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畜禽加工业
1.肉类加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军管会接管的原国民党政府市营上海宰牲场(南、北两场),肉类加工设施较为完备,其余均系私人作坊,设施简陋。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华东区公司猪业运销部设立真如、吴淞等活猪仓库,以后又发展了龙华、大场、北新泾、北蔡等饲养场,都是简易建筑。60年代,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群众运动推动下,冻肉加工厂(原上海市营宰牲场)屠宰工人群策群力创造了卧式刮毛机,以后,又陆续创制了适用于本行业生产的新机器、新设备,并将各种单机按生产工序联接起来,逐步形成宰猪“一条龙”,基本改变了屠宰加工的落后面貌,日宰量从3 000头提高到5 000头。进入70年代,肉类加工向“大变小,粗变精,生变熟,废变宝”的纵深发展,大场、龙华、吴淞、北新泾饲养场和杨家渡宰作陆续新建冷库,扩建屠宰车间,并先后改名为大场、龙华、吴淞肉联厂和北新泾肉类厂。市区屠宰迁并大场、龙华肉联厂生产。80年代以后,在全国科学大会的推动下,三大肉联厂、清真宰牲厂、肉类食品厂等单位先后进行全面技术改造。1983年,龙华肉联厂利用丹麦政府援助协定贷款,从丹麦引进分割肉生产线设备,新建分割肉车间、辅助车间等,建筑面积4 986平方米,总投资1 654.98万元,改造后班产60吨猪肉小包装成品。大场肉联厂的技改工程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新建屠宰、熟肉车间、综合楼,引进分割肉流水线以及熟肉制品、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完成建筑面积18 029平方米,设备846台, 自动轨道线3 402米,总投资3 814.26万元,改造后班宰猪2 500头、分割肉40吨,熟肉制品10吨。1980年, 吴淞肉联厂动迁, 征地10.29公顷重建新厂, 并结合技术改造, 新建5 000吨冷库, 改造屠宰、烘血、油化、锅炉车间, 工程总建筑面积43 161平方米, 全部投资1970万元, 生产能力班宰猪4 000头, 饲养2万头。结合三大肉联厂技术改造, 把治理污水作为同步工程, 投资200余万元, 采用国内蓄水、曝气、沉淀三位一体新工艺, 使排放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至此, 肉联厂由单一宰猪, 扩展到生产内外销分割肉、熟肉制品、油脂加工、综合利用等项目齐全, 多功能联合加工型企业。
1955年, 市政府批准建设清真宰牲厂, 上海有了专门的清真宰牲厂。1958年,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大场另建新厂, 可日宰牛500头, 羊3 000只。1991年, 又投资26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 成为设施先进的牛羊加工厂。
50年代初, 上海熟肉加工业大多是前店后工场,手工操作, 西式肉制品生产略有小型机械和原料保质冷库。1956年, 上海宰牲厂 (南厂)改建为肉食品厂, 生产中式熟肉制品; 继而公私合营大生、兰吉、华洋等西式肉制品单位兼并迁入,使用蒸汽锅炉和双层釜(夹层锅)。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 职工发挥智慧和创造能力,改变了手工作业,实现机械生产。70年代通过补偿贸易引进新型的西式小红肠生产单机。1981年, 从美国引进灌肠机和剥皮机, 与原来的单机和国产设备组成小红肠生产流水线, 月产量达80吨。1986—1987年, 从丹麦、西德引进真空灌肠机等设备和原来单机组成灌肠生产流水线。1991年3月, 从日本购进快速自动充填结扎机等与国产设备配套, 形成火腿肠生产线。1979—1984年, 通过补偿贸易引进盐水多针头注射机、拉紧机等关键单机。从瑞士、荷兰引进盐水火腿生产设备, 与国产设备配套成完整的腿类制品生产流水线,盐水火腿、熏圆腿的产量比原来提高1倍, 成本下降6%~10%。设备引进以后, 技术部门积极进行消化吸收, 提高国产化程度和整机国产化水平。截至1996年, 市食品公司拥有各类经营、生产加工用房35.4万平方米, 国产和引进的生产流水线29条, 固定资产净值达2亿多元。
