台机组、装机4 800千瓦,年发电量2 000万千瓦。为增加蚌埠闸泄洪能力,减少过闸水位差,在闸的右侧增建了溢洪道,于1970年开工,1975年完成。
临淮岗控制工程是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淮战略性工程,是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报告》提出中游防洪标准为五百年一遇,建峡山口水库。1958年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将防洪标准降为一百年一遇,并确定修建临淮岗水库。临淮岗水库于同年开工,1962年停建。枢纽建筑物(深孔闸为10孔,每孔净宽5米;浅孔闸为49孔,每孔净宽10米和船闸)基本建成,姜家湖大坝接近完成,国家共投资6 300万元。1991年11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
二道河工程是淮河流经凤台城西至黑龙潭,分为南、北两股,在淮南市郊平家滩再合流,这一段被称为二道河,长23.2公里。其南股为淮河旧道,河槽深广,为淮河的主流,也是主航道。1958年为开采凤台以下淮河南股河道两侧的煤炭,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兴建二道河工程,计划将淮河南股在孔集以下改道入北股下泄,其工程包括开挖引河,修筑上、下堵坝,培修黑张段堤防。由于行洪断面缩小,1960年汛期严重壅水, 与1956年汛期同一水位相比,减少流量1 980立方米/秒(相当于抬高水位0.87米),严重威胁上游淮北大堤和寿县县城的安全,引起有关专区与县的强烈反应。1962年,经国务院负责同志批示,拆除上、下堵坝,恢复原来行洪断面。这项工程,国家投资1 680万元,挖压土地353公顷,除建成的黑李段确保堤和加固寿县城墙起到作用外,其余的工程则全部报废。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治淮工作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工作中的错误。1961年,国务院召开6省市平原水利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指示:平原地区治水要“蓄泄结合,排灌兼施,因地制宜,全面规划。”这对淮河流域来说,实际上是恢复了原来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后,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开始转向以除涝治碱,维修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