2.禽蛋加工。50年代初期, 在私营禽、蛋行业中, 除蛋品业外, 家禽业没有生产加工设施。国营商业建立以后才有较大发展。
(1) 家禽加工设施。1954年, 中国食品公司华东区公司为了出口禽蛋商品需要, 将原接管的国民党政府企业中央信托局第一仓库经过改造和扩建, 成为拥有5个车间2个饲养场的东大名路鸡鸭加工厂 (即禽蛋一厂), 以后经过多次改建, 家禽机械化屠宰、速冻、冷藏能力不断提高, 班产达3万只。由于一厂地处闹市, 于1980年迁至龙漕路22号。1984年, 为充分利用鸭鹅羽绒, 投资增添羽绒烘干设备。1989年为实施 “菜篮子”工程计划, 向荷兰引进家禽自动化分割设备, 并将原南汇县肉类食品冷冻厂改建为一厂的新场分厂, 日加工小包装家禽2万只。1991年, 进一步扩大深精加工, 新建熟制品车间。1957年, 一厂投资兴建黄渡、外岗二个填鸭饲养场 (后改名为五厂),年饲养量达10万只, 自繁、自养、自宰一条龙生产。1970年, 为增加鲜蛋储存, 投资建造储蛋75万千克石灰水池工程。1973年, 为适应出口需要, 建造年产600万只肉用鸡的生产线和速冻、冷藏库。1980年,由于国际市场需要, 饲养和加工出口上海白鸭, 新建自动化流水线设备, 由于饲养量的提高, 饲料消耗成正比增长, 1985年, 扩建饲料加工车间, 时产量2吨。1985年, 为开发羽绒产品, 又建立羽绒服装车间。1954年, 经市建委批准设立北宝兴路家禽批发部, 1973年, 新建1 300吨冷库, 1984年扩建为7 200吨, 另配家禽加工设施, 生产规模班屠宰能力1.5万只, 羽绒加工日处理1吨。
(2) 蛋品加工设施。1955—1972年, 禽蛋三厂先后5次扩建, 后因厂房、冷库经鉴定属危房, 于1981年全部拆除重建, 工程总面积21 025平方米, 投资673万元, 生产规模鲜蛋验照能力每班7.5万千克。1971年, 光复路批发部扩建, 工程面积4 428平方米。1972年, 华山路批发部迁至天钥桥路, 新建面积8 108平方米, 投资140.7万元, 生产规模达日照鲜蛋7.5万千克。1981年, 新建龙华批发部工程, 建筑面积31 735平方米, 投资金额1 244.5万元, 生产规模班照鲜蛋7.5万千克, 日拷蛋液12吨, 年经营鲜蛋3.4万吨。
3.乳品加工。上海从1958年起, 全市的乳品加工业务由上海市牛奶公司经营。乳制品品种以加工鲜奶(消毒牛奶) 为主,并生产奶粉、奶油。70年代,贯彻以鲜奶为主, 积极开展乳品生产的方针, 从1977年起, 抓紧加工技术改造, 增产挖潜, 在提高消毒牛奶和奶粉、奶油产量的同时, 开发了麦乳精、乳糖、干酪素等新品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 乳品加工相应发展。到1996年, 市牛奶公司所属有8个乳品加工厂, 日处理生奶500吨。并先后在黑龙江、内蒙古与当地联营两家乳品生产经营企业, 加工生产奶粉等乳品, 已经形成了鲜奶、奶粉、酸奶、冰淇淋、果汁饮料等5大产品系列。每天生产供应消毒牛奶150万瓶, 生产奶粉、保鲜奶、酸奶、UHT奶等乳制品5万吨。松江区种奶牛场1995年与广东省今日集团合作兴建酸奶流水线, 日产酸奶100万瓶。
4.农办禽畜加工。从80年代开始, 郊区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 到1996年, 已兴建各种规模的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企业170多家。这些企业都有一定规模的禽畜产品加工能力, 其中, 7家大型的龙头企业都有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国外进口加工设备,年加工鸡肉产品10万吨,40%的产品出口。上海金山肉类食品(集团)公司,年加工熟食制品的生产能力达1.2万吨,生产中西式熟肉制品30多种。上海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从荷兰引进肉鸭全自动屠宰流水线,日加工量达1.8万羽,从美、德、瑞士等国家引进深加工熟制品生产流水线,生产肉鸭方便食品,年生产3 000吨。上海浦东优质黄鸡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家禽屠宰设备和食品加工、包装流水线,年加工黄羽肉鸡400万羽,生产禽类食品6 000吨。崇明瀛羊食品公司,主要从事崇明特产白山羊的深加工,拥有先进的加工生产、包装设备,1996年生产红焖山羊肉、白切羊肉、羊羔等羊肉制品120吨,其他肉食品230吨。